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学会“进得去,出得来”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创新,IDEO,佛教
  • 发布时间:2014-08-12 14:33

  爱默生曾说,“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此言戳中了很多读书人的心思。而我在读《创新的天梯》时也每每有这样的感受。

  《创新的天梯》关注的是创新过程中那个最难寻觅的瞬间——灵光乍现的时刻。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曾长期专注于创新领域,可以说卓有心得。亚里·拉登伯格曾是以色列最大一家广告公司的合伙人,而夏罗默·迈特尔是创新研究领域的教授,也曾是亚里的老师。在一次创意过程中,亚里意外地捕捉到了那种难以言表的、创造力渐次迸发的过程,被其称为“推拉推”创新方法,几经打磨,于是有了这本颇具趣味,甚至写法上也有些搞怪的小书。

  很意外的,两位作者故意把“最后一章”放在了书的最前面,甚至开篇就跟读者们直接进行交谈,“亲爱的读者,读过这本书之后,你会翻到最后一章,看看你从这本书中有何收获我说得对吗?我们要从末尾来作为本书的开始”,但这倒也符合本书的用意,即要想创新你就得敢想,敢异想天开,敢不按常理出牌,“思考要出格”。

  亚里开宗明义地谈到,创造力就是“让选择的数量和类别增多,增添一些你事先没有想到过的选择”,“但愿我们能让你们相信,创意是一种生活方式”。

  首先,什么是“推拉推”创新法?即“推进-拉出-推进”(Zoom in/Zoom out/Zoom in)。该方法是从广告摄影技术的灵感得来,具体指的是:将创新目标置于一个想象中的“镜头”下,第一步推进镜头,找到目标所包含的所有关键组成部分;第二步,拉出镜头,重新审视目标,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第一步找出的各部分基础上,分别进行设计和创造;第三步,再推进镜头,分别将第二步的创造结果进行筛选,最终选出最理想的一个。

  第一阶段推进,作者谈到,创新的过程都是从推进开始的,需要深入地研究这一领域的问题和累积下来的知识。创新没有什么一蹴而就,也没有什么偶然。为寻求创新,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甚至可以说,没有显著的专长,伟大的艺术家也不会创造或者创新。这方面,即便是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的毕加索也概莫能外。在打破了所有绘画规则之前,毕加索首先是对古典绘画有着丰厚的知识和超凡的技能。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他也难以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发起如此大胆的艺术新方向。

  第二阶段拉出,可谓创新过程中“惊险的一跃”。由于创新意味增加选择,而拉出就是为了拓宽选择的范围,因此是三步法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运用想象力,试图去想象更多选择,并尽可能多地使用我们观察到的偶然作用,或有意发现的目的性创新。

  相比于推进阶段的投入,拉出阶段或可称为“投入但不陷入”,关键是要能跳出世界看世界,打破限制,就像摄影中的拉出是为了看到更大的画面,提供更多的可能。从这个角度,创新需要退一步,往往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灵光乍现。

  哈佛商学院教授列维特曾写过一篇名文《营销近视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劝告那些管理人士每天都要重新检视自己到底做的是什么业务,以免把经营的边界画得过窄,例如,说“我们在做电影业务”,不如说“我们在做娱乐业务”,以此为业务延伸拓展空间。

  夏罗默也建议到,这种思考方式也不能完全地不着边际,尤其考虑到第一阶段的推进,也可以说是在框架之内思考,但是要分清这个框架包含着哪些必不可少的限制,同时还要摆脱所有能够摆脱的限制。“你无法忽略所有的限制,因为有些限制是真实的限制。但是你可以而且也应当忽视那些人人都认为是限制而事实上却不是真实的限制”,夏罗默谈到。

  第三阶段拉出,这是一个要对各种方案的潜在可能性进行评估的苛刻阶段。作者直言,就像别人问,你最喜欢你的哪个孩子?答案通常是都喜欢,因为各有优点,这同样也适用于那些被想出来的创意,因此这一阶段,“我们确实需要那些会对各种方案给予打击的苛刻的人”;“那些提出了原始想法的人很容易感到屈辱和丢脸,但是这些批评的矛头其实对你是有好处的。他们让你免于在冒险中失败,这些冒险最后可能会导致沉痛的灾难”。

  就像在广告公司中,有些人是“投手”,有些人则是“捕手”。“投手”是展现想法的人,点子很多,而“捕手”是评判投手的人,他们擅长捕捉想法并从中筛选出最佳选择。换言之,一类人具有发散思维,另一类人具有收敛思维,这是两类不同的人,企业家类型的人更像前者,而职业经理人类型的人更像后者,很多大型组织已经学会了区分那些产生原始想法的人和那些在执行中做出决策的管理者,用人所长。当然了,即便只是自己独立创新,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什么坏处,以修正方向减少风险。

