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不散的筵席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阿尔勒,摄影节,艺术中心
  • 发布时间:2014-08-26 14:17

  2012年,摄影专家雷吉·杜朗(Régis Durand)和多米尼克·巴克(Dominique Baqué)在法国《艺术新闻》(ARTPRESS)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摄影之死”的文章。当时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总监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ois Hébel)被问及此事时,笑了一下说:“嗯,摄影早在三十年前就被埋葬了,接着在之后的这许多年,又开开心心地被埋了一次又一次。”

  1970年,摄影师吕西安·克莱格(Lucien Clergue),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以及历史学家让-毛里斯·鲁盖特(Jean-Maurice Rouquette)共同创办了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过后,法国的社会秩序受到了强烈冲击,文化与艺术也因此产生了新的需求。在此之前的文艺活动,并没有将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类别囊括其中,而吕西安·克莱格却看到了摄影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在几乎没有预算也没有场地的条件下,在图尼埃、鲁盖特的全力帮助下,努力为摄影开创了一片生长与交流的天地。

  目前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摄影活动,2013年总共吸引了96000名观众,创下了历史纪录。事实上,在1986年,当弗朗索瓦·赫伯尔第一次接任阿尔勒摄影节总监的时候,曾有半数管理人员辞去了职务表示抗议。他们说,赫伯尔希望施行的一系列新政策,是将摄影推向灭亡的帮凶。而十几年过后,2002年,弗朗索瓦·赫伯尔得以再次担任摄影节总监,此刻他面临的,是一个奄奄一息、濒临破产边缘的摄影节。赫伯尔因此彻底改革了摄影节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展览收费的制度。面对众人的反对,赫伯尔回答说,博物馆并不免费,电影院也并不免费,他看不出为什么摄影展就要免费。同时,赫伯尔积极寻求不同赞助商的帮助,并拒绝与赞助商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因为他不希望在绑定赞助商之后,受制于其宣传广告的需要,而导致对艺术创作的限制。这样一来,摄影节摆脱了对公共基金及政府支持的过分依赖,拥有了自己的收入,并开发了许多周边产品进行售卖。经济上的独立,让摄影节真正变得自由,经济制度的改变,也从2002年起,为摄影节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形式。

  如今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日”。它将阿尔勒这座古老的小城市,在每年的夏季,整体变作一个奇妙甚至疯狂的剧场。从2002年至2014年一直担任摄影节总监的赫伯尔,邀请了平面设计师米歇尔·布韦(Michel Bouvet)为摄影节设计每年的海报。布韦深谙品牌效应,用有点儿荒诞不经、但始终如一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色彩鲜艳,线条别致,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海报,从推广商品的角度,赋予了摄影节完整统一的品牌形象。而海报本身,看上去其实跟摄影一点关系都没有,却更类似于剧院宣传的大幅招贴。因为阿尔勒的摄影节,并不是去死板地参观一间间画廊或者博物馆,而是发动全城、将城市本身当作一个巨大舞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布置不同的展览、研讨、演出。阿尔勒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历史却非常悠久,遗留下来的众多古代建筑,在南部永远充沛的阳光下依然闪耀。而较小的的城市格局,为来参与摄影节的观众们,提供了一个紧凑而天然的交流场所。摄影节的法文原名“Rencontres”,直接的意思是“遇见与相逢”,充满生机的活动,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人与摄影之间催生微妙的互动,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看似偶然、却十分真切的联系与交流。

  2014年的摄影节,主题叫作“大检阅”(Parade),和往年一样,城市的多个场所都被用来举办本次活动,甚至一些在平日里关闭的建筑古迹,也在摄影节期间特意开放,总共将举办超过50场展览,持续整个夏天。7月7日至7月13日是摄影节的开幕周(Semaine d’ouverture),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的13300名观众,比去年多出了11%。7月11日是展览的“年度夜晚”(Nuit de l‘Année), 从凌晨12点开始到3点钟结束,14个大屏幕被分别安放在里斯大道(boulevard des Lices), 游人们跟随着荧幕上不断演变的摄影作品,穿梭于城市古老的街道,尽情领略着夏夜里最盛大的一次视觉狂欢。

