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科学家的疯狂实验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疯狂,科学家,疯狂,实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4-20 17:09
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令人作呕,有的近乎魔幻,但它们无一例外很疯狂。然而,疯狂并非科学家的目的,它只是说明了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欲
文|于靖园
去年末,在北纬56度的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曾在举办前被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只是13天的冗长谈判并没换来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一尴尬结局让人们顿感失望。然而,也正是这个结果激发了一些科学家的想象力,从去年底到现在,他们中不断有人提出拯救地球的科学实验构想。
近日,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专门撰文,将科学家们千奇百怪的拯救招数进行整合,并评选出“9大疯狂怪招”。其中包括:有科学家建议回收二氧化碳,并将其掩埋在废弃的油井或煤矿中;有人建议向空气中播撒硫磺以拦截太阳辐射;还有人建议给地球打造一副太阳眼镜,即在环绕赤道的轨道上安放一圈使阳光散射的微粒。
在这“9大怪招”中最受关注的还属有“疯狂科学家”之称的英国学者詹姆斯o洛夫洛克的方案:在海洋中插管子。詹姆斯的想法是,将一些长度达100米的巨大管子垂直插入海洋,利用管道促进世界上各大洋的混合,使海洋深处富含营养的海水涌到海面,为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海藻提供营养,促使其大量生长从而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碳帮助地球降温,而海藻死亡后将连同它吸收的碳物质一起沉入海底。
不是精神失常,只是有些疯狂
虽有不少人对这些千奇百怪的“地球解救法”心存质疑,但科学家们自己却满怀信心。在他们看来,相对于历史上一些疯狂科学家的疯狂实验,如今他们提出的这些设想只是“小儿科”级。或许是为给科学家们鼓劲,最近美国作家威尔森和安娜朗联合著书《历史上和科幻作品中最疯狂的科学家》,全书都在强调一个观点:科学和疯狂就像一对孪生姊妹,正因如此,在科学界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为此,该书专门介绍了五位看似精神失常,但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人士。晚年时曾声称和来自金星的外星人进行联络的科学家尼古拉o特斯拉便是其中之一。
与爱迪生同时代的特斯拉是一位科学天才,他发明了无线电接收装置和交流发电机,开启了电子时代。1856年,特斯拉在一次强烈的雷暴中被击中,此后便行事古怪--他时常被强大的电开关击倒;他经常“淋浴”在电火花之中;他偶尔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电导体。
特斯拉在电磁学领域最为人熟知的创举,莫过于提出“特斯拉环说”,也就是后人在科幻电影中常看到的那个光芒四射的大型线圈。只是特斯拉并不满足于此,提出“特斯拉环说”后,他转而钻研闪电的其他用途。比如,他曾构想过一种超级粒子武器,据称可以“击落320公里外的一万架敌机”;他还研究反重力飞艇和只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以及能把人的思维显示在屏幕上的头脑照相机。
科学天才难免会有些异于常人的怪癖,这点在特斯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斯拉患有强迫症,害怕细菌和灰尘,讨厌一切圆形物体,甚至会因为看到珍珠耳环感到恶心,他在旅行时只住房号为3或3的倍数的房间,他对鸽子有超乎寻常的喜爱,但却极度厌恶胖子。
