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神秘:威尔弗雷德·林的想象新世界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肖像,神秘,多元
  • 发布时间:2014-10-27 10:09

  古巴,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唯一的艺术实验室,在这里,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们在浓厚的艺术环境中创作着融合多种价值观、感性和世界观的艺术。从十七世纪开始便一直生存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的古巴,有着鲜明、活跃的非洲传统艺术,然而,前卫的现代艺术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跃上国际舞台,尤其在四十年代,威尔弗雷德·林的艺术成就使古巴成为拉丁美洲当代艺术研究发展的一大重镇。哈瓦那双年展(TheBiennial of Havana)的出现,以及林飞龙(Wifredo Lam)文化中心的成立,更是体现出古巴现当代艺术中资本主义浪潮与本土第三世界政经冲击下杂交。

  威尔弗雷德·林(Wifredo Lam,1902-1982)被认为是古巴超现实主义画家,但其实他的作品以及艺术探索并不囿于超现实主义,从他的血缘到艺术经历,都充满了全球性,其艺术视野更是多元而富远见。日前,波士顿学院麦考伦艺术博物馆(The McMullen Museum of Art,Boston College)正在展出《威尔弗雷德·林:想象新世界》(Wifredo Lam:Imagining New Worlds)回顾展,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12月14日。本回顾展将呈现威尔弗雷德·林四十幅绘画和纸上作品,这是第一个全面检视这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他的作品模糊了二十世纪多个艺术运动的界限,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人物。展出的作品揭示了林混合杂糅风格的印记,其中融汇了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加勒比海和西非的萨泰里阿教。展览还重新审视了西班牙巴洛克诗人和来自西班牙、法国和拉丁美洲前卫艺术家和作家的影响。

  多元背景缔造多重视角

  威尔弗雷德·林是清末移居古巴的华人后代,其母亲为非印混血,所以,他是多种血统的混血儿。虽为华裔,但他没有中文名字,艺评家谢里法在整理其生平资料时,为方便代取名林飞龙(下文将使用此名)。

  1902年出生于古巴的林飞龙从小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已能熟练运用铅笔创作速写,12岁的时候给父亲画的肖像线条感十足。1916年他被父亲送往哈瓦那读法律,因为喜欢艺术,1918年不顾反对毅然进入哈瓦那美术学院求学。1923年,林飞龙的作品在哈瓦那美术家与雕塑家协会的美展展出,还被家乡的文化厅展出,他的艺术得到充分肯定,同年,毕业后的林飞龙远渡西班牙马德里深造。在西班牙,林飞龙研究了委拉斯开兹和戈雅等人的艺术,但他更喜欢耶罗尼米斯·博斯、老彼得·布吕赫尔等荷兰画家那些充满人道色彩的作品,而在考古博物馆中,他则表现出对史前艺术的极大欣赏。

  1938年,林飞龙移居巴黎。在那里,他与毕加索相遇,经由毕加索,他结识了当时法国艺术圈中的众多艺术家和评论家,还接触了当时的各类艺术运动。这时的林飞龙如吸水海绵般地吸收着立体派与超现实主义的思想与技法。

  由于二战,林飞龙离开欧洲,回到古巴,同时迎来了他艺术生涯中最为精彩且独特的时期。在重归古巴之后,林飞龙强烈地感受到古巴民族的苦难,种族歧视严重,当地生活腐化堕落,为此,他拒绝为观光作画,开始专注于描绘祖国的悲惨命运。四十年代,林飞龙深居简出,在反映现实的主题下,他结合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强烈色彩和风格技巧,并开始思考将热带环境与古巴传统并置于艺术中。他对西印度群岛的巫毒教以及热带的原始林发生了极浓厚的兴趣。这些宗教及土俗趣味,很快地与他在欧洲所获得的绘画知识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作了彻底的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感受。当1943年《丛林》在纽约展出时,引起的巨大轰动让所有人都感叹,林飞龙对世界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竟如此与众不同。人物形象的变形在棱角中带有礼仪般的象征感,茂密的丛林有着原始艺术的质朴,垂直与斜线在画面上带出特殊的韵律感,令人不安,又弥漫着一种不和谐感。作品充满威胁、侵略和死亡的信息,有人说像中世纪的地狱,又有人说其揭示了“战争的恐怖面貌,还有化身的希望场所”。阿兰·茹弗鲁瓦称它像一篇代表第三世界艺术的革命性宣示。而林飞龙则说自己是在描述“人类地球动乱的宿命”。

