从学术机构到文化地标——中国电影资料馆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文化,学术,电影
  • 发布时间:2013-12-04 15:50

  8月24日晚6点,位于北京市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人头攒动,座无虚席。马上即将放映的是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的名作《阿拉伯的劳伦斯》4K精致修复版本。即使这部电影长达228分钟,600座的大放映厅仍然被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们挤得满满当当。他们中有电影专业院系师生、电影爱好者,也有常年固定来资料馆看片的影迷。有眼尖的观众还在坐席中发现了乌尔善、刘杰等电影导演的身影。在影片上映的头两天,80元一张的票全部售罄。在某电影公司任宣传策划的“资深文青”小徐对记者说:“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三遍了,但为了4K修复版,无论如何都要再来一次。”

  如今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已经成为京城最著名的电影文化地标之一,连影院旁边的饭馆“没名儿生煎”都跟着出了名。

  从周三到周末,这里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馆藏佳片放映。国产老片、奥斯卡经典、主题影展……全是主流商业院线中难得一见的作品。艺术影院大厅里一到售票时间便门庭若市。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几次大型活动。如2012年7月的“戏梦人生:侯孝贤回顾展”,免费放映7部影片,开幕片《悲情城市》的票头几天就被全部抢光,侯孝贤本人也亲临开幕式现场。2013年5月,台湾文学电影展“他们在岛屿写作”不仅聚集了大批影迷,还引得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它原本只是一个档案馆和学术机构。文化发达,尤其是电影文化繁荣的国家通常都有自己的电影资料馆,如法国、韩国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职能分三部分:收集整理、研究利用和文化交流。收集整理属于档案职能,包括收集拷贝、修复、转换格式等工作;还有学术研究工作,以及文化交流工作。而艺术影院的放映属于“文化交流”。

  资料馆的官网首页上标注有如下文字:“本馆放映之所有影片均为学术观摩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无论这里的放映多么热火朝天,都属于文化公益活动,不纳入商业体系。然而,它的存在不仅培育了一批高品位的电影观众,而且在非商业电影的推广营销上作出了有益探索,推动着中国艺术电影商业市场的形成。

  自从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负责人,沙丹一直站在第一线,见证了资料馆艺术电影放映的逐年兴盛。他以“奇爱博士”之名在互联网上积极传播电影资料馆影讯,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今年资料馆的关注度暴增,前来采访他的媒体也特别多,他说自己现在平均一周要接受一到两次采访。

  片源优势

  资料馆如果一周放六场电影,一年便超过300部电影,基本上跟主流商业电影院的放映数量一样。这样的文化资源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店。相比其他放映机构,资料馆在片源上最大的优势是坐拥近30000部影片的馆藏,以及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身份便利。中国资料馆馆长傅红星去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参加了《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的美国首映式庆典。这部影片经过8K扫描、4K修复,是该电影目前最高质量的版本。傅红星与该修复公司老总在典礼上碰面,促成了它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放映。《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许多前来“交流”的国外影片一样,在资料馆展映完便立刻完璧归赵,不能留存,因此更显珍贵。

  资料馆的放映名曰“学术放映”,由此规避了版权问题。但是由于放映大量进口影片,都是不占用进口片配额的,必须经过电影局的报批程序。由于不少影片没有经过正式审查,资料馆也有“十八岁以下观众不能入场”的规定。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从1996年开始投入使用,9*21米的银幕也成为当年北京市最大的一块单体银幕,现在来看,除了IMAX银幕外,它仍是普通银幕中最大的。经过了10年的“学术放映”,2007年,艺术影院进行了第一次装修,原来是900座,装修后减少到600座,座位空隙加大,座椅也更加舒适。

  2009年后,随着多厅影院成为潮流,资料馆进行了二次扩建,经过很艰难报批后,获准加盖两座电影院,一个85座,一个40座。今年9月初,85座的2号厅正式对公众开放,一天不到影票便售罄。沙丹透露,按照资料馆现在的观众人次,两个小厅仍然不能满足观众需求。“资料馆最需要的影厅大小应该是150到200座。假如有一两个150座的厅再配上600座的大放,会比现在的情况好得多。”资料馆不久后将在百子湾东边启动建设新影院,大概有160个座位。“另外我们也在探讨一种新方式,看能否与北京市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空闲的影厅办影展。”

  “赔本”

  电影资料馆放映一部影片的成本是多少?以《阿拉伯的劳伦斯》为例,沙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最大支出是影片的授权费,每一场的授权费都在数千美元以上。因为涉及谈判机密,沙丹婉拒透露《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具体授权费用。“每部电影情况不一样,要看谈判能力。有可能他要价五千块钱一场,最后谈下来两场六千美元。”第二是租片费。版权方手里不一定有拷贝,拷贝可能上交到了国家某个机构,机构要收取租片费,一般在数百美元左右。第三是运输费。胶片拷贝从国外运到中国,大约需要几千人民币的费用。还有翻译费。资料馆放映的国外影片,不少没有中文字幕,一般的做法是花钱找翻译公司,一部影片通常需要三千块钱。这之后还涉及校对、拍字幕(将字幕一行行打到银幕上)、售票等人力费用,以及固定的水电费用。

  “4K修复版《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票为什么要卖到80块钱?放映一场的成本就是两万多人民币。假设能卖500张票出去,一张票的成本就是40块钱。而且我不保证一定能卖500张票。也许那天突然下大雨,只来200人怎么办?

