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在积累中沉淀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
  • 关键字:知识产权,陈军,专利
  • 发布时间:2014-08-18 14:39

  在充斥着理工男的IP圈内,外表俊朗的陈军在人群中似乎是一个不容易被忽略的存在。37岁的他,负责舍弗勒集团亚太区知识产权业务,西装革履间透露着外企精英的气场,但因为时常爱笑,又令人觉得随性坦率,没有架子。

  垂钓、游泳、环球旅行,和许多自嘲着“屌丝一族”的IP人不同,陈军的生活过得时髦而丰富,令人欣羡。37岁,实际看起来更年轻一些,新潮的外表下骨子里却是一个真正的传统男人:太太是年少时青梅竹马的恋人,儿子目前读中学,身高已经超过了他的个头。

  在和《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记者的交谈中,陈军多次用到“充实”、“稳定”来评价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他说,一个幸福的人,多数都是现世安稳地过平淡的日子。他热爱体育,喜欢财经,为了正在执行中的减肥计划,保持着经常游泳和跑步的习惯。“我觉得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回头看欧美国家的发展进程,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开始回归平静的生活,追求生活的品质和幸福,于是环境、健康和精神需求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陈军说。

  几乎出世的生活理想,在他的年龄看来似乎来的有点早,但不可否认,正如陈军所说,当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压力和烦忧,回归本源已是水到渠成,这样的稳定状态自然建立在多年的积累基础之上。14年前,正是中国第一批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刚刚起步之际,陈军幸运地加入其中并坚持至今。“有时候决定人生轨迹的,往往可能是关键时刻不经意的选择。”陈军很坦率地说,“14年间,中国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从方兴未艾到如火如荼,我们IP人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直接的受益者。”

  积累

  “今天看来,这个群体发展的轨迹是十分相似的。”陈军说。的确,和许多相同年龄段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一样,同样是大学毕业时懵懵懂懂的职业选择,同样是2000年前后的富士康。

  2000年,临近毕业的陈军在大学里听了一场富士康的校园宣讲会,来自台湾的招聘人员详细地介绍了知识产权行业在台湾和美国的现状与职业发展前景。虽然当时对知识产权毫无概念,陈军还是认真地听了一个多小时,而招聘方对国内知识产权职业发展前景所做的前瞻性预估,让陈军灵光一现——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几个月后,刚刚毕业的陈军提着行李,满怀憧憬地迈入了富士康位于昆山的大门。

  2000年前后,正值光通信技术爆炸的时代,富士康也正计划进军该技术领域。自动化专业出身的陈军,和那批带着富士康时代烙印的专利工程师们一样,重复着十分相似的工作经历:解读美国专利公报,调查产业和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答复审查意见,评估产品专利侵权风险……

  这时的陈军和同事们住着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富士康提供专门的员工餐厅、图书室、运动场甚至洗衣服务,整个环境氛围几乎和刚刚结束的大学时代相差无几。然而,在他看来,如此封闭的“黄埔军校”式的环境,却恰恰能够让年轻的自己沉下心来。

  即使在今天,陈军依然对这段富士康的岁月深怀情感。“当时自己对IP的理解尚是一张白纸,很庆幸能够遇到富士康这样专业的平台。”陈军告诉记者,“最有情感的记忆,还是关于富士康的传承与分享,这里不仅有来自美国和台湾公司经验丰富的部门专家所做的传授指导,也有自1998年开始形成的中国大陆前辈同事们之间阶梯性的经验分享。”在激发着学习欲望的环境里,他笑说,自己反而对薪水的追求不太敏感,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的角色:接触美国知识产权的鲜活案例,系统地学习中国和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而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和同事们一起对专利审查指南近乎苛刻的学习与研究。

  2003年前后,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原本冷门的知识产权行业一时出现人才紧缺,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工作机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同事们纷纷跳槽,在富士康工作了3年的陈军也开始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向。这时,他把目光瞄向了当时正在快速拓展知识产权业务的中兴通讯,从昆山的大工厂转战到繁华的大上海。

