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法之光
- 来源:艺术与设计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立体派,革新,老无所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27 09:53
法国立体派的代表画家让·梅钦赫尔(Jean Metzinger)曾经提到,立体主义为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节奏,而此类的革新工作将来必会有人继续,因此难保不会有那么一天,某位画家厌倦了色彩的游戏,将七种颜色回复一体,还原为本初的“白”。而他的画布上,将呈现一次彻底完全、一无所有的“空白”。这幅“空白”的画作,在两年之后已然问世。评论家为之辩护说:“我们有光就足够了”,其脑中闪过的,或许是让·梅钦赫尔早先的预言。随后,一种强调去除主观表象、回归物体本质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风潮,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最初的雏形。而“极简主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则选择了美国边陲小镇马尔法(Marfa),将之变成了创造并留存其作品的一方天地。
19世纪80年代,因为铁路用水补给的需要,马尔法在美国西部德克萨斯洲建立。这座人口不足两千的小城,置身于北美最大的奇瓦瓦(Chihuahua Desert)沙漠,距墨西哥边境只有不到100公里。黄沙、荒漠、蓝天、旷野,加上一条横贯小镇的铁路,构成了马尔法别具风情的西部风光。由于贴近边境,很早之前就有巡逻部队驻扎,并且在战争时期,先后被用作美国的骑兵、空军的训练营以及迫击炮基地。战争结束后,这些军事基地逐渐被遗弃,小镇的发展陷入迟缓,或许也正因为此,得以保留了美国西部最原始的面貌,于是在2008年,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影片《血色黑金》,以及科恩兄弟的西部片《老无所依》都选择在马尔法进行拍摄,如《血色黑金》的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所说,马尔法就像是任何一个时期的美国,在这里,你将非常容易入戏。
电影的拍摄,为马尔法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加上小镇不远处有一道自然奇观,被称作马尔法之光,是在夜间会偶尔闪现的神秘光线,其行踪似乎并没有特别的规律,一蹦一跳,若隐若现,时聚时散,拥有不同色彩,并不断变换着位置。这些光束在科学上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来自远处高速公路上车灯光线的折射,但人们并不急于揭开这个谜底,希望这点儿神秘踪影能帮助兴旺这个沙漠小镇的旅游业。然而小镇虽然一直冷清凋敝,却是美国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的发展则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1971年,艺术家唐纳德·贾德与家人一起来到西部度假,却被马尔法的独特风光所吸引,在这里租下了一所房子。相比纽约艺术圈的喧闹繁杂,马尔法的广阔荒凉确实是种很好的缓释。唐纳德·贾德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0岁时开始习画,1948年进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专业,并同时在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夜校进行学习。在其创作生涯的初期,贾德并未脱离当时盛行的表现主义绘画,在纽约的第一次个展,就是以表现主义风格的画作为主体。但从60年代初期,贾德就开始将重心从形象的表现转移到抽象的物体。他的作品,多采用简单、统一、重复的几何图形,重视材料本身的选用跟呈现,被评论界认为是极简主义兴起的代表,虽然他自己对这一名号并不太愿意承认。极简主义的艺术作品,与单纯的去除装饰的“简约”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希望在创作的过程中,摒弃一切不必要的、表达主观意愿的、表现具体形象的内容,只留下纯粹呈现物体本质的部分。