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东流的思考
- 来源:中外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会展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12 08:19
盘点2014年上半年会展业的大事,“虹吸效应”绝对是最具看点和吸引力之一的行业热词。随着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落成日期的临近,广州、北京、深圳等地的部分展会先后宣布将移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这引起了部分行业人士对于一线会展城市格局变动的猜测,扬沪抑京的声音一度很盛行。
对于逐水草而居的会展经济而言,展会迁徙本是平常之事,然而这次展会迁徙受到的关注却有些异乎寻常,甚至有行业人士担忧北京将失去一线会展的地位。之所以如此,笔者以为原因有三:一,这次迁徙多发生在一线城市之间;二,迁徙目的地均为上海;三,迁徙展会在原举办地举办多年,且均为10万平米以上超大型展会。
有此三条,才引发了行业人士的诸多担忧和猜想。北京大展的流失究竟会不会成为常态?上海是否会持续虹吸效应,不断吸来全国各地的品牌大展,从而成为东方第一的展览大都会?
北京展会为何流失
4月份,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宣布明年迁往上海举办,并将更名为中国国际时装展。该展会1993年创办于北京,21年来展会面积由最初的1万多平米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平米。此外,已在北京举行了7届的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也将在今年10月移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原本每年春秋2届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从今年起也会全部在上海举办。这些展会在北京短则举办了7年,长的在北京办了20多年,为何突然选择离开北京呢,这与北京的办展环境分不开。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莫过于场馆面积受限。“北京目前的展馆规模有限,难以承载更大规模的展会,这迫使我们去寻求更好的场地。”一位展会主办方负责人坦言。浅水难养蛟龙已经成为北京会展业的普遍现象,正如北京展览馆副总经理张利所说,随着一些展会规模逐渐扩大,展馆的展览面积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这种情况下展会就会更换展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也面临着展会流失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京工程机械展,其在农展馆举办多年后,规模已经扩大到近20万平方米,这远远大于农展馆所拥有的1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最终只得移至其他场馆举办。这种遭遇大概是北京很多展馆的缩影。
其次,配套设施不完善及交通物流不便利。北京的主要展览场地,除了国家会议中心和新国展之外,其他展馆均位于市中心。北京的交通状况无须赘述,市区交通的拥堵给大型展品运输、展商布展、搭建施工、观众参观都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北京最大的新国展虽然远离市中心,但是周边配套严重滞后,举办大型展览期间的餐饮、停车等均很成问题。
再次,缺少政府支持,展会易受
特定活动影响。北京对于会展业一直缺乏清晰的定位,也没有明确的来自官方的引导和扶持。“北京的展览业亟须政府进一步的关注与支持。”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展览业人士看来,未来北京的会展行业发展思路都需要官方清晰的定位。正是由于定位不明,在特殊时期,展会往往需要“绕行”。据了解,移师后的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开幕时间从原先的3月28日提前到3月中旬,以方便企业订货、布局市场。而先前在北京举办时,由于这个时段与全国“两会”重叠,展期只能押后。
上海会展的魅力不仅在展馆而这些展会之所以离京赴沪,并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的落成,这只是诱因之一,上海的吸引力不止于此。
服博会主办方、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给出的“搬迁”理由是:上海本身更贴近商贸中心和制造基地。“搬迁”后的展会还将根据地域和环境特色进行创新。比如设立电商展区,方便线上品牌与线下体验店的结合,集成优秀品牌以实现服装的趋势发布,与春季面料展同期举办便于产业链整合。同时,新展会功能也将从单纯的布局市场向服务全供应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效率转变。在他看来,服博会移师上海并进行创新,是与整个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相吻合的。无独有偶,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组委会主任李仁贵称,最终选择上海,主要考虑到上海独特的战略优势和交通条件。组委会副主任陈望平进一步解释道:“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所处的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核心区域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汽车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地。”
当然,上海除了便利的交通和临近产业制造基地的区位优势之外,还有发展会展的政策环境。5月下旬,上海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引入了部门审核结果和诚信评估模块。包括工商、公安、知识产权等涉及会展监管的多个部门对展会的监管意见全部上网,对合格需整改和不合格的展会在要求整改和叫停之余,还加大展会以及主办方在下一次办展时的监管频次。对展览审批流程进行再造,既体现商务部门的简政放权、借鉴自贸区“负面清单加准入前国民待遇”的管理模式,又秉持“宽进严管”的监管思路,事前审批做“减法”,事中事后做“加法”,该平台将把展览场馆与办展企业信息全部“晒在阳光下”。体制创新营造出的公平竞争的氛围成为上海会展业赢得展会青睐的重要因素,成熟的市场环境成为上海最大的吸引力!
北京如何应对展览东流
形如四叶草的虹桥国家会展中心目前仅仅建成了一半,不仅仅吸引了北京的大展,广州的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和深圳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也先后宣布将于明年移师上海。还未开业就已签下300万平米的展会,这在我国会展场馆运营史上恐怕是史无前例的,也难怪有行业人士惊呼上海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展览中心城市”,那么北京是否只能坐看大展流失而无能为力呢?情况也许并不悲观。
起码在短期内,北京依然有其优势。虽然目前已经有大型展会迁往上海,但是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依然是许多展览机构尤其是国字头行业协会所在地,许多知名会展公司也在北京设有分公司或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是会展活动的根,只要根在,枝叶无论延伸到何处终究摆脱不了根的供给和掌控。只要这些机构不离开北京(至少目前尚未出现大量展览机构外迁现象),北京对于展会活动的吸引力就仍然存在,北京会展业的话语权就仍在。而且,通过这些机构创办新的符合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展会也并非不可能。此外,北京的主要劣势--场馆的限制也正在改变。新国展二期已经在建,建成后整体展览面积将突破20万平米。与此同时,全国农展馆和北京展览馆也在谋划扩展展馆或升级内部配套设施。所以,未来,北京可以通过举办小而精的展会,通过提升展会品质,增加展会数量来弥补展会规模的欠缺。
关于北京,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优势是会议尤其是高端国际会议。自北京市旅委提出“打造高端会奖旅游之都”以来,北京高端会议及奖励旅游发展迅猛。2012年,北京举办了Site(国际奖励旅游管理者协会)2012年全球年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site全球年会,其中,Site成员中50%以上是首次来到中国,这预示着中国会奖旅游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也标志着北京会奖旅游将迎来转折。根据ICCA(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当年发布的数据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在2011年接待国际会议数量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北京跃升到第10位,位居中国首位,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新加坡)。近两年来,北京的该项排名虽有所下降,但是在国内城市中依然排第一,远远高于上海。今年10月,北京将举办国际大会APEC。这足以说明,作为世界政治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北京对于国际会议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北京会展业要想在国内会展业面临新一轮大洗牌的过程中保持优势,仍需政府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实实在在的政策引导扶持,否则,会展业三分天下的均势或将发生变化也未可知。
本刊记者/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