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会展业国际化

  • 来源:中外会展
  • 关键字:跨国公司,会展业
  • 发布时间:2014-08-12 09:06

  我们在讨论国际化的时候,不可忽视来自国外的跨国会展企业对中国会展业国际化带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会展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展览业投资环境的完善以及会展业蛋糕越做越大,一些跨国会展巨头纷纷加大了在中国进行战略布局的力度。这些跨国巨头或与国内展览项目主办方合作办展,或在华兼并展览项目,或与地方政府合作,复制海外项目姊妹展。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外资办展机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国际化的经验、思路、展商和观众,还成为中国会展业国际化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因素。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跨国公司主要来自英国和德国两派,“英派”以励展博览集团、英富曼集团、亚洲博闻(UBM)、英国国际贸易与展览有限公司(ITE)以及塔苏斯集团等为主;“德派”在中国数量较大,包括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慕尼黑展览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科隆展览公司、纽伦堡环球展览公司、埃森展览公司、斯图加特展览公司等。本文接下来通过梳理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的发展轨迹,尝试分析跨国企业在我国会展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

  入乡随俗,与本地办展机构成立合资公司是跨国企业在华生存发展的主要方式,其中尤以“英派”公司最为常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励展博览集团在华拥有8家公司,其中7家为合资公司;塔苏斯集团除了在武汉成立合资公司好博塔苏斯之外,还在上海等4个城市设立子公司,在成都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与合资公司相伴而生的是,原本由国内会展企业独自举办的本土展会“易主”成为新的合资公司旗下的新成员,这其实就是我们之前也讨论过的关于外资在华并购展览项目的问题。由于近两年来,外资在华并购展览项目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自去年底以来的几起高调并购案更是引起了行业极大的关注和探讨,对此,本刊之前也曾多有探讨,不过今天我们今天关注的并非并购本身,而是外资企业这种发展模式对中国会展业国际化的意义和影响。

  被并购后的展会项目,原东家虽然仍然在合资公司内部拥有一定股份,但是随着权责转移,做主导的已经变成了外资企业。毋庸置疑,这些跨国企业在国际资源调动如国际展商、观众的邀请等方面拥有国内主办方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展业国际化的进程。会展业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点,具象层面来讲无非是国际展商、国际观众与国际成交额,抽象层面就是国际化的办展思路、机制和经验做法。记者在近年来的采访中有这样一种印象,许多展会在被外资企业并购之后短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大,这里显然有外企海外招商招展渠道发力的影响。早在2012年,励展与郑州鑫达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励展宏达时,时任励展大中华区总裁的陈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谈到励展的优势时就曾指出,励展的“国际资源非常优秀”,并且表示励展“会把所有的资源和经验与励展宏达分享”。由此可见,跨国企业在国际会展资源上确实为会展业国际化带来了新鲜血液。除此之外,在国际化的经验上,跨国企业也为国际化加了马力。6月底,当励展宏达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举行之时,励展宏达董事总经理戚晓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励展博览集团的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办展经验都比较成熟,合作过程中实现了优势互补。

  与励展来自同一国度的另外两家跨国企业同样热衷于通过并购国内展会占领市场。2013年11月,在中国蛰伏多年的ITE集团高调收购了中国国际涂料展览会,坊间流传,ITE以3亿元购得涂料展50%的股份,并且在此之前,ITE还在香港并购了一个小型时尚展20%的股份。来自英国的ITE展览项目主要集中在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进入中国多年来并未在中国内地举办过展览会,这次突然发力,说明已经在中国开始布局。在ITE收购涂料展一个月后,英富曼集团在上海收购了中国美容博览会主办方上海百文80%股份。借助英富曼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国际网络资源,今年5月举办的第19届中国美容博览会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比上届有所增加。

  与“英派”企业合资并购的发展模式不同,“德派”属于“老老实实做展览项目”的典型。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介绍,这是因为英国展览业市场不大,必须拓展国际市场,而德国展览业以服务本国制造业为主,以本国展会支撑发展。并且,英资公司多是上市公司,融资方便,拓展海外市场具有资本运作优势。虽然德资公司以国内营收为主,但是近年来依然加大了在华布局的力度,引进展会项目逐渐增多。根据商务部官网的数据,2003年德国展览公司在中国组织的展会达到37个,其中汉诺威展览公司6个,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慕尼黑展览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及科隆展览公司各5个,纽伦堡环球展览公司和埃森展览公司各2个。到了2004年,这一数据增长到62个,主要分布在大连、广东、上海、北京、南京等地。而到了2008年,仅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在中国举办的展览会就达到22个,成为国内最大的外方贸易展览主办者之一。在华展览项目的增加,充分反映了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在持续攀升。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9月份,法兰克福在上海、广州两地举办的展览会就达到14场。法兰克福主办的上海汽配展和卫浴展都是行业内的顶尖盛会,在国际化程度上也首屈一指。2002年在中国成立分公司的科隆展览,已经在中国创办了中国国际五金展、中国国际甜食及休闲食品展览会、中国国际甜食及休闲食品生产技术展览会、中国广州国际木工机械家具配料展览会、中国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厨房卫浴博览会、中国西部五金展等展览项目。根据慕尼黑展览官网资料显示,慕尼黑2014年在华共举办展会11场;汉诺威米兰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2014年在华举办展览19场;杜塞尔多夫2014年在华办展9场;斯图加特展览公司2014年在华办展3场;纽伦堡会展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014年在华办展5场(见表1)。粗略统计一下,仅以上几家公司2014年在华办展数量就至少达到70场,而且这些展会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面积普遍在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不乏5万平方米乃至10万平方米的大型展会。

  而且这些展会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会展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本刊记者/陈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