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那些外在于我的“自己”

  做个人咨询时,常会遇见一些女性朋友,她们往往是最难在世上获得快乐的人……

  在这些女孩儿的身上有着敏感、叛逆、自尊心强等特质,她们渴望心灵的修行,希望能借此达到更高层的境界。但正是由于太过擅长分析和批判,使得她们很容易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却始终无法找到在世界的定位,也无能施展开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结果是,她们成了自我投射出来的受害者。

  于是这些女孩成为了执着的灵性追寻者。她们参加各式各样的成长工作坊,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课虫”;她们到宗教道场皈依精神导师,参禅念佛,甚至渴望剃度出家。但是在寺庙里挂单了一段时日之后,又发现道场其实和市场并无二致;里面的出家人只是披着僧袍的俗人--她们又再度面临幻灭与不满。

  这时她们终于意识到自已的眼高手低,而开始勉为其难地降低标准:“也许我就该满足母亲的期望,找个经济情况还不错的人嫁了吧!”这种落回到现实的考虑,看上去是一种面对,核心部分仍然是在逃避,但逃离的对象究竟是什么?答案是,她们自始至终一直在逃避自己,逃避自己的阳性面向,一种勇于面对物质世界艰难挑战的精神。

  当我们不加自省地去批判时,头脑里的思想以及表达出来的观点,多半是对父母、兄弟姊妹、情人、伴侣或周遭其他人的指责。而批判和指责,只会让我们由此越发地深陷在“恶劣”的周遭环境之中。

  批判滋长了自我膨胀的完美主义倾向,每当面临关系中的冲突与对立时,我们不愿改善或探究问题所在,更缺乏转化自我习性的意愿,最后的下场就是萌生离群避世的念头;而指责会遮蔽上洞悉美的双眼,认为身边的人都没有爱,只能尽快逃离,去寻找一个看似温暖可靠的避风港或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静下心来,我们必须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在哪里?

  你的潜力是什么?

  你的才华是什么?

  你能够提供给世界的协助是什么?

  你能够发展出来的具体长才是什么?

  你愿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言,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你有没有向内心探索过此生真正的召唤是什么?

  如果你把上述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反思,并且逐步落实、体现,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怨言和不满越来越少了。那一天你才终于明白,其实你不满的对象原来一直是自己。

  文/胡因梦

  批判滋长了自我膨胀的完美主义倾向,每当面临关系中的冲突与对立时,我们不愿改善或探究问题所在,更缺乏转化自我习性的意愿,最后的下场就是萌生离群避世的念头;而指责会遮蔽上洞悉美的双眼,认为身边的人都没有爱,只能尽快逃离,去寻找一个看似温暖可靠的避风港或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