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笨重到精巧的收音机

  上世纪初,人们在发明了传送电码信息的无线电报之后,又发明了传送语音的无线电话。继而人们想到:无线电既然能传送语音,那么它应该也能传送音乐。

  1906年,美国的费森登教授在一次无线电通信实验时,在世界上首次用调制的无线电波发送音乐和讲话,附近许多无线电通信电台都接收到了信号。但普通公众不可能拥有无线电台,要真正实现无线电广播,还需要一种普通公众都能拥有的、专门用于收听声音信号的无线电接收机,即收音机。

  矿石收音机是在无线电广播事业初期出现的一种简单接收机,它是由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发明的。

  1910年,随着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兴起,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开始研究无线电接收机,他们利用某些矿石晶体进行试验,发现方铝矿石具有检波作用,如果将它与几种简单的元件连接,就可以接收到无线电台放送的广播节目。

  矿石收音机靠天线接收电波,机内装有简单的调谐电路,可将接收到的电波按所需的波长输送给矿石检波器,矿石检波器从电波中分捡出记载音频信号的电流,然后通过耳机将电流转换成声音。矿石收音机无需电池,结构简单,几乎所有无线电爱好者都可自己装配制作,但它只能供一人收听,且接收性能较差。

  1912年,费森登在原有接收机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外差式电路,这种电路依靠接收的信号和在接收点产生的本机振荡的联合作用进行工作,这两个变流信号的组合形成了音频的拍音,即两个波的差频。它的发明为以后出现的超外差和边带接收法奠定了基础。

  1913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电路,这种电路能有效防止两个频率相近的信号在接收机中的互相干扰,能够保证把不同频率的信号区分开来,使接收机能分别接收各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同年,法国人吕西安、莱维利用超外差电路制作了收音机,并申请了专利,从而结束了以往收音机必须安装许多旋钮,调谐十分困难的历史,大大简化了收音机的调谐过程,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1924年,超外差式收音机首次投入市场。今天世界上99%的无线电收音机、电视、卫星地面站等都是利用超外差电路来进行工作的。

  解决了调谐问题后,早期的收音机仍使用电子管,体积大而笨重,且耗电多。直到1948年,美国工程师约翰·巴丁等人发明了晶体管,使得精巧的小型化收音机得以实现。1955年,首批晶体管收音机几乎同时在美国和日本问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收音机。

  文/吴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