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大数据

  • 来源:信息方略
  • 关键字:大数据,亚马逊,信息技术
  • 发布时间:2014-01-02 15:28

  一些企业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速度越快,它的预测价值就越大。企业如今正在渐渐远离批量处理,转向实时分析来获取竞争优势。

  为什么大数据如此有趣,因为人们现在只需借助一个非常便宜的设备就能收集到数据,比如一块手表,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收集类似的大数据,并将之上传到云。如果能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里进行这样的事情,那么所产生的数据将会是“不可思议”的。

  实际上大数据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而且影响了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在产业格局变化的过程当中,大数据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日,《CIOInsight/信息方略》记者就有关大数据如何影响一切、企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大数据路径等话题,采访了《大数据云图》作者、The BigData Group公司的创始人之一David Feinleib先生。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

  被访者简介

  David Feinleib

  康奈尔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MBA学位

  1996年就职于微软公司,负责管理Windows“开箱体验”团队

  2000年至今先后创立多家软件公司

  目前The BigData Group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大数据将影响所有一切

  CIOI:大数据创造了一些非常成功的公司,比如谷歌。它每年拥有1.87万亿人次的搜索量,谷歌知道每个人的搜索方向、兴趣点,这是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公司。您怎么看待谷歌在大数据上的成功?

  David:谷歌的体量和规模,使它拥有比其他大多数企业更多的应用大数据的途径。谷歌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拥有一支软件工程师部队,这使得谷歌能够从无到有地建立大数据技术。

  谷歌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所拥有的基础设施。谷歌搜索引擎本身的设计,就旨在让它能够无缝链接成千上万的服务器。如果出现更多的处理或存储需要,抑或某台服务器崩溃,谷歌的工程师们只要再添加更多的服务器就能轻松搞定。

  谷歌软件技术的设计也秉持着同样的基础设施理念。MapReduc和谷歌文件系统(GoogleFileSystem)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连线》杂志在2012年初夏曾报道称,这两个软件系统“重塑了谷歌建立搜索索引的方式”。

  为数众多的企业如今开始使用Hadoop,它是MapReduce和谷歌文件系统的一种开源衍生产品。Hadoop允许横跨多台电脑,对庞大的数据集合进行分布式处理。在其他企业刚刚开始使用Hadoop的时候,谷歌早已多年深耕大数据技术,这让它在行业中获得了巨大的领先优势。

  同时谷歌还为很多大数据公司提供数据,大数据公司受益于谷歌所创造的技术,并运用新技术来解决消费者的问题,然后他们将该技术又转移到了其他创业者的领域,让他们可以利用,从而创新自己的业务。因为谷歌具有无限的数据,所以才能达到以上目的。众多的大数据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和新技术。可以说,谷歌已经真正理解了大数据的含义以及处理大数据的方式。

  CIOI:目前来看,在传统行业中,对大数据比较敏感的是零售行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David:大数据正在给零售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比如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都参与其中。让人吃惊的是,以上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预测人们的购买行为,预知消费趋势。这些公司非常智能化,可以对人们未来的选择做出一些推荐。财政金融领域与大数据同样密切相关。该领域内的大公司要比任何其他行业的公司更具购买力,能够支持以大数据为基础产生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科技。

  另外,在人们生活方面,城市正因大数据而变化。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我们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应用随时叫到出租车,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当然,大数据有时也是非常私人的,人们可以跟踪燃烧卡路里等健康数据,甚至有数据分析家分析Facebook上的信息,来判断恋人们是否会分手。

  同时,大数据还在影响诸如客服、线下销售、线上销售、线上营销、供应链等很多产业环节的变革,改变着所有营销方面的效率,我们由此可获知,更多的目标客户在哪里、所面临的目标空间在哪里。

  实现信息优势

  CIOI:今天人们再来讨论关于大数据的话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技术的应用了。在您看来,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

  David:“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WebServices,简称AWS)”是亚马逊公司知名的面向公众的云服务提供者,为新兴企业和老牌公司提供可扩展的运算资源。虽然AWS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已有分析者估计它每年的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

  AWS之类的服务与Hadoop之类的开源技术相结合,意味着企业终于能够尝到信息技术在多年以前向世人所描绘的果实。

  数十年来,人们对所谓“信息技术”的关注一直偏重于其中的“技术”部分。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只不过是对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的购买及管理。而今,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和存储、依据信息进行预测的能力,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信息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较早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能够更快地发展,超越他人。微软在20世纪90年代树立起威信,这不仅仅得益于它开发了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操作系统,还在于它当时在公司内部将电子邮件作为标准沟通机制。

  在许多企业仍在犹豫是否采用电子邮件的时候,电子邮件事实上已经成为微软讨论招聘、产品决策、市场战略之类事务的机制。虽然群发电子邮件的交流在如今已是司空见惯,但在当时,这样的举措让微软较之其他未采用电子邮件的公司,更加具有速度和协作优势。拥抱大数据、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民主化地使用数据,将会给企业带来与之相似的优势。诸如谷歌和Facebook之类的企业已经从“数据民主”中获益。

  CIOI:您有可以分享的成功案例吗?

  David:就拿Facebook来说,它将大数据推广成为内部的服务,这意味着该服务不仅是为工程师设计的,也是为终端用户——生产线管理人员设计的,他们需要运用查询来找出有效的方案。因此,管理者们不需要等待几天或是几周的时间来找出网站的哪些改变最有效,或者哪些广告方式效果最好,他们可以使用内部的大数据服务,而该服务就是为了满足其需求而设计的,这使得数据分析的结果很容易就可以在员工之间被分享。

  CIOI:我知道除了谷歌之外,亚马逊也是您特别推崇的。但有批评认为,亚马逊在大数据领域是过于激进的。您怎么看?

