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部件企业不甘放弃配件暴利

  • 来源:家用汽车
  • 关键字:核心,垄断,零部件
  • 发布时间:2014-09-18 15:37

  继对克莱斯勒、奔驰、奥迪、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进行反垄断调查后。8月6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公开表示,发改委已经完成了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最新的受罚者是以日本精工(NHK)和住友电工(Sumitomo Electric)为代表的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发改委给12家企业开出的总罚单是12.35亿元,而在同类受罚企业中,日本精工和住友电工的罚单最高,分别达到1.7492亿元和2.904亿元。

  身份之谜

  有消息称,这次以零部件为核心的反垄断调查,起因是在美国和欧洲遭遇汽车零部件调查后,十家左右的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主动向发改委交待了垄断实情,以求自保。

  不过日本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处境和美国不一样,因为日系品牌采用极为封闭的供应体系管理,对零部件链条的控制者不是零部件企业而是主机厂。美国的反垄断以反零部件企业操纵价格为主,而国内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针对以主机厂为主导,与零部件企业联合垄断的调查。

  8月11日,一家已经发布下调零部件价格的日系品牌的经销商高层证实:“目前反垄断调查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的价格上,而非整车价格或者外界所说的压库、搭售等问题。”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改委这次反垄断应该包括整车企业通过4S店实施零部件价格垄断、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合实施零部件价格垄断、零部件企业之间联合实施零部件价格垄断。

  整车企业主导易操控

  在中国,日系整车企业陷入漩涡中心的原因是,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车企的零部件供应体系都较为封闭,供应链体系采用厂商培育机制,主机厂不只是从零部件厂采购零部件,而且还要为零部件厂商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和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

  这种长效模式产生的结果是,日本车企的某个零部件供应商,往往只有一到两家,很难更换,零部件供应体系较稳定;二是主机厂可以较为牢靠地控制零部件企业,甚至操纵价格。

  中国主机厂对零部件的控制,实际上真正的控制者是合资公司的外方。日系品牌往往以培育机制为由,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后,把其在日本的整个供应体系搬到中国来,再造一个封闭的王国。而作为合资的另一方,中方很难在供应商选拔上具有决定权。

  根据国家政策,国际汽车品牌进入中国生产必须和中方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所得利润依此必须和中方平分,但零部件企业可以成立独资企业,因此可以在符合法规的情况下转移利润。某日系品牌经销商高层认为,这是日系汽车零部件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根本原因。

  被罚企业不甘放弃售后配件暴利

  这一案例涉及汽车制造前端,零部件采购过程中的垄断行为,实际上,售后零配件反垄断才是难啃的硬骨头。

  主机厂利用主导地位,也对下游售后市场的零部件进行控制。“厂商对汽车经销商实行授权经营,对零部件也进行指定,必须是来自厂商的正品,自然价格也是厂商定的。如果不是厂商的零部件,就是假冒零部件,厂商监控很严格。”有经销商说。

  目前,经销商出售的精品,很多主机厂也要求“正品”,全面控制采购渠道。经销商能够偷偷自主采购的,只有没有LOGO的支架等少数几个配件。因为国内零部件和国际零部件有巨大价格差,在南方一些地区,通过特殊渠道进入国内的品牌零部件非常盛行。

  汽车品牌特许经营的模式,是导致零部件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价格的根本原因。汽车厂商往往以为维护客户权益,保证汽车维修品质为由。但据一家日系汽车厂商知情人士称,在美国不存在这样的政策,所以OEM零部件有很大的空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到美国的量很大。过去十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对美国出口量增长了700%,在美国零部件进口量中所占的份额从2%提升到10%以上。

  “降价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厂家随时可以调回来。”在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看来,中国的反垄断未来也应该走欧洲模式:一是要求主机厂在上游不得限制零部件公司对外供货;二是不能限制经销商从其他渠道采购零部件;三是要求主机厂开放修车技术。

  随着中国的反垄断深入,经销商普遍认为,理论上未来经销商也可以从各个渠道采购汽车零部件,但前提是厂商要公布所有配件的信息,包括放开标准。

  但某经销商人士认为,以中国汽车的商业环境判断,主机厂不会轻易放开,“厂家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即使有反垄断威慑,厂商也会通过监管和激励政策来控制经销商。目前厂商每年都有针对经销商的事业计划和预算,中国汽车销售体系已经是一整套的机制。”

  经销商实际上和厂商在一条船上。“目前新车销售已经不赚钱,维修保养是经销商的最大利润来源,降低零部件价格,实际上是在压缩经销商的产值和利润,日子会更加难过。未来只能薄利多销了。”解除厂商对零部件的控制,并非松绑经销商,真正获益的是消费者。

  汽车厂商也将受到较大冲击:一是“零整比”系数较高的奔驰等车企,通过零部件暴利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的计划落空;二是为了维护销售渠道的稳定,可能要对销售政策进行大调整。

  屡罚屡犯,屡犯屡罚。这是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一个独特的共性。垄断出现被调查苗头,就立刻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却屡教不改。这就是日本企业习惯性抱团垄断零部件价格的表现。不过,全球汽车业对日本零部件较高的依赖度也为其垄断提供了有利因素,面对利益的诱惑,能坚持原则的企业少之又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