和特斯拉一样,同样饱受怪癖困扰的科学家还有荣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菲利普o勒纳。据说菲利普特别讨厌牛顿,对“牛顿”这个名字有一种病态的厌恶感,他不但不能自己说出“牛顿”这个词,就算写、听别人说、看别人写都不行。对于菲利普的怪癖,爱因斯坦总结为“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综合征”,爱因斯坦认定,正是此种怪病导致菲利普“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情绪不可自拔,从而成为偏执狂且盲目崇拜希特勒。”
匪夷所思的疯狂实验史
不难想象,像特斯拉、菲利普这样的科学家进行探索实验时,倘若将自身的怪癖无限放大,同时再加入些异想天开与离经叛道的思想,他们的科学实验就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疯狂。瑞士作家雷托·施奈德曾著书《疯狂实验史》,列举1300年代至今科学界匪夷所思的实验壮举:比如,有科学家让一位因为枪伤而在腹部和胃上留下伤口的病人频繁进食,以便观察其胃部运动、胃黏膜情况、消化时间和食物变化;有人电击他人面部,试图找出显示不同表情的肌肉群;有科学家强行改变受试者生物钟,让人体以为一天包括12小时、28小时或48小时而不是24小时;有人让受试者泡热水、吹穿堂风、整天穿着湿袜子以诱发感冒;有人则让受试者在床上躺整整一年,一次也不许站起或坐起。
和以上这些相比,更加惊悚的实验是科学家们凝视与触摸死亡的举措:他们把两个切下的头颅连在一起并通电,以期发现“奇妙而可怕的表情”;他们潜心研究埋藏在菜园里的尸体从开始腐烂到完全剩下骨架需要多少时间;他们试图证明人在死亡前后的体重差别确为21克。
在这些疯狂的科学实验中,有些因为涉及伦理问题还曾一度引发道德论战。比如进行于1931年的幼儿和小猩猩“混养实验”--科学家们想要求证人和动物在成长过程中,究竟是环境还是遗传起决定性作用。实验的结果是,小猩猩要比同期长大的幼儿更能适应成人的环境,它学会用亲吻请求原谅,它懂得发出动作和声音要求去厕所,而且小猩猩还成了幼儿的“领导”,它首先发现玩具并率先尝试,而幼儿只是一味模仿它。只是,这场“混养实验”从进行之初就被人斥责为“过于荒唐”、“无代表性”,因此在进行了9个月后被迫结束。之后的事情是,参与实验的幼儿比其他同龄孩子发育迟缓,而放归群体的小猩猩,因为很难适应铁笼生活,忧郁死去。
科学家们不仅会在别人身上展开疯狂实验,为探索真理他们同样也会拿自己开刀:有人用铁锤大力击打胫骨,以检验麻醉效果;有人将混有耳螨的猫的耳垢放进自己的耳朵,然后在接下来的五个星期观察耳螨在自己耳道里的活动;有人试图阻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诸多感觉对自己大脑的刺激,并观察自己的反应;有人把从患者胃中收集到的大约10亿螺旋杆菌混水喝下来分辨哪种疾病是细菌导致的;有人让别人给自己进行脊椎麻醉;有人则给自己注射世界上最为危险的曼巴蛇毒。
当然,科学家们的疯狂实验也不都像以上这些,属“惊悚、恐怖、哀伤”级别,有些实验反倒可以拍成搞笑情景剧。1968年,科学家罗森翰曾做了一个“8人飞越疯人院”的实验。他找了8个正常人冒充精神病患者混进医院,这8人演技高超成功骗过医生和护士,可最终却被真正的病人看穿。更荒诞的还在后面,院方坚称他们的医生不会误诊,于是罗森翰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他向医院表示,自己会在一定时间内派出一定数量的假病人,而院方需查出冒牌者。三个月后,医院宣布他们近期收治的139名病人有19名是科学家安排的冒牌者。然而事实是,罗森翰压根没派人冒充。一场如同闹剧的实验,最终被罗森翰总结出了社会学意义:一个人一旦被认定有精神疾病,那么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基于此基础来对待,现在的很多追星族就完全符合该理论。
创造世界还是毁灭世界?
