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遇上“真人秀” 《2013我的一本课外书》创作体会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阅读,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
  • 发布时间:2013-12-04 16:56

  《我的一本课外书》是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于2012年暑期创办的一档青少年阅读比赛季播节目。节目用阅读演讲比拼的方式呈现20位“读书少年”有关阅读的个人化体验,以此展现青少年群体的读书风貌,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少年阅读。节目因立意定位准确,现场录制效果较好,播出后反响不错,获得了2012年度中央电视台年度特别节目三等奖。

  2013年再次制作此节目,面临着从形态到制作全面创新提升的挑战。在频道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将今年的节目形态确定为“电视阅读真人秀”,并从四个方面着力打造。

  平衡真实感与戏剧性

  “真”是真人秀最为突出的特色。人们为什么爱看“真人秀”?因为从中能够看到生活中真实人物参与某种游戏的反应、行为和情感,其中常常带着观众的自我心理投射。如果没有强烈真实感保证,就丧失了吸引受众的核心元素。而“真”的需求是排斥对节目的过度设计、操控和包装的。

  然而,“真人秀”同时也是“秀”。既然是“秀”,就需强调其戏剧性,而戏剧性的产生,仅仅依赖于故事的自然和自主发展显然不够,它需要节目设计人非常强烈的、带有预知性和主导性的策划设计,以“看不见的手”操控故事的发生、发展。

  因此,真人的秀,既强调真实感,也强调戏剧性。如何能做到二者兼顾?在《2013我的一本课外书》制作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

  制定有效的赛制规则,以多场域设计充分调动人物在节目中展现真实情感,在丰富的真实情感流淌中自然呈现戏剧性效果。

  游戏竞赛作为“阅读真人秀”节目的手段,所有的真实必须通过虚拟的规则完成。如果规则没有设计好,人物的个性、人性、人格出不来,它的真实空间就得不到展现。因此,赛制设计极为重要。我们此次设置了三轮晋级赛和一轮复活赛。20名选手分为5组,每场都是5进2,即有两人直接晋级,两人被直接淘汰,一人进入复活赛。选手去留由三位评委当场亮灯裁定——三盏绿灯直通,两绿一红待定,两红以上直接淘汰。

  此赛制对选手和评委而言,都有相当的压力,既紧张又刺激。在每一次亮灯环节,构建起现场每一角色的真实情感爆发点。每一盏灯亮起,直接决定选手的命运,选手和亲友的反应极为直接、真实,评委或残酷或温柔或中庸的个性状态以及在亮灯时的纠结更增加真实看点,人物关系的张力得到足够表达,同时也提供了悬念。因此,当选手因为直通而兴奋,因为淘汰而流泪时,观众的心也同样被牵动,被感动。

  为使各种角色情感表达能同构、呼应,以增加情感的饱和度,节目还设计了三个录制场域:选手比赛的第一现场,亲友等待的第二现场,以及赛前赛后的内心独白采访现场。多场域的设置也为选手、评委和选手亲友等不同角色在不同时空中情感变化、呼应、对比的呈现提供了可能。

  以精心设计的选手生活短片配合高片比多素材录制方式,呈现选手个性、塑造真实动人的人物形象,借此帮助戏剧性的最终实现。

  节目在每位选手回答完评委对书籍的提问后特设了一个人物短片环节,以外采方式拍摄每位选手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突出其个性并带出新的话题,更为真实立体地展示人物的多侧面个性。

  为了尽可能多地纪实录制剪辑素材,并从大量素材中“挖掘”戏剧性,我们采用了高片比录制方式,即不过多限制现场录制时长,尽量真实记录现场碰撞。每一集55分钟的节目是用十几个机位来记录比赛现场,演播室第一现场录制3个小时,第二现场3个小时,第三现场录制2个小时,加上外景拍摄3个小时,每期节目素材量约11个小时,片比基本为10:1。由于有充足的素材,选入节目的人物表情、语言、角度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在本真还原即时面貌时,也可按逻辑线索,强化、解释、丰富故事本身,再进而塑造真实故事中的人物。于是,其中的矛盾、笑料、感动、悬念等戏剧元素,以及导师和选手的个性,都随着节目的推进得以渐渐展现。

  标准与“寻人”

  竞赛类节目关注的是竞赛本身,真人秀关注的是人。这是真人秀和传统竞赛类节目最大的区别,也是《2012我的一本课外书》与《2013我的一本课外书》的最大区别。“人”是我们节目的核心、根本。人性、人格必须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表达对象。

  那么,我们是如何选择选手和评委的呢?

