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行的新媒体

  • 来源:信息方略
  • 关键字: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
  • 发布时间:2014-01-02 16:03

  无所不在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如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必需品,其影响力仍在持续渗透,许多企业意识到了这点,开始增加在社交媒体上的支出。

  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交媒体逐渐渗透到很多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许多国外公司也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公司高层已经决定将社交媒体纳入到公司战略层面考量。因此,CIO就需要承担比先前更重要的角色,更多地参与到公司业务方面,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与营销官进行商讨如何利用IT技术来帮助企业增加客户粘性。

  马萨诸塞州达特茅斯大学的一份报告指出,在500强企业中,不管是从注册数还是从活跃度上看,各大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投入都有所增加。

  在以用户分享、社群聚合以及开放互动为特征的web2.0时代,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用户将零散时间更多地用于社交方面,社交变成了一项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习惯。很多公司正因为看到了人们的这种转变,才意识到web2.0时代互联网的影响。

  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59%的公司计划增加今年在社交媒体上的支出。随着这种在新媒体业务上支出的增长,公司将逐渐从传统思维中脱离出来,减少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机动反应能力更强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另外,来自Technorat(i著名的网志搜索引擎)的一项调查指出,社交媒体今年在公司战略会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营销部门也因此增加了“社交媒体支出”,以此来提高Facebook、Twitter等热门社交媒体的粉丝量以及其他与消费者影响力相关的指标。

  由此产生的2013数字影响力报告揭示了消费者以及所谓的网上“达人”的日常社交媒体偏好与情绪表现。超过1200名消费者、150个顶级品牌的营销人员以及6000名“达人”参与了此次调查,调查报告清晰显示: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将自己的一部分时间花费在社交媒体上。

  参与调查的公司中,91%的公司拥有Facebook账号,相比来说,注册Twitter和YouTube的公司则相对较少,比例分别为85%和73%。

  国内很多公司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也都有动态更新,从注册账号、账号维护到品牌建设,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对这些社交媒体的应用止步于账号维护这一阶段,要真正实现盈利、实现企业业务模式转变还有待时日,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实现规范化运营。

  许多公司确实也在账号维护上设置了标准,比如轮值工作制,每日需推送的定量条数,以及统计有效粉丝增长。

  调查显示,55%的受调公司在设定了新媒体项目的考核标准,最突出的、也是最易核定的指标仍然是Facebook的“likes/fans”或者是Twitter的粉丝数。

  消费者最常浏览的在线服务中,YouTube、Facebook、零售网站、Google+、博客纷纷上榜,比重分别为80%、74%、50%、47%、45%。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消费者对社交媒体的关注度远远超过零售网站,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在社交媒体上的支出显得必不可少。

  相比浏览而言,消费者参与度更强的“分享”的排行应该能更准确反应消费者的喜好。

  在“消费者分享次数多少的网站排名中,Facebook以57%的绝对优势排名第一;第二是比重40%的YouTube;其余像博客、新闻类网站、Google+的比重几乎没有差别,分别为26%、26%、25%。

  营销部门在进行产品推广、品牌推广渠道方面应该对分享指数给与更多的考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主动参与的分享动作更能反映其真实意愿,接受认可度更高;相反,硬塞给消费者的信息则可能因为没有掌握好度,而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致使营销效果大打折扣。

  此次调查的最可能影响购买行为的在线服务排行中,影响力从高到底分别为零售网站56%、品牌网站34%、博客31%、Facebook31%、群组/论坛28%。

  与上文中的两项排名对比,零售网页和品牌网站的影响力明显高于社交媒体。不过这也并不意外,消费者选择购买商品一般会在专业电商平台购买,这体现的是在发生购买行为时,消费者对在线服务提供商的专业性、可靠性的要求。但随着社交媒体进一步渗透,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会发生改变,在这之前,企业应该做好准备。

  梁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