按照《疯狂实验史》作者施奈德的说法,他在书中列举如此之多的怪异实验,不过是想证明:科学,不是仅靠阅读文献、建立假说、设计实验、总结理论便可轻易得出结果的。科学实验就像打仗,它势必是紧张的、冒险的、疯狂的。“而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说明人类是天生的探险家,也正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欲望才推动了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
只是不可否认,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世界制造恐慌。从威慑力惊人的原子弹,到犯罪团伙制造冰毒贩卖,这些无一不是科学的产物。大概正因如此,才会有人对“科学”二字心存芥蒂,而科学家们那些五花八门的疯狂实验,数百年来更是遭受了不少诟病,至于科学家本人也难逃被妖魔化的命运,他们甚至被有些作家、电影导演赋予了一个统称--“科学怪人”。不难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科学怪人”大多面目狰狞充满野心,而他们的科学研究更是能让地球瞬间毁灭。
然而,把科学家们统统归入“邪恶野心家”的行列实在有失公允。抛开无数造福人类的科学成就不谈,科学家们在坚持梦想,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同时,同样会有这样的抉择与放弃: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痛感“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因而拒绝再为美政府制造氢弹,这也使得他后来受到长达9年的审讯;同样的,曾支持研发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在看到其巨大的杀伤性后,联合多人呼吁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
所以,我们的确应像《疯狂实验史》的作者施奈德所说,由衷地向那些充满勇气与正义感、满怀探索精神的科学家报以尊重与敬意。只是在尊重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把那些塑造了一个个“科学怪人”的艺术作品视作某种警示?科学可以疯狂但不能和良知对立,而如何在自身探索欲、征服欲与道德伦理中平衡取舍,又不仅仅是科学家才会面对的难题。
它们一样够疯狂
制造另一个自我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曾制作了一款自己的“机器替身”,其相貌、神态、动作、声音都酷似石黑浩本人。当“机器替身”和石黑浩坐在一起时,不明真相的人会以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石黑浩制造替身的初衷很简单--“如果有一个‘我’在大学上课,另一个‘我’在温泉度假,一切将多么美好。”
让去世的人起死回生
1930年代美国科学家柯尼希曾潜心研究如何让去世的人起死回生,由于实验具高度争议性,柯尼希在家中秘密进行。当年,一名等待伏法的嫌犯自愿担任柯尼希的实验对象,但加州政府强烈反对,因为当局担心嫌犯一旦起死回生,可能就要释放他。
人能否睁眼睡觉?
196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睡眠研究人员欧斯华想要了解人是否能够睁眼睡觉。他找来受试者躺在沙发上,用胶带黏着眼睛不让他们闭眼,接着在他们面前放一组闪光灯,然后将电极接在他们的脚上,让他们受到疼痛的电击,并对他们播放震耳欲聋的音乐。尽管安排各种因素阻碍睡眠,但三名受试者还是在12分钟内睡着了。
带你见上帝
或许,科学家迈克尔·波辛格觉得人类越发空虚丧失信仰,于是他发明了一款“上帝头盔”。戴上此头盔后,其内部磁场将刺激受试者的太阳穴,让其觉得耶稣就在身边。据说,超过八成的受试者都体验到屋里出现了上帝。
……
文|于靖园
去年末,在北纬56度的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曾在举办前被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只是13天的冗长谈判并没换来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一尴尬结局让人们顿感失望。然而,也正是这个结果激发了一些科学家的想象力,从去年底到现在,他们中不断有人提出拯救地球的科学实验构想。
近日,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专门撰文,将科学家们千奇百怪的拯救招数进行整合,并评选出“9大疯狂怪招”。其中包括:有科学家建议回收二氧化碳,并将其掩埋在废弃的油井或煤矿中;有人建议向空气中播撒硫磺以拦截太阳辐射;还有人建议给地球打造一副太阳眼镜,即在环绕赤道的轨道上安放一圈使阳光散射的微粒。
在这“9大怪招”中最受关注的还属有“疯狂科学家”之称的英国学者詹姆斯o洛夫洛克的方案:在海洋中插管子。詹姆斯的想法是,将一些长度达100米的巨大管子垂直插入海洋,利用管道促进世界上各大洋的混合,使海洋深处富含营养的海水涌到海面,为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海藻提供营养,促使其大量生长从而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碳帮助地球降温,而海藻死亡后将连同它吸收的碳物质一起沉入海底。
不是精神失常,只是有些疯狂
