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放映 推开一扇电影之窗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威尼斯电影节,万箭穿心,边境风云
  • 发布时间:2013-12-04 15:54

  2012年,获得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影片《人山人海》在商业院线公映,没几天便无声无息地下线了。谢飞监制、王竞执导的艺术影片《万箭穿心》公映。影片发行方试图以商业电影的模式宣传炒作影片,效果却适得其反,惨遭票房滑铁卢。而前不久在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获得最佳影片奖的《边境风云》,请来孙红雷、王珞丹等明星主演,票房也只有3000万元。这些艺术品质上佳的电影,进入商业电影放映系统后,基本避免不了炮灰的命运。

  目睹此类惨状,几位艺术电影推广者开始探索为艺术影片做“小型发行”,尝试帮助这类影片建立起良性的发行放映渠道。今年5月13日上午,他们用微博ID“i后窗”建号并发布了一条长微博“我们为什么要放这些电影?”文中表示,他们要让一些受关注、但在全国范围内难得一见的影片被看见,并希望越来越多的影院与他们合作,为优质的国产电影发出更多的声音。他们为自己的组织起名为“后窗放映”。

  他们曾是观众

  “后窗”二字来源于“后窗看电影”论坛。

  1998年,它由卫西谛在西祠胡同社区创版,逐步发展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电影论坛之一,在文艺青年中颇具品牌效应。

  目前,整个团队只有四个人,其中三人为发起人。卫西谛作为影评人、策展人、金马奖评委,承担起了艺术总监的职能。他带来了搭档高达——“后窗看电影”现任版主,担任行政总监。杨城是天画画天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他负责品牌建设;水怪曾经在豆瓣电影工作过很长时间,也是影评人。他负责联系片源,开拓影院渠道。四个人里,卫西谛和高达是70后,水怪和杨城是80后。宣传册上的一句话概括了这个小团队的核心优势:“我们理解艺术电影,我们了解文艺青年。”

  杨城笑称,虽然发起人都是文艺青年,但也不得不考虑市场运营的问题。“后窗放映”的出资方主要是南京后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老板是卫西谛的朋友。但是经费仍然比较紧张。新片可以免费拿到,但更老片子往往没有数字拷贝,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进行修复、转制才能拿到。扩大渠道需要花钱,营销宣传都涉及费用,一年内怎么也要花个两三百万。“最近刚刚做好决策,开始融资。”杨城透露。

  “后窗放映”致力于为艺术质量上佳,但进入主流院线很可能严重亏损的影片拓展影院放映空间。目前正在放映的作品有六部:杨瑾导演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陈卓导演的《杨梅洲》、郑大圣的《天津闲人》《危城》、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还有3D音乐电影、崔健纪录片《超越那一天》。即将放映的还有宋方的《记忆望着我》、彭磊的《乐队》、李睿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还有一些前几年的旧片佳作,如赵晔的《扎赉诺尔》、章明的《郎在对门唱山歌》、范立欣的《归途列车》,甚至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宁浩的《绿草地》、顾长卫的《孔雀》《立春》等,也都在争取之中。团队内部列举了40余部电影的片单,正在逐步协调当中。“我们希望重新挖掘出一些之前被观众忽略的好电影,目前以国产片为主,我们也希望能做外国影片,但是在审批程序上比较麻烦。”杨城说。

  除了单片放映外,“后窗放映”还将组织专题展映,第一个计划是谢飞电影回顾展,放映他的六部作品。杨城透露,还有三部影片未能取得授权,只要谢飞导演全部拿下授权,就可以开始操作。回顾展不仅会放映影片,还将对谢飞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做一次梳理。

  这些电影的票价通常在30-40元之间。“到现在没听到观众说票价高。”杨城说。上座率在20%-30%之间,基本达到团队的预期。但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南京是卫西谛和“后窗看电影”的大本营,所以开发得最好。“我们的放映时间没办法很固定。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旗下影城都是他们自己的,时间可以特别固定。但我们每周都会放。而且很多都是周末黄金场。”杨城说,“我们未来肯定要实行会员制。会员可以更方便地获得相关资讯和观影折扣。我们还会制作自己的会刊。策划专题影展,寻求一些商业赞助。”

  截至目前,《超越那一天》和《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两部最有观众缘的影片。前者是3D电影,又有大批粉丝观众;后者是带有喜剧色彩的儿童片。“目前观众的反馈和我们想象的差不多。我们经常会安排主创见面会,他们都很踊跃。选择来看这些电影的人,之前通常都对影片有一些了解。我们之前有过策展经验,对观众反映也是有底的。”

  “虚拟艺术院线”

  杨城将“后窗放映”定位于针对艺术电影的宣发机构。在现阶段他们计划让一部影片在十几个城市同步上映,以小规模点映的方式进行预热,在文艺青年中积累口碑之后再上商业院线。

  “后窗放映”的远期目标是建立一条跨越院线的“虚拟艺术院线。”由于艺术电影受众面相对较窄,经费渠道也都有限,短期内很难做成如百老汇电影中心那样的实体多厅艺术影院。于是,他们提出一个想法:将主流商业影院中的一个厅经营成艺术影厅,这些厅组合起来,实际上就变成了一条艺术院线。

  目前,“后窗放映”已经覆盖南京、杭州、大连、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10个城市、30家影院,即将进驻全国40座城市、100家影院。他们的构想是:第一阶段,初步合作,建立稳定的供片渠道;第二阶段,也是理想阶段,影院拿出一个厅,挂牌为艺术影厅,“最好冠名为‘后窗艺术影厅’。”“随着院线扩建,单厅盈利额下降,影城竞争激烈,影院院线有特色化经营的需求,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经营的方案,帮他们经营整个艺术影厅,包括供片、排片、宣传等,我们保有部分的经营权,这是直接产生收益的部分。而在票房分成、品牌赞助、贴片广告等方面,所有可以产生商业收入的角落都可以开发出来。同时,我们还赚宣传发行的钱。”杨城说。当然,短期内这仍然只是理想。

  负责渠道建设的水怪表示,他会有针对性地联系影城,多数情况下都能顺利得到影院支持。“随着市场不断细分,艺术电影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认识到。”其中最突出的是卢米埃影城。这家影城主营商业电影,但在推广艺术电影方面不遗余力。该影城旗下12家影城都与“后窗放映”建立了合作。目前在谈的还有奥纳影城等。“也有少数影城谈得不顺利,对方不理解我们,上来就问:你们要出多少场租?宣传物料费用是多少?这样就很难往下谈。”水怪透露,建立艺术电影的渠道,工作量很大。“这是精细化的发行。一般商业电影只用跟院线谈就行了,反正发行合约是跟院线签。但发行艺术影片。不仅要跟院线谈,还要找到该院线旗下的影院谈,才能保证效果,“毕竟院线对影城的操控力度有限。”

  水怪也坦言,由于机构刚成立几个月,“后窗放映”的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品牌形象设计等都是靠许多朋友不计回报的帮忙。新浪微博、豆瓣小站和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版是他们的主要信息发布地。由于这个机构更偏向文化活动而非商业活动,很多媒体都愿意主动报道,为他们做免费宣传,并由此带来许多合作机会。

  杨城认为,目前国内的艺术片放映市场正处于无人问津的阶段,正是抄底的时候。“此时介入成本最低。这个市场肯定会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问题还是影片不够多、不够好。观众和影院都会一直准备着,等待时机。不过,如果没有人推动,这个市场永远无法形成,我们愿意做先行者。尽管也很可能变成垫脚石,但我们愿意做这个尝试。”

  文/何东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