  David:曾有分析者预测,亚马逊2015年营收将超过1000亿美元,它即将赶超沃尔玛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如同谷歌一样,亚马逊也要处理海量数据,只不过它处理数据带有更强的电商倾向。消费者们在亚马逊的网站上对想看的电视节目或是想买的产品所进行的每一次搜索,都会让亚马逊对该消费者的了解有所增加。基于搜索和产品购买行为,亚马逊就可以知道接下来应该推荐什么产品。而亚马逊的聪明之处还不止于此,它还会在网站上持续不断地测试新的设计方案,从而找出转化率最高的方案。你会认为亚马逊网站上的某段页面文字只是碰巧出现的吗?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你应该再好好想一想。整个网站的布局、字体大小、颜色、按钮以及其他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在多次审慎测试后的最优结果。

  以数据为导向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以上领域,按一位前员工的说法,亚马逊的企业文化就是冷冰冰的数据导向型文化。数据显示出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新的商业投资项目必须要有数据的支撑。对数据的长期专注让亚马逊能够以更低的售价提供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常常会完全跳过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直接去亚马逊网站搜索商品、并进行购买。

  从支撑新兴技术企业的基础设施到消费内容的移动设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亚马逊的触角已触及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亚马逊在几年前就预见了将服务器和存储基础设施开放给其他人的价值。AWS带来的结果是,大数据分析不再需要企业在IT上投入固定成本,如今,获取数据、分析数据都能够在云端简单迅速地完成。换句话说,企业过去由于无法存储而不得不抛弃数据,如今它们有能力获取和分析规模空前的数据。

  亚马逊和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一样,他们所代表的是未来的数据公司,都是关于如何控制成本,做大企业规模,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个模式,对于消费者想要做什么有很多见解。通过亚马逊的运营方式可得知:整个公司都是由数据推动,整个公司都在讨论如何使用数据,亚马逊的所有决策都基于大数据。

  正是由于数据的推动,亚马逊才成为一家非常强大的公司,从而与非数据推动的公司区隔开来。亚马逊下一个大数据的热点是大数据与移动设备的联系,也就是如何来控制消费者,有了这个设备,就可以销售更多的东西给消费者。

  大数据带来的颠覆

  CIOI:实际上,今天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利用大数据,实现的预测能力,会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竞争优势。您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考?

  David:过去的二十年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接下来二十年的主题仍会是信息技术。一些企业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而公共数据资源和内部数据资源一体化将带来独特的洞见,使他们能够远远超越竞争对手。你分析数据的速度越快,它的预测价值就越大。企业如今正在渐渐远离批量处理,转向实时分析来获取竞争优势。

  对于高管们而言,好消息是来自于大数据的信息优势不再只属于谷歌、亚马逊之类的大企业。Hadoop之类的开源技术让其他企业同样可以拥有这样的优势。老牌财富100强企业和新兴初创公司,都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利用大数据来获得竞争优势。

  大数据带来的颠覆,不仅是与以往相比可以获取和分析更多数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取和分析等量数据的价格也正在显著下降,而价格越低,销量就会越高。然而,隐含其中的讽刺关系正如所谓的“杰文斯悖论”(JevonsParadox)——科技进步使储存和分析数据的方式变得更有效率,公司将做更多的数据分析,因此并没有减少工作。简而言之,这就是大数据带来的颠覆。

  CIOI:目前不光是互联网公司,传统IT技术公司也在纷纷转移战场。您怎么看待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

  David:从亚马逊到谷歌,从IBM到惠普和微软,大量的大型技术公司纷纷投身大数据,而基于大数据解决方案,更多初创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现开放源和共享云。大公司致力于横向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小公司则专注于为重要垂直业务提供应用程序。有些产品优化销售效率,还有些产品通过将不同渠道的营销业绩与实际的产品使用数据相关联,为未来营销活动提供建议。这些大数据应用(BigDataApplications,简称BDA)意味着小公司不必在内部开发或配备所有大数据技术;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可以利用基于云端的服务来满足数据分析需求。在技术之外,这些小企业还会开发一些产品,追踪记录与健康相关的指标并据此提出改善人们行为的建议。诸如此类的产品有望减少肥胖,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产业分析研究公司福雷斯特(Forrester)估计,企业数据的总量在以每年94%的增长率飙升。这样的高速增长之下,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大数据路线图。至少,企业应制订获取数据的战略,获取范围应从内部电脑系统的常规机器日志,到线上的用户交互记录。即使企业当时并不知道这些数据有什么用也要这样做,这些数据的用处随后或许会突然被发现。

  所以,如果说对企业的信息主管有什么告诫的话,我最想说的就是——数据所具有的价值远远高于你最初的期待,千万不要随便抛弃数据。企业还需要一个计划以应对数据的指数型增长。照片、即时信息以及电子邮件的数量非常庞大,由手机、GPS及其他设备构成的“感应器”释放出的数据量甚至还要更大。

  理想情况下,企业应该具备一种能够让数据分析贯穿于整个组织的视野,分析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实时。通过观察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其他科技领袖企业,你可以看到大数据之下的种种可能。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在组织中融入大数据战略。

  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已数年有余,它们在数据处理上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成功。而现在,你也可以拥有同样的能力。

  王婉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