虽有不少人对这些千奇百怪的“地球解救法”心存质疑,但科学家们自己却满怀信心。在他们看来,相对于历史上一些疯狂科学家的疯狂实验,如今他们提出的这些设想只是“小儿科”级。或许是为给科学家们鼓劲,最近美国作家威尔森和安娜朗联合著书《历史上和科幻作品中最疯狂的科学家》,全书都在强调一个观点:科学和疯狂就像一对孪生姊妹,正因如此,在科学界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为此,该书专门介绍了五位看似精神失常,但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人士。晚年时曾声称和来自金星的外星人进行联络的科学家尼古拉o特斯拉便是其中之一。
与爱迪生同时代的特斯拉是一位科学天才,他发明了无线电接收装置和交流发电机,开启了电子时代。1856年,特斯拉在一次强烈的雷暴中被击中,此后便行事古怪--他时常被强大的电开关击倒;他经常“淋浴”在电火花之中;他偶尔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电导体。
特斯拉在电磁学领域最为人熟知的创举,莫过于提出“特斯拉环说”,也就是后人在科幻电影中常看到的那个光芒四射的大型线圈。只是特斯拉并不满足于此,提出“特斯拉环说”后,他转而钻研闪电的其他用途。比如,他曾构想过一种超级粒子武器,据称可以“击落320公里外的一万架敌机”;他还研究反重力飞艇和只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以及能把人的思维显示在屏幕上的头脑照相机。
科学天才难免会有些异于常人的怪癖,这点在特斯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斯拉患有强迫症,害怕细菌和灰尘,讨厌一切圆形物体,甚至会因为看到珍珠耳环感到恶心,他在旅行时只住房号为3或3的倍数的房间,他对鸽子有超乎寻常的喜爱,但却极度厌恶胖子。
和特斯拉一样,同样饱受怪癖困扰的科学家还有荣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菲利普o勒纳。据说菲利普特别讨厌牛顿,对“牛顿”这个名字有一种病态的厌恶感,他不但不能自己说出“牛顿”这个词,就算写、听别人说、看别人写都不行。对于菲利普的怪癖,爱因斯坦总结为“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综合征”,爱因斯坦认定,正是此种怪病导致菲利普“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情绪不可自拔,从而成为偏执狂且盲目崇拜希特勒。”
匪夷所思的疯狂实验史
不难想象,像特斯拉、菲利普这样的科学家进行探索实验时,倘若将自身的怪癖无限放大,同时再加入些异想天开与离经叛道的思想,他们的科学实验就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疯狂。瑞士作家雷托·施奈德曾著书《疯狂实验史》,列举1300年代至今科学界匪夷所思的实验壮举:比如,有科学家让一位因为枪伤而在腹部和胃上留下伤口的病人频繁进食,以便观察其胃部运动、胃黏膜情况、消化时间和食物变化;有人电击他人面部,试图找出显示不同表情的肌肉群;有科学家强行改变受试者生物钟,让人体以为一天包括12小时、28小时或48小时而不是24小时;有人让受试者泡热水、吹穿堂风、整天穿着湿袜子以诱发感冒;有人则让受试者在床上躺整整一年,一次也不许站起或坐起。
和以上这些相比,更加惊悚的实验是科学家们凝视与触摸死亡的举措:他们把两个切下的头颅连在一起并通电,以期发现“奇妙而可怕的表情”;他们潜心研究埋藏在菜园里的尸体从开始腐烂到完全剩下骨架需要多少时间;他们试图证明人在死亡前后的体重差别确为21克。
在这些疯狂的科学实验中,有些因为涉及伦理问题还曾一度引发道德论战。比如进行于1931年的幼儿和小猩猩“混养实验”--科学家们想要求证人和动物在成长过程中,究竟是环境还是遗传起决定性作用。实验的结果是,小猩猩要比同期长大的幼儿更能适应成人的环境,它学会用亲吻请求原谅,它懂得发出动作和声音要求去厕所,而且小猩猩还成了幼儿的“领导”,它首先发现玩具并率先尝试,而幼儿只是一味模仿它。只是,这场“混养实验”从进行之初就被人斥责为“过于荒唐”、“无代表性”,因此在进行了9个月后被迫结束。之后的事情是,参与实验的幼儿比其他同龄孩子发育迟缓,而放归群体的小猩猩,因为很难适应铁笼生活,忧郁死去。
科学家们不仅会在别人身上展开疯狂实验,为探索真理他们同样也会拿自己开刀:有人用铁锤大力击打胫骨,以检验麻醉效果;有人将混有耳螨的猫的耳垢放进自己的耳朵,然后在接下来的五个星期观察耳螨在自己耳道里的活动;有人试图阻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诸多感觉对自己大脑的刺激,并观察自己的反应;有人把从患者胃中收集到的大约10亿螺旋杆菌混水喝下来分辨哪种疾病是细菌导致的;有人让别人给自己进行脊椎麻醉;有人则给自己注射世界上最为危险的曼巴蛇毒。
当然,科学家们的疯狂实验也不都像以上这些,属“惊悚、恐怖、哀伤”级别,有些实验反倒可以拍成搞笑情景剧。1968年,科学家罗森翰曾做了一个“8人飞越疯人院”的实验。他找了8个正常人冒充精神病患者混进医院,这8人演技高超成功骗过医生和护士,可最终却被真正的病人看穿。更荒诞的还在后面,院方坚称他们的医生不会误诊,于是罗森翰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他向医院表示,自己会在一定时间内派出一定数量的假病人,而院方需查出冒牌者。三个月后,医院宣布他们近期收治的139名病人有19名是科学家安排的冒牌者。然而事实是,罗森翰压根没派人冒充。一场如同闹剧的实验,最终被罗森翰总结出了社会学意义:一个人一旦被认定有精神疾病,那么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基于此基础来对待,现在的很多追星族就完全符合该理论。
创造世界还是毁灭世界?