  其次,如何提升“推拉推”能力?关键是心灵要有足够的柔韧性,来做心灵上的缩放。作者认为,“在创意思维领域,最常见的问题是心灵缺少柔韧性,不能上天入地,不能收放自如,不能从现存的事物中转移到可能存在的事物,然后又回到现存的事物”。

  关于这类思维问题,终归还要回到思维领域解决。实际上,要了解创新的过程,就一定要了解大脑运行的规律。某种程度,大脑就跟电脑一样,通过感官接收信息,然后调用记忆存储数据。开始的时候,这些数据并没有真正的含义,但是久而久之,大脑开始学会分辨循环的刺激和随机的刺激,循环的刺激被定义为重要的信息,存储在我们记忆的文件夹当中,例如在“母亲”这个文件夹下,还会有她的气味、声音,而随机的刺激则被丢进了废纸篓。你会发现,重复是这个过程当中的关键因素。而当这个过程反过来,即你的大脑需要一段特殊讯号以提取信息的时候,那些重复率高、关联度高的文件就会被最先搜出。

  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因为它能够确保我们每天的高速运行,并且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做出快速的反应。但是,这种思维定式也限制了选择的自由,规避了选择的可能性,让创新成为一件难事。

  但好在的是,既然神经回路是通过反复刺激形成的,即“神经可塑性”,那么也就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过程使其变得更加“柔韧”,更富创意。

  由此,类比电脑与人脑运行规律的相似性,两位作者提出了名为“打造你的创意肌肉”的练习手册,其思路非常有趣:既然电脑是人脑的延伸,那么人脑也是电脑的延伸,可以反向为之,通过在你的台式机、笔记本或者智能手机上创建一些文件夹,而这些电子产品中的新文件夹会帮你逐渐建立新的思维习惯,最终改变你头脑中的文件夹存储结构。

  《创新的天梯》第六章共列出了10种练习方法,并鼓励读者迭代练习,以此成体系地提升“推拉推”创新能力,也是这本书最具实操价值的部分。

  再次,如何激发灵感,出现“尤里卡”时刻?作者在“文献之旅”章节提供很多富有洞见的方法,令我最难忘的一是限制,二是跨界,三是自我期许,四是团队协作。

  其一,限制(比如缺钱、缺时间)往往可以大大地刺激创意,尤其当那些创意人士要用创意来换钱的时候。作者举例,盖泽尔曾被出版社邀请为孩子们写一本只有200个词的书,别的作家都谢绝了,但词汇上的苛刻限制让他创作出一系列创意惊人的童书。

  其二,跨界。学者卡索夫最早验证了这个想法,即有创意的人“在注意一件事情时很容易走神”,因为他们会广泛地浏览。实际上,这种品质就是“拉出”所必须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某一专家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越丰富越专业,他们从完全不同的领域找寻新的解决方案时就越会找到灵感。这也许就是跨界思维的魅力所在。

  其三,自我期许。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梅耶斯研究得出,“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创造力和没有创造力的人在认知能力上有差异让人吃惊的是,将有创造力和没有创造力的人区分开来的是动机”,也就是说,创造力产生于动机,产生于想要创新的渴求。

  其四,团队协作。这指的是头脑风暴也有可能阻碍创新,只有在精心设计流程、条理清晰的前提下,才最可能促进创新。例如,顶尖设计公司IDEO为头脑风暴制定了一些规则,并认真遵守:不要冲动地评判;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再思考;逐一发言;抓住重点;鼓励大胆思考,等等。因此,IDEO的讨论场面虽然热烈,但是胜在秩序,也很有效。

  总结而言,“推拉推”创新过程似乎很像佛教中所说的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两个节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也许从来不会有直线,而是必须走完中间的曲折过程,且退且进,经历过自我否定这段路。

  【 延伸阅读 】

  创新不是技术,是艺术

  这是一本故事书,却全面地解答了创新研究领域最难的问题“How to do”。

  以色列最著名的创新研究专家夏罗默用古今艺术家、文学大师、科技界大佬、行业公司翘楚的创新结果,验证了“推拉推”创新方法的正确性与实施要点。通过本书,你将看到达·芬奇、毕加索、柴可夫斯基、披头士乐队、彼得·德鲁克、伊夫·圣罗兰、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M&M‘s巧克力、3D打印、戴尔公司、IDEO公司创新的本质与实现途径。

  “创新不是技术,是艺术”,技术有界,艺术无边;技术是有明确规则和边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而每一次创新都是打破现有标准规范的一场革命。“推拉推”创新方法能让每一个人,在理性标准的三步之内,身在凡世,思维无疆;打破边界,实现创新。

  丛龙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