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埃博拉

  埃博拉本是非洲偏远村落一条美丽小河的名字,如今却成了全球谈之色变的致命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截至8月20日,埃博拉病毒已在西非导致1350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猖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8月8日拉响埃博拉疫情“全球警报”,宣布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吁国际社会向西非疫区提供援助。那么,这种被认为比SARS病毒更危险,被视为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的病毒到底可怕在何处?人如何感染该病毒?我国防控埃博拉病毒又有何举措?

  名字源于一条河

  1976年8月,那是刚果民主共和国本巴县延布库村村民马巴罗·洛克拉生命中最后的快乐时光,他刚刚结束了假期,从若干村镇游玩归来。除了美景,他还品尝了当地新鲜及烟熏的羚羊肉和猴子肉。

  尽管回家之后有点发烧,但洛克拉认为只不过是疟疾而已,在当地教会注射了奎宁后,他安然回家。然而到了9月,洛克拉的体温仍未恢复正常,他上吐下泻、头痛干渴,眼睛、鼻子和牙龈都持续渗出血丝,还伴有呕吐和拉肚子。抗菌素、维生素、皮下输液,尽管修女护士努力地挽救洛克拉的生命,但他还是在几天后痛苦地死去。

  根据当地风俗,洛克拉的女性亲属先替他清洗了身体,再将他下葬。结果在洛克拉去世一星期后,曾经碰触过他的亲属和护理人员纷纷染上与洛克拉同样的疾病,他的妻子和妹妹最终幸存。担心病毒蔓延至全国,政府派出军队对当地居民实施隔离,但附近的城镇还是不断有居民染病,死亡率接近90%。

  同年10月初,由法国、南非和美国等多国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抵达延布库村,并将一位重病修女的血液检体送到法国巴斯德研究院。不久,研究院宣告:“此怪病的病原是一个全新的病毒!”由于延布库位于埃博拉河流域,于是这个新病毒就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死神”为何可怕?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埃博拉病毒已是第25次“光临人间”,但从未像这次一般危险。自今年2月起,埃博拉病毒已带走千余人命,现在仍在非洲西部国家流行,并让全世界绷紧了神经。

  这种致命病毒曾离我们是那样遥远,但倏忽间已逼近眼前。埃博拉为何如此可怕?

  症状可怕

  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起来极其恐怖,病毒损害人体器官的速度非常快,患者死亡的过程给人“七窍流血、慢慢融化”的感觉。虽然它的危害性排名紧随艾滋病,但相对于艾滋病毒来说,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更短,在数天之内,病人就会死亡或康复。

  据国家卫计委通报,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至21天,一般为5至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出现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埃博拉病毒在早期阶段模仿了普通感冒的症状,导致很难被诊断出来。但随后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可出现严重出血,伴有剧烈腹泻、呕吐和皮肤淤斑。克制的医学用语难以还原患者濒死的恐怖一幕: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各个器官,患者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在24小时内死亡。

  死亡率高

  在此次病毒席卷西非前,埃博拉病毒在被发现的30多年里一共感染了2387人,致死1590人,综合死亡率约为67%,而这只是官方记录在册的数据。由于非洲地区医疗卫生系统并不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案例没有被记录下来,据估计死亡人数在2000人以上。截至目前,一共有五种埃博拉病毒亚型被发现。不包括对人类不致病的雷斯顿型,在这30多年里官方一共记录了24次埃博拉疫情:塔伊森林型1次,只感染了一个人———她是一位前往科特迪瓦给黑猩猩治病的瑞士医生,最终幸运地活了下来;本迪布焦型暴发过2次,感染206人,致死66人;剩下的21次都是由扎伊尔型和苏丹型造成的,这两型病毒致死的人数占埃博拉病毒死亡总数的96%左右(以上数据不包括今年西非疫情)。本次在非洲大陆横行的埃博拉病毒为扎伊尔型,致死率可达60%至90%,远高于SARS11%的病死率。

  对于暂时不会对人类造成可怕伤害的雷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同样不能轻视。因为它是唯一一个能以空气传播的埃博拉病毒亚型,但幸好只限于猴子之间。

  原宿主成谜

  当西非诸国、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等医疗援助队员在奋力防控这场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疫情时,还有一个问题盘旋在医学专家的脑海中:病毒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这种致命病毒肯定是从某种动物宿主身上传播开来的。尽管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做过许多探索,但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暴发时存活的动物原主。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似乎成了不解之谜,既不知它来自何处,又不知它何以会降临人间。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蝙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宿主。

  科学家发现,在埃博拉病毒疫情暴发前,附近丛林的大猩猩及猿类也会大规模死于此病毒,于是推测该病毒人畜共通,人类染病可能和猿猴接触有关。但猿猴在发病时会快速死去,无法保持高存活率,很难有效传播病毒,因此,猿猴也是埃博拉病毒的受害者而并非原宿主。

  对三万余种动植物物种进行追查后,科学家推测蝙蝠最有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原宿主。回顾过去暴发的疫情,科学家发现部分患者和蝙蝠有接触,又发现部分曾感染埃博拉病毒的蝙蝠似乎并没有发生过大量内出血的临床症状,若蝙蝠身上带有这些病毒,便可能在丛林中散布给其他动物。

  习俗成“帮凶”

  根据目前的调查,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通过与动物接触而传染给人的。非洲居民经常出入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他们接触了什么可能自己也不清楚,如果身上有伤口,埃博拉病毒就很可能由此侵入身体。不仅如此,非洲居民有捕猎黑猩猩、猴子和蝙蝠等野生动物当食物的习俗,埃博拉病毒也可能是这样从动物“寄居”到了人类。