拿另一位极简主义的重要人物弗兰克·斯戴拉(Frank Stella)举例来说,他曾经创作过一系列纯黑色的绘画作品,依照绷画布的支架本身的高低纹理,在画面上呈现厚度不同的黑。在画作中,仅仅表现材料本身的特点也就是纹理的起伏,此外不再添加任何主观的表现或任何形象的塑造,让物体仅以物体本身的面貌存在。而贾德则在自己的著作“定物(Specific object)”中,充分阐述了有关物体本质的概念。贾德认为,人们所熟知的艺术品,常常脱离了自己的生长环境,被买卖、交易、甚至掠夺。但一件物品的诞生,常常需要经过极其艰巨的努力,不应该总是这样孤立的存在。而大型的艺术装置作品,更不应在展出之后被随意地拆卸或丢弃。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一个地方,为现代艺术提供一个存在的样本,让艺术作品能够永久伫立,与时间和空间充分发生联系。而贾德选择的这个地方,就是美国西部的边陲小镇马尔法。
1977,贾德从纽约彻底搬到了马尔法,在迪亚艺术基金会(Dia Art Foundation)的协助下,开始将已经废弃的、原本占地340英亩的军事基地D.A. 罗素堡(D.A.Russell),逐渐改建成为永久展出大型艺术装置的场地,这个地方也在随后成为贾德所创立的基安蒂基金(Chinatia Foundation)的所在。罗素堡原有的两座停放飞机的大棚,贾德将其破损的大门跟墙面更换成开阔透明的大窗,让充沛的光线毫无遮蔽地洒入,并在其中创作展出了100件铝制艺术装置。从外观上看,这些简单方形的装置,从体积样式到材质都是一模一样,但它们的内部构造,其实各个不同。大至户外的巨型混凝土几何雕塑,小到日常使用的桌椅板凳,所有的物品都经过了贾德精心的设计跟编排。在这片荒废的、辽阔的戈壁上,贾德植入了一个巨型的现代艺术展馆。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还原艺术品与自然的关联,让它们在天地间从容的、漠然的、以至永恒的挺立。
基安蒂基金起先只展出贾德以及另外两位艺术家约翰·尚贝莱(John chamberlain)和丹·福莱文(Dan Flavin)的作品,随着基金的壮大,展品也得到了逐步的扩充。展览之余,基安蒂基金也极力促进艺术与教育的发展项目,与地方的文化团体及美国的教育机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展览实习的机会,向艺术家敞开马尔法充满自然魅力的大门。近些年,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开始来到马尔法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新兴的展览、画廊等艺术机构:成立于2003年的马尔法舞厅(Ball room Marfa),是一座多功能的艺术空间,除了展出艺术作品之外,还放映艺术电影、举办音乐表演,是马尔法小镇充满生机的现代艺术中心,利用马尔法独特的自然条件,帮助艺术家们完成一些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或传统博物馆中难以实现的艺术作品;普拉达马尔法(Prada Marfa)则是一个由艺术家艾尔玛格林(Elmgreen)和德莱格森特(Dragset)创作的流行艺术的雕塑,用土砖、灰泥、玻璃、铝框复制了一座普拉达的商店,其内部放置的却全部是货真价实的普拉达产品,设计也照搬了普拉达陈列一向的“极简风”,也是对马尔法这位极简艺术家贾德的一种回应。在雕塑建成仅仅几天后,“商店”就遭到了抢劫跟破坏,6个普拉达手袋跟14只普拉达皮鞋被洗劫一空,抢劫者还在墙上喷涂了“蠢货、蠢货”(Dumb,Dumb)的字眼。而这个抢劫的行为在艺术家的眼中,却形成了一次“展览”跟“观众”之间强有力的互动,凸显出“展览”跟“观众”之间最直接的物理关系。雕塑在之后当然被进行了修复并安装了防盗措施,但其实,在作者最初的打算里,是希望能够让这件雕塑彻底自生自灭,不打理不修缮,直到它最终慢慢毁损腐朽,在西部荒原的旷野里消失殆尽,而这件作品的全部含义,都系在它与这片荒漠相依的情境中。
在贾德当初选择马尔法的时候,不知是否就是看中了它的荒蛮。这个坚韧粗砺的沙漠小镇,没有什么能够变化成繁华都市的条件,甚至面对时代的发展也几乎无动于衷,却因着一位艺术家的垂青,在美国现代艺术的领域大放异彩。马尔法单调的环境与冷漠的自然,在某种程度上,竟然是为极简主义的艺术,又或者说艺术品本身,做出了一次十分恰当的注解。
文 李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