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的现实含义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贫富差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0 14:11
最近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认为,美国的贫富差距达到了过去八十多年来的最高点,收入排名前1%的家庭获得了10.8%的税前总收入,前10%获得了50.4%,前20%的总收入高达最后20%总收入的16.7倍;2011年美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8,现在可能更高。
不过,收入差距扩大未必意味着穷人状况恶化,因为收入并不全部用于消费,而衡量生活状况的恰当指标是消费条件和消费能力。假如一个社会产出的全部消费品中,穷人消费的份额和总量都没有减少,价格相对于可支配收入也没有上涨,穷人的状况就没有恶化。最富裕的那些人,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再增加收入通常不会影响个人消费水平;所以假如收入差距扩大只是因为最富裕阶层收入提高了,消费品的分配状况就没有变化;要判断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需要一个“消费基尼系数”,但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收入基尼系数”。
除了消费水平的差距,还要看富人将新增收入花在什么地方,这些开支是挤压了还是改善了大众的消费条件:大致可以区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富人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并且这些消费与大众消费构成资源竞争关系,比如多打高尔夫球,会抬高郊区住宅用地价格。
第二种是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但这些消费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几乎不额外使用任何大众消费品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因而不会抬高大众消费品价格,比如雇佣更多仆人。
第三种也是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但这些消费行为没有挤占大众消费资源,还为社会带来正外部性,比如购买艺术品,高价养活了很多艺术家,而作品通常大众也能欣赏到;许多新型消费品在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前能够被设计开发出来并在市场上存活,都得益于乐意尝鲜的富人愿意为新东西支付高价。
第四种是将新增收入投资于生产性活动,而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这些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指向消费条件的改善;从生产角度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它所需要的资本掌握在多少人手里是没有关系的,但假如掌握这些资本的人数减少了,统计上就表现为基尼系数提高,但实际上大众消费状况反而改善了。
衡量收入差距扩大会多大程度上恶化大众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要看富人会将新增收入更多地用在哪方面。近年美国收入差距扩大,可能缘于生产领域创新活动的增加。每次大规模的创新浪潮都会扩大财富差距,因为市场机制会对带来创新的发明家和基于创新而重新组织资源、改造产业结构的企业家,作出巨额奖励,造就一批暴富新贵,结果会扩大贫富差距。但只要这些新贵不将获得的财富大量用于上述第一类消费,那么这一结果对大众和穷人就不是坏事,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的基尼系数和中国的一样高,但只有47%的美国人认为贫富差距是个严重问题。
评价贫富差距是否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只看基尼系数,假如富人整天都在琢磨着如何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好从中赚更多钱),且事实上也将多数财富投入这样的活动中,这样的贫富差距就是健康的,因为这只是表明:市场机制发现,掌管巨额财富去改善民众生活,只需要很少人去打理。
相反,若社会中大量人口整天都想着怎么更好地满足少数权贵的需求,比如怎么把金字塔修得更高,好让法老高兴,结果多数稀缺资源都围绕着极少数人的需求和意志而配置,这样的贫富差距才是可怕的,即便其基尼系数和前一种社会差不多。
文/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