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 降价和罚款不是终点
- 来源:家用汽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反垄断,路虎揽胜,调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18 15:25
价格虚高伤害了谁
在反垄断“大棒”的威慑下,奔驰首先行动起来。7月1日,奔驰宣布对保养服务的价格进行调整。在提供统一、透明的保养套餐的同时,保养菜单价格相比过去的套餐降了20%以上;7月25日,捷豹路虎中国表示,从8月1日起,针对中国市场下调三款进口车型售价,包括路虎揽胜加长版5.0V8,路虎揽胜运动版5.0V8以及捷豹F-TYPE敞篷版全系车型,最高降价幅度达到30万元;7月26日,奥迪也发布声明称:将于8月1日起下调国产车型的零备件价格,以奥迪A6 L为例,其“零整比”从411%降至291%,也迈入了零整比在300%以内的相对合理期间。据奥迪方面提供的数据,下调价格之后,奥迪A6L TFSI舒适型的2.0L TFSI发动机价格下降22%,Multitronic无级/手动一体式变速器降价38%,车身总成降价16%,ABS单元降价25%。
对于车企的主动调价,业界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观点认为,豪车价格虚高,降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也有观点认为,豪车针对的是富人,价格虚高也是市场说了算,政府不应该用行政手段加以调控;还有观点认为,豪车降价,损害的是自主品牌的利益,今后,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然而,以上这些观点都没有抓住《反垄断法》的本质。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厂商通过控制市场供给而控制价格进而损害客户和消费者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具体到汽车行业,又分为横向限制竞争行为和纵向限制竞争行为,其中横向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协同起来,比如不同4S店之间通过串联,抬高售后价格;而汽车供应商和4S店的关系,则具备了纵向垄断行为的特征,表现形式是厂家掌控配件价格及对经销商的种种限制。
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垄断,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豪车价格贵得离谱,而且越贵的车型价差越大。比如此次宣布降价30万元的路虎揽胜加长版5.0L V8车型,在市场上加价金额高达100万元,即便宣布降价,消费者也很难得到实际好处。
试探监管层底线
据发改委内部人士的消息称,针对垄断现象的处罚,将陆续有结果。目前鄂宝、中达江宝、汉德宝、宝泽4家宝马汽车经销4s店分别收到93.79万元、34.16万元、19.72万元、15万元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反垄断法》规定,涉及垄断的相关企业最高可被处以上年度销售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在这个敏感的关键时点,不少车企选择降价。
面对即将落地的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与处罚,7月高端豪车的降价似乎是“改过自新”的表态。高端豪车虚高的价格真的是在大幅降价吗?事实并非如此,少量品牌的试探性降价幅度偏小,国内售价仍远高于国外市场。
显然,车企完全有能力降价。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不降价的底气与自信呢?那便是扎根中国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暴利营生造就了高端豪车的“中国式定价”。因为,汽车业百年老店完全自信其在中国的垄断暴利不会被打破。面对合纵连横的垄断车商,降价也许只能是消费者“丰满”的梦想。怎样从“涉嫌在华垄断经营”的指控落实为切实将其绳之以法,急需监管部门革新法规为市场正本清源。
豪车企业们以自罚的方式谋取中国舆论同情,绑架所谓民意;进而意图在未来面对处罚与否、如何处罚、处罚多少的“舆论围剿”时,陷中国部委于被动,而曲线掌握自身主动。一位中国消费者说到:“调查来了,豪车才降价,还只是试探性。试的是什么?试的是中国消费者的价格底线,试的是反垄断调查部门的容忍度。如此浮皮潦草、应付了事。对于这样的车企,有关部门有必要‘零容忍’,让其‘出出血’。挤挤豪车的水分,还消费者以权益。”
反垄断的最终目的
之前,豪车企业将售价高昂归结为国内的关税太高,然而,特斯拉公开国内价格构成后,直接给了进口豪车一个响亮的耳光。让豪车企业把已经吞到肚子里的利润吐出来,确实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能见好就收,而应该强势追击,打破品牌的樊篱,让豪车价格真正回归价值,让中国人享受到正常的购车权利。有专家表示,进口汽车的总代理制的经销模式才是其在华捞金的“重要庇护伞”。
据不完全统计,自7月下旬以来,捷豹路虎、奥迪、奔驰、克莱斯勒、宝马、本田、丰田等7个品牌均下调了零部件或售后价格。对消费者而言,降价确实是个不错的结果。但如果此次反垄断的结果仅仅是降价,那相当于宣布了反垄断行动的失败。实际上,目前对于零配件认证和供应体系的把控,绝不仅是克莱斯勒、奥迪等少数几家,而是包括合资、自主、进口品牌在内的全部车企。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显然没有精力对包括自主品牌在内的所有车企展开全面调查,并依次宣布垄断。于是,对大多数车企而言,会在此事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后被它们“选择性遗忘”。
退一万步说,即使真的全部车企宣布降价,也绝非我们需要的反垄断结果。如前所述,造成垄断的是封闭的零配件认证及供应体系,如果不能打破整车厂在其中的支配地位,即使目前价格探底,也只是车企的权宜之计。风头过后,等待消费者的,或许是一轮“报复性反弹”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