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司机在北京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驾车,德国,交通事故
  • 发布时间:2014-03-05 13:25

  德国人拓笔找了位中国太太子娟,结婚多年,两人从来没有为感情问题吵过架,倒是交通问题差点儿让他们离了婚。

  子娟有中国驾照,但在德国,中国的驾照不被认可,她想开车,必须考取德国驾照。这让子娟很生气,一天早上,她偷偷开车出门购物。拓笔知道后,气愤地跟她大吵了一架。作为地道的德国人,拓笔不但自己遵守交通规则,也把这一点当作评判一个人品质的标准之一。

  2003年,拓笔第一次随子娟来到中国。2008年,拓笔领取了中国驾照。他发现,其实两国的交规没有本质区别,可当他开车上路后才知道,区别不在纸上,而在路上。

  在北京五年,拓笔充分领略了中国式驾车风格。

  一次在中关村,拓笔正要从右车道并到左车道,一辆车突然从自行车道上杀出来,试图抢在他之前开到左车道去。拓笔的第一反应就是刹车,然后摁喇叭。对方则下车来到拓笔的车门前,大吼着拉开了他的车门。拓笔极为恼怒,从那以后,每次开车,他都会把车门锁上。

  在很多有斑马线却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有行人通过时,拓笔都会停车,礼让行人--德国有一条基本规则,公共交通的参与者永远要让着弱势的一方。

  有一次别的车违章,拓笔摁喇叭以示不满。对方摇下车窗冲他大喊:“你一破‘飞度’,有什么好摁的!”拓笔不解,子娟解释:“他是说你的车不值钱,轮不到你摁喇叭。”

  有好几次,拓笔撂出了气话,要在中国开一所驾校,教中国人重新学驾驶。子娟给他泼冷水:“你是客人,不可能改变这个国家,只能去适应。”

  在这种愤怒的情绪下,终于有一次发生了剐蹭事故。那一次,他们遇到堵车,按照交规,车辆应该在路面划定的车道上行驶。但很多车辆往往哪儿有空往哪儿走,甚至形成一条违规的车流。拓笔坚持要按车道走,但刚把车从斜行的车流中掰出来,后面冲过来的一辆摩托车就剐上了他们的车。当所有人都按照另一套不成文的规矩开车时,那个按照规则开车的人,反而成了最危险的驾驶员。

  两年前,拓笔在小区门口拍了一张照片,那是交警支队的警示牌:上周我区因交通事故死亡三人,截止到8月11日,全区已死亡二十二人……每次子娟晚上出去,拓笔都要求她在胳膊上缠上荧光带,“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对比中德两国的汽车文化,拓笔和子娟觉得人们不懂车的原因,一是驾照拿得太容易了;二是中国提供的服务过剩了,加油、修车都有人打理,导致人们越来越懒,很多人天天开车,却不懂汽车。在德国,就没有汽车保养之说,有驾照就必须得会换机油,加油是自助的,换机油也是自助的。

  拓笔介绍了德国的“拉链规则”,如果有条路因为事故成了单行道,两个车道的车会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辆一辆先后并道,就像拉链一样,实现有序且高效的通行。但实际经验告诉他,此法在目前的中国不可行,因为相互礼让、提高安全意识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

  他们的一些外国朋友,在北京开车比中国人还不守规矩--他们在陌生的国度遭遇文化冲突,受到了伤害,然后就会没底线地放纵,这更危险。

  拓笔偶尔回德国。一次,开车右转时,他很自然地没有停顿便打了方向盘,吓住了一个要踏上人行道的人。一个金发女郎冲他甩出一句:“混蛋!”在德国,这常常是无能的代名词。拓笔这才意识到,按照德国的开车习惯,即使是右转,看到要过马路的行人,也应该主动停下来,并举手示意“您先请”。

  这一刻,拓笔百感交集。

  【原载2013年第5期《37°女人》】

  焦东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