  “原始之力”的灵魂

  看林飞龙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神秘气氛以及超自然意象,就连超现实主义者布勒东都曾经在文章中说道:“毕加索十分肯定林飞龙神奇的原始主义,他认为林飞龙找到了最高层次的知觉,虽然毕加索拥有高超的技术,但他却一直努力返回原创点,这样才不至于脱离与超自然的关系。”而林飞龙似乎一直就在毕加索追寻的原创点中,他的作品表现出的原始艺术的精髓从一开始就潜藏在他的脑海中。林飞龙总是轻而易举地掌握到“原始之力”的图象,扭曲、变形、置换的形象犹如天马行空,对画面的独特处理手法给人一种无以言表的神秘感和仪式感,不可名状的原始宗教气氛迎面扑来。这种感官力量与其说是一种追求,不如说是天性触觉的表现。因为,多种血统似乎令林飞龙自小就表现出超自然的敏感,他还曾被当地女巫询问要不要成为巫师。这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却是如斯珍贵。

  虽然毕加索曾对林飞龙说过“我想你的血管中必然有我一部分的血液”,但毕加索所竭力追求的东西根本就是林飞龙拥有的灵魂。当别人努力在都市里胡拼乱凑出超现实主义、极力掌握原始力量时,林飞龙却能够轻松地表现出原始力量本身,毫不逊色。他描绘的事物既承袭了非洲传统,又附带着各种带着武装或敌意的神秘的象征物,有些拟人、有些拟神,他将原始图腾转化为充满力量的绘画符号,产生不可思议的魅力,带着浓厚的风土色彩及神祕感。

  神话与现实相交织

  第三世界的多元文化一直处于被忽视,或者在西方强势文化统治下被认为是低等的,仅仅被看作为民俗或者人类学。但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始,西方世界开始关注第三世界的多元文化,开始从中寻找他们缺失、渴望的元素。而林飞龙则游走于两种文化世界之中,他用崭新的知觉意识融入到艺术中,创造出高层次意涵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既切断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将现代主义形式与观念美学割裂,从而确立属于自己的以及属于古巴的视觉文化形式。

  有一句话这么说:“真正高度发展的文明,只需要两样东西:艺术与法律。”法律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艺术以抚慰人心,就已经足够。正如林飞龙用《第三世界》向古巴革命致敬,他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原始主义的独特视角表明了与斗争中的古巴人民站在统一战线上。他的作品与他同样地一直保持着与古巴的联系和对革命的关注。

  晚期的林飞龙依然全心投入创作,虽然神话般的形象或梦境仍然是他画笔下的事物,但林飞龙并不像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那样藐视绘画,他的多元交织始终以绘画为核心,这正是他与当时流行的西方抽象潮流断裂后的才华亮点。来自于南美和欧洲等地的多元文化,使林飞龙在多重视觉观察下包容了各方资源,丰富的元素使他的艺术超越族群、社会阶层的区分,真正做到探究人类本质和普世的生存价值。

  引发创立双年展

  林飞龙用自己独特的现代主义推动着第三世界的想象,诚如本次展览中指出的,他的艺术模糊了二十世纪多个艺术运动的界限,所以他即使享誉盛名,却并未建立任何画派。他激发了一个完美的种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时至今日,他博大精深的艺术遗产仍能用不同的视角引领我们不断地审视人类、世界、宇宙。1982年,林飞龙逝世,古巴政府立刻通过决议,在哈瓦那创建林飞龙当代艺术中心(Centro de Arte Contemporaneo Wifredo Lam),其使命就是研究并推动第三世界的艺术生产。林飞龙,引发了哈瓦那双年展的创立。

  林飞龙用充满神秘感的原始图象,刺激着被西方文明格式化的贫瘠想象力,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这些都不能概括林飞龙的独特语言,作品中的原始意味蕴涵着对现实的参悟,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在走向未来时一再回顾、不断回味。林先生,谢谢你。

  文 陈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