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日本,教科书,甲午战争
  • 发布时间:2014-07-24 15:40

  在靖国神社“游就馆”内,专门有一个展厅常年展示着甲午战争中的遗物和史料。这里面所有的图片和史料都在竭力美化那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渲染日军的英勇无敌,却绝口不提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的历史事实。

  以战争“正当性”淡化侵略色彩

  日本中学使用频率较高的“日本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是这样描述的:“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中国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协助镇压,并依据《天津条约》通知了日本。为对抗清朝的出兵行为,日本立即向朝鲜派出了军队。两国出兵后,农民军与朝鲜政府进行了和解,但日中两国围绕朝鲜内政改革问题对立加深,于7月爆发了军事冲突。”

  文中的《天津条约》,是清政府和日本在1885年4月签订,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事定,乃即撤回,不再留防”。

  日本教科书强调出兵的根据是《天津条约》,试图以此来证明战争的“正当性”,淡化侵略色彩。但日本教科书里并没有提及“朝鲜平息农民叛乱后,要求日本和清政府撤兵被拒绝”的事情。

  实际上,《日本大百科全书》直接承认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有预谋的。该书在描述甲午战争背景和原因时称:“朝鲜农民军解散后,清军没有像日本预期的那样,与日军发生冲突,因此没有找到开战的口实。于是日本政府提议日本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鲜内政,如果清政府拒绝,日本将单独改革,一方面让朝鲜从属日本,另一方面挑衅清政府,逼其开战。”

  侵略战争被编改成“友情大戏”

  除了专门讲战争史的书籍外,日本的图书对战争经过的描述少之又少,而且日本所有的史书都没有提及旅顺大屠杀的事实。

  日本教科书对战争经过的介绍只有几句话:“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因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进一步占领辽东半岛,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

  日本教科书将胜利的原因统统归结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完全不提日方发动战争的阴谋和清朝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试图以此来强调“取胜是因为明治维新以来富国强兵政策的成功”,激发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淡化侵略色彩。

  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修亲会1975年编著的《近代日本战争史概说》中,对甲午战争中的每场战役都进行了描述,但言辞间无不在炫耀战略战术的“英明”和士兵的“勇敢作战”。其中在描述“丰岛海战”时,称是清军“济远号”先开炮,日本3艘舰艇被迫应战。而在讲述威海卫作战时,称清政府海军提督丁汝昌在“靖远”和“定远”舰被击沉后,决意要投降,日本联合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念着友情,丁汝昌对伊东长官的友情深表谢意,后丁汝昌与其他两位将领自杀身亡。伊东长官为悼念丁汝昌之死,将遗体送回清朝,此举深深地感动了日中两国人民。

  处处显露战胜国色彩

  日本教科书中对战争结果的描述也非常简单,原文为:“1895年4月,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进行议和,签署了《马关条约》。”书中没有介绍《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只强调条约内容和赔款,以此来加深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胜国形象。

  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第一次正式的战争。《日本大百科全书》在讲述战争影响时这样说:“战争之后,不仅对朝鲜,还对中国,日本都处于压迫国的地位。这场战争为日本进入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行列打开了突破口。然而,《马关条约》仅6天后,日本就被迫面对欧美列强的对立,由此决定进一步走军国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日本的史书也有强调甲午战争对日本近现代史的划时代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亚闻)

  张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