  本届摄影节刚好赶上创办人吕西安·克莱格的80岁生日。阿尔勒是画家梵高曾经的旅居地,他在这里的疗养院住过一段时间,在夜晚的咖啡馆与罗纳河畔,画出过不朽的名作。而来自阿尔勒的克莱格在其摄影生涯的初期,曾深深受到过画家的影响。他赖以成名的水中的裸体女性作品,第一幅就拍摄自留下梵高足迹的罗纳河中。并且这次的摄影节,也是弗朗索瓦·赫伯尔最后一次担任总监,从“大检阅”这一主题,也可略见回顾与总结的意味。然而“怀旧”从来不都是阿尔勒摄影节的气质,对于阿尔勒来说,摄影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如此的年轻,仍然充满着生气勃勃的激情梦想。因此本届的展览,既邀请了一批对摄影节发展曾起到过重大作用的老朋友,同时也秉承一贯的传统,展出了大量从未公开过的摄影师作品。根据活动安排,观众将重新探索克莱格的创作天地,通过展出镜头下的“男男女女”来庆祝他这一路非凡的精彩冒险。摄影师雷蒙·德帕东(Raymond Depardon)也将向公众展示从战争纪念建筑到多明我会教堂在内的四万张快照。同样来自阿尔勒的时装设计师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将通过在儒勒凯撒大酒店礼拜堂举办的活动,向阿尔勒这片热土致敬。在年轻艺术家中,有首次展出的英国摄影师大卫·巴利(David Bailey)所拍摄的人像作品。有巴西艺术家维克·穆尼兹(Vik Muniz)才华横溢的创作。还有迷恋摄影的大帅哥演员梵尚·佩雷(Vincent Peréz),在蒙特马汝修道院举行的新颖展览。在展示的活动之外,摄影节还提供了许多教育活动跟实习机会,有为小孩子专门准备的摄影游戏,也有让摄影爱好者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甚至摄影节的所有保安人员,都来自于当地的失业人群,在将他们进行培训之后,为其提供在摄影节工作的机会,并给他们发授相关文凭,方便他们在摄影节结束之后,重新找回就业的道路。

  赫伯尔曾经说过,“名声”是自己能够给予艺术家的最好的礼物。因此也是从2002年起,摄影节设立了一个名为“发现”的奖项(Prix decouverte),采取策展人推荐制度,5位策展人各自推荐两名有代表性的新晋摄影师进行入围评选。摄影节希望借助自己的权威跟影响,鼓励年轻的创作,发掘摄影的新鲜力量,让一拨拨的新生代得以在国际平台上一展身手。每年的“发现”奖项都颇受业内瞩目,其作品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在众多的展览中让人眼前一亮。今年“发现”大奖的桂冠,由来自中国四川的摄影师张克纯凭借作品《北流活活》摘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这是《诗经》里用以描写黄河流水的声音。摄影师使用了一种异常平静而疏远的语言,让大西北的苍凉广袤,幻化出含蓄缓慢的诗意。作品记录了自西逆流而上直达黄河源头的路途,仿佛摄影师独自的朝圣之旅程,充满热忱的探究和深沉的执念。

  2014年,一直为阿尔勒摄影展提供资助的璐玛基金会(Luma Foundation)买下了阿尔勒用以展览的全部工作室跟画廊,其目的是为了之后将阿尔勒整座城市,改建成为全法国的新艺术中心。这个野心勃勃的项目直接导致了弗朗索瓦·赫伯尔的离任,因为在艺术中心完工之后,其他的艺术类别进驻,摄影节的规模将会受到挤压,在某种程度也必然会丧失赫伯尔一直为之奋斗的独立与自由。多年来,摄影节汇集了享誉四方的摄影大师,也为众多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起步的舞台。而最为难得的是,它将摄影的魅力挥洒到了极致,让无论是专业的摄影师,还是普通的爱好者,都能够真切体验摄影的快乐与激情。而其开放的态度、与新型媒介的结合、对先锋形式的友好,更让摄影得以不断获取新鲜的视野与活力。无论未来的摄影节何去何从,一旦经历过这样的精彩,这些真诚的、充满灵感与热情的交流,这场盛大的光与影的筵席,将永远不会散去。

  文 李正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