  在病毒打破人兽屏障后,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尿、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就有可能被感染。但非洲国家的医疗条件和防护措施均非常低下,非洲乡间的医院里很多病人都住在同一个病房中,重复使用针头、药剂,使得病毒传播给同病房的病人,继而传染给探访者。

  更可怕的是,埃博拉病毒不只在活人身上存活,在死亡病人的尸体里仍可以存活数日,接触死亡病人的尸体和血液也可以被感染。因此,非洲当地的殡葬习俗无意中成了埃博拉病毒的“帮凶”。

  在非洲一些地区,死者在下葬前,需要由女性亲属彻底清洗尸体,清除消化道里残留的食物和粪便,家族成员甚至全村的人都要抚摸亲吻死者遗体,这种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的习俗促进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这次西非疫情的“失控”正因如此。塞拉利昂有人前往几内亚参加死于埃博拉病毒的死者葬礼,结果把病毒带到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的一名妇女去几内亚参加儿子的葬礼,结果导致利比里亚首都“沦陷”。

  疫苗开发难在哪

  对于埃博拉病毒,目前既没有疫苗,也无有效药物,医生只能采取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支持疗法指不采取任何积极的医疗手段,而是尽可能让患者感到舒适,并补充营养,让患者的免疫系统有能力独自打败入侵的病菌。38年的时间,研究者和医生们为何仍对埃博拉病毒束手无策?

  高危病毒难对付

  传统的病毒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但对于埃博拉病毒而言,这些传统的疫苗制法都无法进行。灭活疫苗通常需要得到大量的病毒,但埃博拉病毒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一旦泄漏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减毒疫苗存在突变恢复毒力的风险,这也使它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为了避免这些风险,科学家们开始了新型疫苗的研发。其中,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前景不错的研发方案,这类疫苗选取一些其他类型的病毒作为载体,并将它们改装重组制成疫苗。

  埃博拉病毒属高度危险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进行试验时,研究人员必须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而且设有许多严格规定,因此所有试验都必须在“生物安全等级4”的实验室里进行,而这类实验室在全球寥寥可数。

  此外,埃博拉病毒具有多变性,如今已知有五种亚型,其不可预测性和病毒快速演化让疫苗研发很难进行。平时要找到足够的高风险人群做埃博拉病毒试验并非易事,而现在研发的疫苗亦未必对将来的病毒有用。

  缺钱、走程序致“难产”

  埃博拉病毒因其致命性被视为生化袭击武器之一,美国等注重反恐的国家早已留意并有相关研究,但进一步发展受市场因素所碍。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由它引起的疫情主要在西非国家蔓延,而在科研和医疗条件更加完善的发达国家,极少有感染者出现。虽然它带来了令人恐惧的高死亡率,但患者总数依然较少。相比之下,艾滋病、结核、病毒性肝炎和流感的死亡人数要多得多。

  美国军方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医生希娜表示:“目前至少有四种疫苗正在研发中,有疫苗已在猴子身上证实可以预防埃博拉病毒,但这些疫苗由于没有市场,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研发工作,因此主要还得靠政府资助。”目前,疫苗的研发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政府,经费投入有限,而研究花费又相当昂贵,这使得疫苗研发的推进速度变得十分缓慢。另外,人体试验需要监管部门批准,审核过程十分漫长。由发展动物疫苗到能用于人体需经过多道关卡,有许多官方规定障碍。如加拿大药厂研发的TKM-Ebola是治疗埃博拉病毒最有希望的药品之一,但被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在今年6月下令禁止继续人类临床试用,理由是不符合药品研发的标准程序。如今,埃博拉疫情恐慌波及美国,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才宣布,最早将于9月开始进行埃博拉疫苗人体试验,并有望在明年得到试验结果。

  传入我国可能性小

  到目前为止,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范围基本限于非洲部分地区。然而人们常说“地球村”,随着人员往来密切,它是否会跳出非洲,“落脚”其他大洲,甚至窜到中国,引起大规模疫情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指出:“埃博拉病毒不易传播,通常来说埃博拉病毒及疫情出现在西非地区,西非以外地区出现疫情的可能性不大。”专家认为,埃博拉病毒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唾液、汗水等分泌物进行传播,并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这种感染方式可谓“简单粗暴”,但也极易被切断。

  事实上,此次埃博拉病毒病原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异,传播能力和特性也没有发生变化,疫情在西非传播具有一些特殊原因。中国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孔晴宇认为,医疗条件落后,对疫情的重视和管理不够等诸多因素,特别是非洲特殊的殡葬习俗,导致此轮疫情大规模蔓延。在现代化的医院,拥有较好的医疗设备和完善的医疗卫生条件,加上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大规模流行。比如8月2日,一名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人被接回国,安置在一个特别的隔离病房中,接受数日治疗后,病情好转,已无生命危险。

  “尽管我国属于低风险国家,但对于防控传染病来说,最小的可能性也应尽最大的努力”,国家疾控中心徐建国院士表示,“为确保我国不受埃博拉疫情的实际影响,我们已经开始研究工作,我国的科技队伍能为应对疫情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为了防止埃博拉疫情传入我国境内,相关部门也已加强疫情研判。一是强化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系,以准确把握防范形势。二是严把口岸关,对从相关地区前来的入境人员检测排查提出相应要求,争取在第一道防线阻止病毒入境。

  此外,我国也做好国内疫情防范,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明确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报告,要求各地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两小时内实现直报。疾控部门已经做好了实验检测准备。同时,民众需保持一定警惕性,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避免食用野生动物是预防埃博拉病毒最有效的方式。

  文/本刊综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