  《阿拉伯的劳伦斯》总算不负众望,为资料馆带来了收益和人气。但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资料馆整体赔钱的局面。即使是日常放映,每场的放映成本也有2000元。“‘国片场’10块钱一张票肯定是赔本的。我们的支出包括水电、空调、暖气、灯光,人员加班费。以前是2K放映机,现在是4K,亮度更高,耗电更大,最高可达到3万多流明数。”据他回忆,资料馆前几年举办过一次以色列电影回顾展,请了一位著名的女明星,花了13万,最后票房只有5000元。观众对以色列电影实在太陌生了。

  文艺青年们对于票价的敏感度,沙丹深有体会。

  “通常情况是,放一部定价20块钱的电影,人特别多;一旦票价提到40块钱,会立即从之前的每场400人降到每场100人。“有次我们放映一部佳片《亨利的罪行》,只卖出去175张票。加上电影资料馆自己的研究生,一共也就200人,但其实观众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文艺青年也‘追名’,只要大师拍的就去看,有些影片名头没那么大,就不爱去。”

  沙丹认为,中国的艺术片观众的特点是眼高手低。“眼光高,水平高,要求高,但是消费水平低。资料馆放一部160分钟的电影,卖40块钱,只放一场,其实很划算。但就是有很多人嫌贵,因为他可以不花钱看盗版。”

  资料馆的电影票价曾经有25、30甚至60元的定价,但近年来恢复到了20元,周三的“国片场”甚至只有10元。无论物价涨得多快,资料馆的票价始终维持不变。只有“周末放映”价格稍高,《黑客帝国》三部曲连映,票价总共也才100元。

  放映服务不断升级

  过去资料馆只在每周四进行学术放映,从晚上六点半开始,两部电影连映。从2007年开始,增加了周五场,改成每次只放一部电影,以免观众

  旅途奔波。周四、周五通常放映外国影片,每月不同主题,如今年8月主打歌舞片,包括《雨中曲》《欢乐满人间》《芝加哥》等;9月主题则是美国歹徒片,放映《天生杀人狂》《十三罗汉》等。专题化放映可以深化观众对该类影片的认知。

  自2011年11月起,资料馆又在周三开辟了颇受好评的“国片放映”,专门反映如今难得一见的国产经典老电影,如《太太万岁》《十字街头》等。沙丹表示:“外国片的专题化有时候并不太严格,但国产老片的专题化一定要强,这样才有利于引导观众去看。”他甚至还为某些老国片设立了映前讲解,亲自到影厅对观众做背景知识介绍。8月份国片专题是“吴天明电影回顾展”。沙丹正在为《人生》做映前讲解时,吴天明本人突然不期而至,坐上观众席,引发一片哗然。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放映他的另一部作品《老井》时,吴天明接到了正式邀请,参与了影片放映前后的交流活动。沙丹坦言,他希望能请到更多主创人员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但由于经费所限,多半难以实现。

  半年前,资料馆的放映又增加了“周末放映”。周末的充足时间,让《黑客帝国》三部曲连映得以实现。一些大名鼎鼎却时间超长的经典影片,如《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宾虚》等也有了放映空间。

  从9月开始,资料馆新增“怀旧专场”。有些观众较少的老国片转移到了85座的2号厅。于是,周三晚上,1号厅在放映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广岛之恋》,2号厅则放映老国片《月牙儿》。无论一晚放映几场各项支出是恒定的,多厅放映无疑更加经济。

  从2007年以来,电影资料馆的观影热度经历过数次攀高。2010年1月,艺术影院大放映厅装修完重新启用后,观众人数明显增多。除了硬件水平的提高,几次飞跃都是由社交网络带动。很少有人登陆资料馆官网查阅影讯,大家都爱从豆瓣、微博、微信获知排片信息。因为“奇爱博士”在发布影讯的同时,还能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信息为观众提供观片指南。

  “有了豆瓣网是第一次提升,新浪微博是更大的提升,微信又带来第三次提升。”这是沙丹的亲身体会。“能够卖满场的影片一定是前期网络宣传激发大家兴趣最多的影片。”现在,他已经可以通过微博的转发量来预测当晚观影的人数,甚至据此判断当天的工作量。“如果这条帖子被转发了150次,说明这部电影很可能满场,今晚放映就要增加人手,保证现场秩序。如果就转发了三次,估计也就来百八十人,留五个人就够了。”

  在沙丹所在的“事业发展部”办公室里,立着一块小白板,上面画了一张月历,密密麻麻地填满了9月份的排片计划。计划一般提前一个月完成。他觉得目前平均一周六场的放映计划有点太满了。“电影太多,对观众有分流作用,大家全部看完也很累。大型活动一个季度办一次就够了,不要让观众一下子花那么多钱。”

  新机遇

  在沙丹看来,中国电影资料馆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可以在电影产业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但这个契机需要政府给予推动。“资料馆以数字节目中心为核心,可以组建一个国家级的电影版权交易中心,让资料馆代电影机构将这些影片加工、修复以及转制成数字格式等,提供给院线,收取中间费用。这样一来,资料馆的资料就全面盘活了。”

  电影档案的数字化转型为版权交易打下了基础。同时资料馆还有专门团队负责经典老片的2K修复。修复之后可以重新利用,在全世界进行文化交流。“以前在全世界一年可以搞10个活动,未来可以搞50个活动。”他认为,假如未来一个电影院一年有300部主流电影,同时还有200部正版艺术电影,竞争差异性就会体现出来。他举例说,“米高梅、派拉蒙都在利用过去的影片持续挣钱。比如说《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我们每放一次都要交钱。”

  “说到底,资料馆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还是那三条:收集整理、研究利用、文化交流。”沙丹认为,资料馆的辉煌时期远不是今天。“我们最辉煌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的人们重视理论研究,学术氛围浓厚。看场电影,拿两张资料馆的电影票都能谈个女朋友,换辆永久自行车。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和产业搭边的单位才能名利双收。”

  文/喻若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