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单数

  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完全互不相识,从未互相接触,或刚好相反,彼此互相敌对、互相排斥与势不两立。每一分钟,每一时刻,人说着或想着“我”,每一次他的我都不一样,此时它是个想法,下一刻它是个欲望,再下一刻它是个感觉,然后又是另一个想法,等等,无止无休。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就是他对关于他的“我”的幻想。

  就如我们所知人的样子,他的“我”如同他的想法、感觉以及心情一样快速改变。而他犯了一个很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并且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他一直是不同的人,此刻的他与前一刻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人。

  人并没有永久与不变的我,每个想法、每个心情、每个欲望、每个感觉都说“我”,而且在每一种情况下似乎都理所当然认为这个我属于整体,属于整个人。而一个想法、一个欲望或一个反感都是由这个整体来表达。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假设的基础。人的每个想法和欲望的出现与生活都完全各自分开而与整体无关。整体永远无法表达自己,只因为它要不是以整个身体的形式存在,就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

  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完全互不相识,从未互相接触,或刚好相反,彼此互相敌对、互相排斥与势不两立。每一分钟,每一时刻,人说着或想着“我”,每一次他的我都不一样,此时它是个想法,下一刻它是个欲望,再下一刻它是个感觉,然后又是另一个想法,等等,无止无休。人是个复数,人的名字是多数的。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它的情况则召唤出其它的感觉与其它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后一个我的。有些我,当然,比其它我来得强壮,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有意识的力量;他们是被偶然的力量或机械的外在刺激所制造出来的。

  人没有单一性,他没有单一的大我,人被分裂成一大群的小我。

  每一个分别的小我都能以整体之名称呼自己,以整体之名行动、同意或不同意、给予承诺以及做决定。而另一个我或整体则必须去料理善后,这解释了为什麽人经常做出决定却很少执行。

  一个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起床,一个我,或一群我决定了这个,但起床是另一个我的事,他完全不同意这个决定或甚至对这决定一无所知。当然这个人第二天早上又会继续睡觉,而到了晚上他又会决定早起。在有些情况中这还会让一个人承当非常不愉快的后果。

  在某个时刻,由于一个小意外我可能答应了某事,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其他人,但纯粹只是出于虚荣或为了好玩,然后它消失了。但这个人,也就是整个其余的我群完全不知道这个,甚至很可能一生都得为此偿付代价。这是人类的悲剧,由于任何一个小我都有权签署支票与期票,而这人,也就是整体,就必须出面偿付。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许多东方的教学就含有各式各样寓言的图像,尽力从这观点来描绘人素质的通性。因此,有一个教学中,人被比喻为一幢房子。在其中有一群仆人,但没有主人与管家,仆人们全都忘了他们的职责;没有人想做他该做的;每个人都努力作主人,那怕只要一会儿也好;在这样的无秩序之下,房子面临严重的威胁,唯一解决的机会是让一群比较懂事的仆人聚在一起,并且选出一位暂时的管家,也就是,一个代理管家,然后这个代理管家就能安置其它的仆人各就其位,让每一个都做自己的工作:伙夫在厨房,马车夫在马房里,园丁在花园里,等等。以这方式房子就能准备好为真正的管家到临,而他则会准备好为主人的莅临。

  将人比喻成一幢房子等待主人的到临,这常常会在隐约保有古代知识的东方教学中遇见。而且,如我们所知,在圣经里这主题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在许多寓言中出现。

  但即使人对他的可能性有最清楚的了解也不会有任何接近达成的可能。为了实现这些可能性,他必须对解脱有极强的欲望与牺牲一切的意愿,为了这解脱而甘冒一切风险。

  文/葛吉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