按照《疯狂实验史》作者施奈德的说法,他在书中列举如此之多的怪异实验,不过是想证明:科学,不是仅靠阅读文献、建立假说、设计实验、总结理论便可轻易得出结果的。科学实验就像打仗,它势必是紧张的、冒险的、疯狂的。“而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说明人类是天生的探险家,也正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欲望才推动了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
只是不可否认,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世界制造恐慌。从威慑力惊人的原子弹,到犯罪团伙制造冰毒贩卖,这些无一不是科学的产物。大概正因如此,才会有人对“科学”二字心存芥蒂,而科学家们那些五花八门的疯狂实验,数百年来更是遭受了不少诟病,至于科学家本人也难逃被妖魔化的命运,他们甚至被有些作家、电影导演赋予了一个统称--“科学怪人”。不难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科学怪人”大多面目狰狞充满野心,而他们的科学研究更是能让地球瞬间毁灭。
然而,把科学家们统统归入“邪恶野心家”的行列实在有失公允。抛开无数造福人类的科学成就不谈,科学家们在坚持梦想,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同时,同样会有这样的抉择与放弃: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痛感“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因而拒绝再为美政府制造氢弹,这也使得他后来受到长达9年的审讯;同样的,曾支持研发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在看到其巨大的杀伤性后,联合多人呼吁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
所以,我们的确应像《疯狂实验史》的作者施奈德所说,由衷地向那些充满勇气与正义感、满怀探索精神的科学家报以尊重与敬意。只是在尊重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把那些塑造了一个个“科学怪人”的艺术作品视作某种警示?科学可以疯狂但不能和良知对立,而如何在自身探索欲、征服欲与道德伦理中平衡取舍,又不仅仅是科学家才会面对的难题。
它们一样够疯狂
制造另一个自我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曾制作了一款自己的“机器替身”,其相貌、神态、动作、声音都酷似石黑浩本人。当“机器替身”和石黑浩坐在一起时,不明真相的人会以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石黑浩制造替身的初衷很简单--“如果有一个‘我’在大学上课,另一个‘我’在温泉度假,一切将多么美好。”
让去世的人起死回生
1930年代美国科学家柯尼希曾潜心研究如何让去世的人起死回生,由于实验具高度争议性,柯尼希在家中秘密进行。当年,一名等待伏法的嫌犯自愿担任柯尼希的实验对象,但加州政府强烈反对,因为当局担心嫌犯一旦起死回生,可能就要释放他。
人能否睁眼睡觉?
196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睡眠研究人员欧斯华想要了解人是否能够睁眼睡觉。他找来受试者躺在沙发上,用胶带黏着眼睛不让他们闭眼,接着在他们面前放一组闪光灯,然后将电极接在他们的脚上,让他们受到疼痛的电击,并对他们播放震耳欲聋的音乐。尽管安排各种因素阻碍睡眠,但三名受试者还是在12分钟内睡着了。
带你见上帝
或许,科学家迈克尔·波辛格觉得人类越发空虚丧失信仰,于是他发明了一款“上帝头盔”。戴上此头盔后,其内部磁场将刺激受试者的太阳穴,让其觉得耶稣就在身边。据说,超过八成的受试者都体验到屋里出现了上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