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东西”的李嘉诚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嘉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13 15:59
南方系四大报刊近日连篇累牍地刊登李嘉诚访谈录,惹来坊间不少议论。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是,由于李嘉诚谈及的议题相当多,于是不同的解读往往在各取所需,甚至自娱自乐。然而,如果完全脱离他身处的香港来理解其字里行间的意味,难免会有过度甚至错误的解读。
李嘉诚访谈中有不少惹火之处,其中一个恐怕就是“人治”论。不少内地网民把这句话的含义无限延伸,其实是过度解读。不久前,在三份免费电视牌照的申请中,被香港公众认为最有诚意的港视的申请遭到行政会议的断然否决,但政府却没有拿出有力的数据分析支持其决定。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意见的通讯事务管理局及相关的顾问公司也公开表示,他们从未反对发牌予港视。港视主席王维基在回应媒体时曾质问道:“究竟香港是政策大、法律大,抑或特首最大?”
在了解清楚这个背景后,不妨再重温李嘉诚的“人治”论:“政府的权力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落实执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远不能选择性行使权力。”这句话没有任何内地意味,只是在谈论香港时事,表达李嘉诚作为一个商人,对营商环境变迁的看法。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认为,表述得如此直白的他,魄力尤在、勇气不减。如果说脱离李嘉诚所处的香港,纯粹以内地视角来解读其访谈内容难免会有偏差,脱离基本的经济常识来听取李嘉诚反驳撤资论的理据,则很容易被忽悠。
李嘉诚说:“长和系去年毛收入约4300亿港元,而本年度投资海外(新西兰和荷兰)两个基建项目动用的资金只有80亿港元,所占比例不足2%;而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项目的投资已经有40亿港元。”在略懂经济的人眼中,这句话会让人惊讶不已:难道李嘉诚是这样算账的?常识是,销售收入与投资支出明显属于不同的会计科目,混在一起算出一个“未撤资百分比”,可谓“超人”之举。若以相同的会计科目比较,例如投资物业来看,李氏王朝在内地与香港共有1700亿投资物业,但在英国买下的基建设施价值却逾万亿;若以销售收入看,香港的销售收入占整个长和系收入来源的比例,已经从回归前后的逾八成,跌到现在的13%,更不用说李氏王朝的零售门店在全球有1.2万间,但香港只有600间。当李氏王朝主要盈利不主要来自香港,甚至不断抛售一些正在盈利的业务,这究竟算不算撤资?
对于某些不满李嘉诚抛售资产,引起商界甚至舆论恐慌的力量而言,是否忽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超人”站出来的这个姿态。然而吊诡的是,李嘉诚却在访谈中口口声声说自己从不介意别人看法。那么,何故他这次要高调地澄清自己没有在“撤资”?
李嘉诚当初要出售百佳,可能意味着国资要进占香港,本地华商看清形势后自觉让路。对此问题之判断,与眼前的经济周期关系不大,要的是一种准确拿捏政经局势的前瞻眼光。李嘉诚拥有这种眼光,也会作出相应的资产部署。然而,他的任何举动,对于外界而言,永远是不能忽视的信号。从某个角度上看,李嘉诚会被认为在用脚投票,资产转移后,他的心思也自然会被认为与之前不再相同。
对于当下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而言,某一两个富商巨贾判断经济下行要抛售资产,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在商言商,当政者岂能没有心胸容纳?真正的问题,其实是资产的去向。例如,某人把自己的银两首饰从一个抽屉搬到另一个抽屉中,其财产还在同一个房子里,他还是自家人,老人家有啥事吆喝一声即可,不必讲道理。但倘若此人把银两首饰都搬离此屋,那么这家人要让他办事,还能否随便吩咐呢?在还没有搬完之前,知时务者为俊杰,此人当然要说:我搬东西?天大的笑话!
文/陈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