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全:“陇西乔布斯”

  “天翻”,在甘肃陇西县方言里是“不安分、爱折腾”的意思,乡亲们以此称呼62岁的农民发明家李世全。而他的另一个绰号更加“高大上”——“陇西乔布斯”。

  30多年来,他发明的几十种农业机械,让成千上万种粮人告别祖辈相传的艰辛劳作方式,过上了“松活”日子。而他也在“天翻”着自己的人生,一钉一铆、一锤一锻地打造着新梦想。

  让“刨食”的人“松活”些

  机器轰鸣,李世全的妻子累得满头大汗。磨面机、50来只鸡、七八头猪,磨坊内外都得她一个人照顾,还得带娃、做饭。最累人的是给磨面机上料,四五十斤重的粮食桶,要举到两米高往下倒,每倒一遍都憋得满脸通红。

  正在田里忙碌的李世全心疼妻子却帮不上忙,想着要能有自动上料的机器就好了。

  缺零件、少设备、没图纸,他只能自己琢磨,又跑到国营面粉厂里去“偷”技术,最后竟真的鼓捣出一台自动上料磨面机。

  粮食顺着传送带溜进去,磨好的面粉淌出来。妻子激动得差点掉眼泪:“你可把命给我救下了!”

  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李世全的家乡甘肃定西地区以“苦瘠甲于天下”闻名于世,人们穷得饿瘪了肚子,又被落后的生产方式累弯了腰。

  也因此,李世全所有发明都是奔着一个目的:让土里刨食的人们过得“松活”些。

  以前农民都用手掰玉米粒,掰一根玉米棒至少要半分钟,手掰得生疼。1998年,李世全发明手摇玉米脱粒机,五六秒就能脱粒一根。

  发明了这么多东西,他自己最喜欢这台不起眼的小机器,因为它让无数关节粗大、皮肤糙黑的手指头得到了放松。

  他常爱回忆那个灵光乍现的时刻——“进料口怎么控制呢?大了玉米掉下去,小了玉米塞不进……”念叨着这个困扰已久的难题,他坐在沙发上,灵感从屁股底下突然传来:加弹簧,不就大小皆宜了?

  受益的乡亲们感激李世全。一次,他到邻村去,一个老大爷认出了他,跑回家捧出个馍,非要他吃不可:“你不吃一口,我过意不去。”

  李世全的眼睛当时就湿润了。

  “那一刻比当皇上还高兴”

  当地农民都睡土炕,但冬天生炉子火小了炕凉,火大了烫人。1994年,李世全家炕上突然冒烟了,炕席竟被烤着了火。

  一瓢水浇熄了火苗,一个念头却在头脑里点燃了——他决心改造土炕。

  “听说从汉朝起土炕就是这模样,你能折腾出花儿来?”妻子一肚子牢骚,因为李世全把炕拆了做实验,整整三四个月,一家人只好用木板打地铺。李世全一边赔笑脸一边研究,最后想出一个方案:在炕面下加个水箱,通过水温控制土炕的温度。

  他的“炕头热水器”引得四里八乡几千人前来参观。如今,定西农村70%至80%的土炕都用上了这种新技术。

  当发明家需要灵感和韧性,二者缺一不可,李世全二者兼备。

  陇西盛产中草药,许多农民因此发家致富。而城里人不知道,挖药是个重体力活儿。手握三四十斤重的药叉挖黄芪,一天下来累得连水杯都没力气端。十三四个人一天最多也就挖一亩。每到秋天,这样的场景都要持续一两个月。

  李世全看着老乡们遭罪于心不忍,决心发明一种省力的挖药机。

  他花了整整3年时间。其中,有两年卡在挖掘深度问题上。药叉一插深了就“死机”,怎么试都不行。

  那两年,他有时正吃着饭,忽然就停了筷子,脑子里浮现出药叉;正跟人说话,转身就走,连招呼也不打……妻子很害怕:他是不是脑子坏了?

  2010年,一次在县城坐公交车,他突然听见一阵“嗡嗡”的震动声。往窗外一看,是修路工人在用振动棒破碎水泥路面。他顿时开了窍:“‘振动+冲击’,以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那年夏天一个清晨,他改造的新机器开始实验了。药叉边振动边往土里挖,他趴在地上不错眼珠地盯着,恨不得一头钻进土里去看,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10厘米、20厘米……50厘米!他一下子蹦起来,手舞足蹈,大喊大叫,把周边一群人惊得目瞪口呆。

  “成功那一刻,比当皇上还高兴!”多年后回忆起来,他仍然眉飞色舞。

  他发明的“中药材筛式挖掘机”工作效率比传统人工提高了上百倍,挖一亩黄芪只用半个小时,而且成本很低,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专利。

  让机器去干活

  饿是李世全印象最深的童年记忆。小学时,一次放学回家,他饿得直打晃,父亲下狠心买了块巴掌大的白面饼,掰给他半个,他吃完以后把手指头吮了半天。

  “我那时就不服:国家有那么大的土地,为啥吃不饱?为啥不如人?”在李世全眼中,只有机械化才能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才能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不再那么辛苦。

  年少时的发明家梦在改革开放后得以延续。

  一天,他去秦安县送货,瞥见一位正在种菜的老人动作有点怪——每次点种,先挥拳在地膜上砸个窝窝,再把种子下到窝窝里。

  李世全蹲在一旁左看右看也不明白。老人解释:“下雨就有用了,窝窝里的菜长得好。”

  甘肃十年九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以来,土壤里的水分保住了,可金贵的雨水却从地膜上淌走了,很难滋润到膜下的根茎。而这位老人的做法让李世全深受启发:播种时用机器在地膜上压个沟,不就能留住雨水了?2009年,他发明的“全膜、半膜式双垄沟机械覆膜机”被授予国家专利。

  如今,他的农机厂年产值过千万元,农机具远销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等地。可李世全对赚钱不大上心,厂子的经营完全交给了儿子,自己只管发明。最近,他的“天翻”劲真的上了天——他瞄上了“玉兔”月球探测车。“你看月球车。”他张着双臂前后舞动,夸张地模仿着月球车行进,“我就在想,那么远都能在地球上遥控着工作,咱们在自家地边遥控种田也不是啥难事!”

  他想将月球车的原理应用在农业机械上,“将来,要让农民拿着遥控器在家里的电脑旁操作种田,人歇着,让机器去干活。”

  文/王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