  从2002年底加入中兴通讯,到2006年底离职,陈军在这里奋斗了4年多的时间,离职时,他已是中兴通讯上海研发中心手机事业部的知识产权负责人。“中兴通讯的经历对我而言十分重要。在富士康,我所收获的更多是对于知识产权的初步理解和积累,是一个专利工程师对于具体个案的处理经验,而中兴通讯所提供的平台,拓展了我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的理解——如何将基础的知识产权业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和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支撑。”陈军说。4年的时光不长不短,却使他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新方向——他决定跳出技术的专业圈,改而关注自己在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能力上的提升。这时,他把目光投向管理模式更为成熟的跨国公司,2006年底,陈军加入通用电气,成为工业消费品业务集团的知识产权顾问。

  外企的文化氛围,使人不由自主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外语能力的提高。而和国内企业不同,外企更加明确专业问题由专业人员解决的法则,这无疑为个人才能的施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相较于年轻时代自己在富士康和中兴通讯的经历,通用电气这样“高大上”的跨国企业却并未使陈军收获到自己想象中的专业积累。“通用电气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不需要、也很少有机会去实现改变,按照自己的构思设想去管理I P工作。”陈军坦言。

  尽管如此,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也让陈军耳目一新,“国内企业有时专注于知识产权的外在形象,比如注重知识产权数量的积累胜于质量的提高。而跨国公司更注重知识产权的质量与价值本身。知识产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企业的形象工程,它是支撑企业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需要立足于企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也需要精细化、专业化的推进和布局,更需要耐心坚持与持续的投入。”陈军说,“知识产权应该是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沉淀

  2009年初,在通用电气工作了两年多的陈军,还是毅然选择了离开,为了追寻自己的职业理想,他转而加入了一家德国跨国公司——舍弗勒。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工业与航空领域滚动轴承及直线运动产品的领导企业,舍弗勒也是汽车制造业中极富声誉的供应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舍弗勒在国外的知识产权管理已十分成熟,但是直到2009年,在陈军刚入职时,公司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才刚刚起步,本地的知识产权团队也尚未建设。对于渴望施展一番作为的陈军而言,他终于感受到了机遇的到来。

  陈军并不讳言自己当时的逻辑和野心,他说,也许舍弗勒就是自己多年积累的收获期。2012年,在舍弗勒工作了3个年头的陈军,觉得时机已到,开始着手启动建立公司的知识产权团队。从起初努力从公司和德国总部的各个层面争取资源,到今天,舍弗勒在中国的知识产权团队已有8位成员,管理着公司在整个亚太区的知识产权工作。诸多细节陈军并未和记者多加提及,他只是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很坦率地说,这样的成果令自己很有成就感。

  而更让陈军自豪的是,他的团队几乎得到了德国总部的完全授权,这和外企常有的总部集中管控模式有本质区别。在他看来,这样的改善,除了自身团队的努力争取,也得益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

  外企的多年工作经验使他敏锐地觉察到一个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正在转变,由国际化管理转向全球化管理:即在中国建立知识产权团队,并给予充分的授权,从而模糊总部和地区的概念,区域业务由本地团队负责,各区域团队彼此独立又相互配合,形成企业全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十几年前,国内没有知识产权经理人这样的群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通过总部直接委托事务所进行管理。随着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越来越成熟,企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和授权中国的知识产权经理人,而不是仅仅指望事务所。”陈军说。

  5年多的舍弗勒工作经历,也使陈军和同事们建立了工作之外的友谊。德国出差期间,他会和同事们在工作之余一起参加室内攀岩和登山远足的活动,国外同事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我欣赏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工作的时候专业细致、全情投入,下班后的生活也同样丰富多彩、健康充实。”37岁的陈军说,生活其实本不复杂,有时候稍微停一下脚步,会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满足和快乐。

  读中学的儿子和陈军在生活中更像是一对好哥们儿。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升学压力,留学计划也不得不被提及,面对选择,作为父亲的陈军只是耸耸肩,笑言:“是否留学,决定在他,但我会听听他的想法来做成人的判断。”同样,面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陈军表现地很从容,想得很简单,在他看来,慢中求稳,职业发展依然需要继续积累和沉淀。

  “之前的十年,中国的I P业务有了爆炸式的发展,人才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好机会。这样的发展虽然在持续中,但力度已经有所变化,增长速度更趋于平稳,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发展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陈军很客观地说,“尽管如此,满足感不会一直持续,因为扑面而来的挑战一直都在。如果要在未来保持长期的稳定发展,对我个人而言,还需要继续做一些深入地积累,并且需要时间来沉淀这些积累。”

  文/鲁周煌 China IP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