  寻找选手重在标准落实。

  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寻人标准”:热爱阅读,有一定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口才好,善于表达,乐于分享;个性鲜明、特色突出,有话题有故事者优先等等。

  这些标准不分轻重,必须同时具备方可。因为是电视真人秀,我们强调此标准中最不能忽视的一条是:个性鲜明。我们所寻找的“读书少年”是有个性有情趣有思想的读书达人。

  和我们合作帮助我们海选的单位有好几家,人员众多。各地经过培训的相关人员为我们进行第一轮初选,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全国21大城市设点进行“读书少年”复选,由我们栏目四个导演组(每组两人)亲往各地把关。全国挑选出的100名选手录像再带回北京进行终选,最终优选出20名小选手。

  评委确定重在落实定位。

  评委的选择标准是:有正面影响力,有足够多的阅读经验,有对孩子足够的兴趣和爱,善表达。三位评委角色定位为:两男一女。一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一位是有社会影响力的爱书人,一位是代表电视读书栏目形象的主持人。两位男性一“正”一“厉”,女性则是感性慈爱。三人关系融洽,能够互相调侃。

  事实上,标准化的精细操作不只局限在选人环节,我们在节目运作的17个流程环节中都设立了标准,并落实到细节,最终达到了我们预期的节目质量。

  正能量及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如果说窥探心理的满足是“真人秀”受到欢迎的表层原因,那么,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观众能在节目中体会到情感的共鸣和价值观的认同。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承担着人文精神传播的重任。《2013我的一本课外书》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目更是独辟蹊径,以真人秀的瓶,装阅读的酒,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全民阅读的一次尝试。因此,如何在节目中传播主流价值观,真正引导青少年阅读,是我们节目的根本追求。这种追求贯穿在赛制设计、评委点评、故事走向等所有环节之中。在我们录制节目的过程中,着力展现的是孩子们对阅读的热情,他们稚气却不乏深度的理解,他们的纯净和真实,这些都让观众寻找到了心灵及情感的共鸣:希望父亲能更多陪伴自己的8岁历史小超人“汤豆豆”,天生双目失明、脑瘫却健康成长的王朝阳,只有10岁却关心教育、环保、经济等大问题的张壹瑞..他们在现场感动了毫无防备的观众,触动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节目播出后,这些孩子赢得了大批“粉丝”,成了备受网友推崇和喜爱的选手。

  在节目中,评委是主流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渠道。评委们对选手抱持正面鼓励和呵护的基本态度,无私分享阅读经验,纠偏引正,传递正能量、主流价值观。比如:不能以官大官小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不能因为热爱一个人就盲目崇拜,对内容要有批判精神等等。因为这些声音真诚、恰当、善意,他们对选手的喜爱发自内心,所以不仅被选手们接受,也为电视受众所接受。

  用制度调动团队力量

  栏目组参与此次节目制作的人员只有10人:编导8人,秘书兼宣传1人,制片1人。要在一个半月完成这样规模的真人秀,需要最大程度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力量。于是,我们采用了“导演分包负责制”——栏目5位参与去年节目制作的成熟编导分别负责5方面工作,即视觉音频、选手选拔、舞美灯光、镜头设计,选手培训。其余编导则分组配合;在选人阶段,导演们还分别主控各大片区,数次奔赴全国20多个城市选拔选手、拍摄选手短片;在录制现场,每位编导都分别把关一个重要岗位——第一现场导演、第二现场导演、第三现场导演、主副切换和视频播放等等;后期剪辑又分别由导演们一人一集负责剪辑完成。

  实行“导演分包负责制”,由于责任到人,给予了每位导演极大的创作空间和权限,所有导演都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工作完成得井井有条,均安全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2013我的一本课外书》是团队智慧的结晶,是“团结就是力量”的明证。

  作者:李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