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之声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移动之声,博物馆,艺术
  • 发布时间:2014-08-26 15:26

  如果说设计有时间朝向的话,那可以简单地分为面向过去、面向当下和面向未来三种态度。

  由李德庚、罗怡编著的《正在设计的未来》一书汇聚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麻省理工公民媒体实验室、柏林公共艺术实验室、瑞士苏黎世艺术与设计学院等9个欧洲高等学府的最新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不同领域范畴下的未来设计。我们撷取其中两篇:《移动之声》和《未来博物馆》,以此探视设计的未来。诚如编者所言:“设计正在走得更远,但有时它也站在原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使人进步;科技改变生活……现代社会受惠于科技的发展,未来人们对科技的依恋会更加强烈。就整体而言,对科技的这些歌颂都对,但说到个体,就不一定了。在社会经济学上有这样一组相对的概念:“帕累托改进”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说的是如何处理发展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的两种做法。前者说的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后者说的是从最终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部分人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并不见得能做到实时式的公平,甚至连补偿式的公平也未必能实现。如果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一个以公平为准绳的社会系统去匹配,那我们所寄望的那个未来也就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比如说网络、智能手机,似乎人人都从中收益,即便不使用,也不至于从中受害,但事实并非如此。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在“移动之声”项目研究中就发现,当公共舆论和社区转移到了网络和智能手机上的时候,就会把很多移民工人及穷人阻隔在外面,因为他们会由于费用、语言或技术的问题,根本无法进入公共社区,也无法在公共舆论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一步导致的结果就是当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时候也不会考虑到这群人的需求与利益。弱势群体最终成为了科技发展的受害者!

  如果把移动之声看成是一个项目,科技所造成的问题最终还是通过科技本身得到了解决。但如果把它看成一个预言,它所揭示的问题却远远没有答案。

  很多人都每天在发微信、发微博、实时聊天,随时直播着自己的生活。然而,对于买不起电脑、互联网和智能电话的人们来说,他们不仅不能参与这些网络社交游戏,更不可能在数字空间发声。

  “移动之声”是一个已经成长了五年的实践性研究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通过科技介入解决社会问题,以移动电话为媒体,让数字公共空间之外的人群获得发声能力、并在数字空间中提升自我力量、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移动之声”是一个扩音空间,针对那些在大众传媒中被排除、被隐形、被沉默、被边缘化的人们:移民工人、低收入人群、有色人种、年轻人、LBGTIQ社区及边缘化人群。

  在“移动之声”,我们读写现实故事,并努力让人们看见真实的故事——那些被传统大众媒体所排斥、边缘化和无视的故事。“移动之声”为大众传媒放大了曾经被人们忽视的声音。

  从南加州的移民网络社区到开放的联络与档案平台

  “移动之声”项目最早在南加州大学开始启动,他们希望为没有互联网、电脑及智能手机的移民们提供一个进入数字空间的通道,让人们了解这群承担着大量社会底层工作的人们,让这群被数字世界忽略的人有机会、有权利进入公共视野。

  通过社会学学者、计算机编程人员、社区群众及设计师合作,他们设计了一个可以将普通电话发出的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平台:VozMob。任何人都可以用一台最普通的电话给VozMob打电话、发短信、发彩信,去讲述或者聆听身边的故事。这个系统推出之后,很多当地的移民发来了非常生动感人的一线信息,人们彼此安慰、彼此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也成为了当地媒体重要的资源。

  项目主持人萨舍很快意识到VozMob不仅仅可以解决南加州移民问题,这个平台将可能对应所有数字公共空间之外的问题。他带着VozMob来到麻省理工公民媒体中心之后,把VozMob升级为了一个满足不同群体功能需求的系统平台:Vojo。在这个新的Vojo平台上,任何人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和彩信发布信息,创建或参加不同主题的小组。小组中的信息由Vojo系统自动标注地理位置、发布时间、关键词等等参数,最终为各个小组构建出属于他们的故事地图。

  关于桑迪风暴的故事

  桑迪风暴是2012年大西洋风暴季节中最致命和最具摧毁性的风暴,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代价第二位的风暴。当它离开美国东北海岸,风暴直径达到1800公里,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大西洋飓风。2013年六月的灾害损失超过68亿美元,超过了卡列琳娜飓风的损失。桑迪风暴冲击东海岸三周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热的食品,甚至没有家。

  当桑迪风暴袭击纽约时,雷切尔与迈克尔希望自己可以提供援助。为了快速反应各个社区的状况,迈克尔设置了帮助中心来填补城市和联邦服务的空白;雷切尔则带着她的录像机前往了纽约布鲁克林红钩社区,在食品供给中心纪录灾民的风暴体验。当雷切尔的灾区故事在网上发表之后,人们意识到Vojo也是一个分享故事的好平台。

  桑迪风暴故事是一个合作记录文档,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风暴中的体验,以及风暴后的后续救援努力。当地的摄影师、设计师、编程人员、社会工作者、媒体人以及住民等仅仅通过手中的手机就能够实时向公众传递灾区实况。这些第一手的信息,汇集于Vojo平台上的“桑迪风暴故事线”小组。

  任何人拨打电话,可以聆听到那些第一人称的故事;任何人打开他们的网站,可以看到“桑迪风暴”的一手图像。“桑迪风暴故事线”小组的发起人说:“在重大的历史时刻,Vojo不仅放大了社区居民的声音,更为未来灾后重建保留了重要的档案。”桑迪故事线重点强调了受灾人们的声音和面貌,为国内舆论带来人性冲击,此外也引起更多的相关话题,如:经济的不平等、气候变迁、基础设施开发以及美国海岸城市的未来。

  除了”桑迪风暴故事线”小组之外,Vojo平台至今已经收集了超过250个社区故事,组织了超过100人的媒体记录。麻省理工公民媒体研究中心副教授萨舍总结“移动之身”项目是一种新的记录性叙事体:“它可能孵化出更丰富的公民对话,让社区群体可以籍由这种新的手段去决定自己的未来。”

  一个协同设计的经典案例

  “移动之声”的开发团队,本身汇集了计算机工程师、人文学者、设计师及社区工作者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以“协同设计”为方法尝试为那些被传统大众媒体所忽略的人群设计开发工具。

  “协同设计”并不是一般人们所理解的专业人员协作,而是模糊那些对传统定义:设计师、消费者、使用者以及制造者,将所有与项目开发相关的人士都定义为设计的协同者,例证了弗雷勒的名言:“没有任何人什么都懂,也没有任何人什么都不懂。我们每个人懂一些什么;我们都有一些不懂。”“移动之声”,这个低科技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公民媒体平台,体现了对媒体变革的动态本质的理解,它利用媒体科技提升公民生活,在当代问题研究中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是当代媒体的重要学术实践。

  文 李德庚、罗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