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童年的老照片
- 来源:心探索·分享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童年,心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29 14:27
并非所有的内在小孩都是受伤的、抑郁的、哭泣的,也并非所有的内在小孩都源于童年时期的被压抑、不满足,很可能到老了以后,在你身上会有一个调皮的、淘气的你冒出来,通常我们称呼这个叫“老顽童”、“老小孩”。
一个台大电机系二年级的男孩子,由妈妈带到心理咨询室。在如此优秀的学院与专业念书的他,却抑郁、自闭,有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微胖。
经由治疗师的三次催眠,时间回溯到他九岁那年。小学三年级,班上有个同学诬赖他偷东西,不管他怎么辩驳,老师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认定就是他偷了。老师让他站在讲台上,大声说“我偷了谁谁的东西,我是小偷”之类的话,从此,全班同学都用一种看不起的眼光对待他,再也没有人要跟他做朋友,大家都鄙视他、唾弃他。
小男孩憋了一口气在心里,因为年纪小,不敢反抗“老师”这个权威,所以唯一能做的只有忍。但是这种忍却在他内心里种下了一个信念:所有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从此他埋头苦读,不与人交谈、玩乐,也不再试着跟人交往、沟通。
慢慢地,在他身上人际关系障碍就形成了,之后在初中阶段,又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件,两个事件的累加后果是:这种对外交流的出口在他心里被彻底封死。
现在念大学的他,也开始觉得孤单,开始渴望群体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也想追女生,但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从何做起。
这是很典型的内在小孩受伤的一个案例,儿时的经验存在于他内心,并导致了今日的一个心理状况。同时,由于这些人日后的自我关怀与照顾能力没有被发展出来 ,因此童年的负面经验会仍旧持续作用于他们的生活。
另有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男生,一表人才,玉树临风,但却始终在感情上不顺遂。在他七岁时,父母离异,从小是姑姑把他带大。有一天经过玩具店,透过漂亮的玻璃橱窗,他看到一个时髦的机器人,所有的小男孩都喜欢这种巧妙的、新鲜的玩具,可是在那个年代,机器人玩具还是一个昂贵的奢侈品,更别说平民家庭。死劝活劝劝不动,姑姑一路把嚎啕大哭的他拖回家。
但是这种“想要什么东西要不到”的感觉在他心上的烙印却一直存在,慢慢导致一个行为模式便是:月入五千块的他,会花好几万去买一个苹果电脑或新款商务手机,远远超过他的负担能力,而很多功能对于他来说,根本就用不到。这种远远超过自己负担能力的消费,是出于他内心深处一种想要拥有、占有的欲望的驱使,那个没被满足的小男孩一直跟他“要、要、要”。
有很多内在小孩都是跟外在的“成人”要东西,有的很蛮横、刁钻,也有的很卑微、怯懦。比如生活中很多戒烟减肥的人都可以看做生活内在小孩的影响,头脑知道不能抽、该少吃,可明明也不饿、也不是很想抽烟的时候,脑海里总有个声音在唆使着:去抽烟吧!去吃东西吧!
当然,并非所有的内在小孩都是受伤的、抑郁的、哭泣的,也并非所有的内在小孩都源于童年时期的被压抑、不满足,很可能到老了以后,在你身上会有一个调皮的、淘气的你冒出来,通常我们称呼这个叫“老顽童”、“老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