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演义

  • 来源:信息方略
  • 关键字:新媒体,数字时代
  • 发布时间:2014-01-02 16:26

  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结构的变化,注定了传统媒体要向新媒体不断更新与演变,但新媒体的产生绝不是一场突变,究竟如何演义,应该循着现在的道路向前看。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平台,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载体。而对新媒体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美国《连线》杂志这样定义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则认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称之为新媒体。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对新媒体的定义是: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第五媒体的演变规律包括:从信息型传媒到关系型传媒的变化;新媒体成为经济格局的变革力量;新媒体成为影响政治格局的关键因素;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三个关键字:匹配、入口、互动。

  从“信息型”走向“关系型”

  在新媒体自身的演变路径中,发生了从“商业逻辑”到“影响逻辑”的变化。在新媒体使用者的行为模式里,他们的行为已经从“固定需求”到“移动需求”变化、从“获取信息”到“消费、服务”变化、从“类别化”到“超细分化”变化;而在传媒与使用者的关系方面,使用者从“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参与者”、传媒从“传媒平台”转变为“分享平台”;这样,使用者的评价标准也变得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

  技术标准有冲突

  对于新媒体行业来说,标准可谓是行业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掌握了标准也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在新媒体领域,标准争执一直异常激烈。无论是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长达10年之久的博弈,还是手机电视标准领域广电和电信的争夺,其背后的问题是利益之争。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冲突时间长达10年之久,最终于2006年8月推出了融合单载波和多载波在内的地面数字电视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但因此整个市场依然动荡不平。

  直至2007年12月31日,香港地区开始正式采用国标系统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业务,该行业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商业应用。2008年,借着奥运会的东风,符合国标的地面高清数字电视将正式开播,此举将有利于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全面市场化。

  虽然最终地面标准得以确立,但在标准争执的漫长过程中,我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延误了很多发展时机,比起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已经超过2700万的用户以及丰富多彩的业务类型,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才刚刚起步,由于标准之争而造成的产业发展延误问题,应该给业界带来警醒。

  矛盾冲突的焦点:旧体制不能适应新事物

  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输方式决定其很少直接和市场上的消费者发生联系,而新媒体不仅在业务设计推广上还是收费方式上,都需要直接面对用户,因此消费市场和新媒体产业的运营息息相关,而要让一种新业务在消费市场上逐渐被接受,而且还要让他们熟悉并接受从免费到收费的变化,就必须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新技术带来了新媒体,新媒体需要新体制,之所以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此多的冲突和矛盾,正是旧体制不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一种体现,这也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

  未来的10年需革命

  中国的消费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将是70后和80后,这个人群在中国大约有4亿人。因此,企业如果抓住了这些新一代消费族群,就抓住了未来10年最重要的消费力量。但是70后和80后与50后和60后相比,其媒体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0后作为中国社会中坚力量,不仅工作繁忙,而且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再也不像50后和60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而是有了更多的媒体接触点和更加分散的信息渠道;80后的资讯接受模式则全面改变,在最近一份关于80后的收视状况研究报告中,超过33%的80后受众表示几乎不看电视,24%左右的80后观众4-7天才看一次电视,2-3天看一次的人也占24%,只有18%左右的80后会每天看电视。这些数据正在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对于锁定和覆盖这些70后80后人群,影响力正在减弱,随之而来的是新数字化媒体对于70后和80后人群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新的数字化媒体包括户外液晶电视媒体、互联网以及手机和ipad等数字终端媒体。

  这两年,像传统行业做电商一样,关于传统媒体如何做新媒体的话题很热,全球的很多大的传媒集团都在思考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曾在美国推出一份iPad独家电子报纸《the Daily》,老默多克相信,这一平台可以复制纸媒的经验,只不过换成了数字化形式而已,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背后的原因仍然是传统媒体的思路并不能满足新媒体平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心理需求。

  传统媒体经营者,一直坚信自己具备内容、专业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将这些优势嫁接到新媒体平台上就能够成功。殊不知,新媒体发展自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即便你是默多克一样的传媒巨擘,也同样拧不过这客观的规律。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基本都是在考虑覆盖读者人群,这和信奉发行量哲学紧密关联,但是覆盖读者和真正影响读者是两个概念,影响读者更强调黏性,今天的很多互联网上的垂直细分的行业门户,正在深度的影响读者,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社会化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之间产生了联系,你的产品你的体验仅仅覆盖到用户是不够的,你是否影响到了用户将决定了企业的最终利润。你留住了一个用户,并且给了他足够好的产品体验,那么他为你带来的用户将是海量的,并且这些用户的质量远远好于传统业务渠道带来的用户。

  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不能因为新技术出现而恐惧,也不应该由于过去的辉煌而固步自封,其实无关是传统还是互联网,核心逻辑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路径和方式改变了,所有的企业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重新定义自己找到用户的方式、留住用户的方式等等,这些想清楚了,商业模式才会有。

  严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