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在批判自己

  记得看卡通片,当荧幕上的“唐老鸭”要做一件看似是违背良心的事时,在它的头顶上便会出现一位“天使”打扮的“好鸭子”--“不要,唐老鸭,这样做不好!”而就在主人公即将悬崖勒马,回心转意之时,另一位“魔鬼”扮相的“坏鸭子”突然冒了出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去吧!”就在这一好一坏两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唐老鸭的内心也正在经历着好一通的争斗……

  有意思的是,这种卡通片中才会有的情节,却常常在我们的内心中被一次次上演。当我们遵照现实原则来谋求利益时,批判者出现了,他声泪俱下地斥责我们是不懂人情的冷血动物,是满身铜臭的守财奴;而当我们依据人情来为人处世,批判者再次出现,他轻蔑地说我们是不够成熟,不敢表达自身价值的胆小鬼……

  不管我们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目标或是打算怎样,“批判者”永远存在,“我”似乎对自己永远都不够满意--身材不好、长得太丑,学历不高、见闻太少,不通人情、不明事理,眼里只有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自暴自弃,对他人太过依赖……

  解析:“谁”才是心中的批判者

  专家介绍:蔡晨瑞,《心探索》解梦专栏专家。资深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专家,私人心理顾问。近年来从事心理个案咨询、团体培训、授课并致力于专著写作。

  心探索:我们心中的那个“批判者”,他是从哪里来的?

  蔡晨瑞:精神分析心理学将我们的心灵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身上那些比较低等的欲望,比如性欲、占有欲、攻击欲等等。“自我”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我”,是一种当下的自我意识。而“超我”虽然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本身又是一种高于“我”的存在,它渗透在我们的父母,老师或是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

  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环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和规范,比如母亲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而父亲要我们成为坚强的人,而社会要求我们遵纪守法。

  心探索: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啊。

  蔡晨瑞:对,正因如此,我们心中的“超我”才会不停批判,假设你的一个朋友犯了法,求你把他藏起来,如果你帮了他,你就触犯了法律,社会准则的“超我”就要指责你;而如果你大义灭亲举报了他,那么“讲义气”的“超我”就会出来鄙视你;要是你因为窝藏罪犯被当作同伙抓进了监狱,心中那个崇尚“自爱和自怜”的“超我”便会哭哭啼啼地咒骂你的良心……

  心探索:似乎“超我”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蔡晨瑞:“超我”时时刻刻都要求“完美”,它才不去管你是不是能够做到。或者说,它明知道你不能面面俱到,还是要苛求你,因为如果超我满意了,意味着你已经超越了“我”的限制,而跻身成了“超我”。

  话说回来,这也并非不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不被超我紧追不舍,或是想减缓一下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也会让自己成为“超我”的代言人,去指责和评判他人。因此,当你以“完美”去苛求你周围的人,或是指责、开罪别人时,你最好先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此时此刻是不是你自己的“超我”在进行批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