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蓝领工业大军的幸福生活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城镇化,滨海新区,蓝领
  • 发布时间:2014-11-06 08:00

  核心提示: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但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维持外来务工人员的年轻化和流动性,从而提高生产环节的效率。

  十年前,当滨海新区常住人口仅为107万,外地人口仅为4万时,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国土所(简称“国土所”)所长肖金成就告诉时任滨海新区管委会(现为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副主任的宋联新:滨海新区的外来人口将出现爆炸性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将超过国内平均水平五倍以上。

  如今,这一预测已成为现实。依托国家级新区的综合优势,滨海新区数年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与浦东新区、两江新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等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滨海新区已成为外来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区。

  “滨海新区的城镇化其实就是外地人参与新区建设并最终成为当地市民的过程。”肖金成说。

  发展梦想与现实接轨

  2004年,肖金成所在的国土所接受滨海新区管委会的委托,开展有关“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该课题重点研究滨海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思路以及空间布局。肖金成任课题组长,具体对接人便是宋联新。

  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如果对人口情况没有准确的预期,未来大量城区的管理和居住将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肖金成带领国土所、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发改委经济所组成的近30人的团队,首次对滨海新区人口增长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滨海新区2020年的常住人口将超过300万,2050年将超过500万。

  以滨海新区当时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千分之五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2020年,滨海新区的人口最多增长至115万,这个结论有些让人诧异。

  “这种增长不只是依靠原住民的自然生育,而是靠大量的外来人口补给。”肖金成解释,根据新区具有的优势和基础条件,各类资源要素将在这里集聚,并为当地和周边山东、河北和河南地区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外来人员及其随行家属的增多,会带来大量商贸与居住的需求。但彼时滨海新区的空间布局并不合理,2270平方公里土地上遍布工业区,却没有规划相应的居住区。

  “考虑500万人以上的居住规模,位于滨海新区塘沽区的海河河面较宽、弯道多,风景秀丽,十分适合布局商贸居住。”肖金成说。

  振兴海河航运一直是天津人的梦想,天津人想在海河发展航运。“海河从入海口到二道闸只有39公里的纵深,货运成本太高。天津人的这个梦想无法成为现实。”肖金成对宋联新直言。

  此间,肖金成到泰国考察时乘船参观了湄南河,河岸极具民族风情的建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战略讨论会上,肖金成将他拍摄的湄南河照片一张张放出,终于打动了滨海新区政府。

  2012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已达263.5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过半,每年新增人口占天津市总人口增量的50%以上。而海河不但成为外地人乘船游览的景点,两岸的房价也已由2004年的3000元/平方米增长至11000元/平方米。

  “外来客”如何市民化

  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所在的调研团队,对滨海新区120家企业作了细致的用工调研。

  周立群告诉记者,当前,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建设初期,这里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导的“建筑大军”。如今,25-35岁的蓝领工人形成的“工业大军”成为主导。

  25岁的王阔是山东省曹县人。2011年他应聘经开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刚一入职,王阔就享受到了公司安排的国翔公寓住所。国翔公寓是滨海新区最大的蓝领公寓,集中着来自长城汽车、一汽丰田、摩托罗拉、雀巢等百余家企业的1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

  1年之后,王阔搬进了公司自营的蓝领公寓,他开始享受配有电视、空调、网络接口和家具摆设这类的博士级别待遇。最方便的是,这里就是一个小社区,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其实,整个滨海新区分布着超过30万张床位的40多个蓝领公寓,这些公寓以每月120-300元的标准,服务着40万与企业签约正式合同的外来务工者。由于当地政府每年对蓝领公寓都有财政专项补贴,其租金比周边租房便宜三成以上。

  住房问题的解决,让王阔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但1年后,他又有了新的渴望。“上大学一直是我心中未完成的梦想,工作后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他说。

  2012年,南开大学在经开区进行人力资源研究时发现,王阔的想法代表了以20-35岁务工人群的共同需求。

  2012年年底,王阔成为首批报名“圆梦计划”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为期2年半的本科学历教育。这也是国内首个远程教育计划。

  截至目前,通过该计划参加远程学历教育的人员共达1300余人,远超出当时3年600人的招生计划。相对于整个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圆梦计划”的规模显然太小了。

  本地人的“小算盘”

  “她妈妈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外来的,没有本地户口,不想她嫁给我”--这首俏皮轻快的“中国好歌曲”,唱出了很多外地人的心里话。

  之所以外来务工人员被本地人反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本地人眼中的外来务工者大都在条件差、管理乱的窝棚里生活。

  当滨海新区大量的蓝领公寓解决了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与生活问题后,本地人的态度却并没有改变:素质不够,难以交流;医院挂号速度越来越慢;住进公寓、享受社保,花费的还是当地的财政资金……

  “其实外地务工人员所做的也都是本地人不愿做的脏活累活,对滨海新区发展的贡献很大。”曾在外地生活多年的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乔章凤,对这群年轻人一直抱有善意。

  然而并非每个本地人都如乔章凤一样宽容。“这不是宽容的问题,是因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利益冲突所致。”肖金成解释,很多工作雇本地人需要3000元/月,雇外地人仅需一半薪水,多余的就变成利润和税收。本地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用各类理由反对外地人享受入户、社保等公共服务。

  政府理应更加公平公正,促进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融合,将外来工人转化为市民。但目前的财税体制,却压制了政府留住外来者的激情。

  肖金成表示,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家,大部分消费因留在当地转变成了当地的税收。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目前我国税收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而不是流通和消费环节。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维持外来务工人员的年轻化和流动性,从而提高生产环节的效率。

  “如果体制合理的话,你到这儿消费,我的税收也同样增多,那我当然张开双臂欢迎你!所以我一直说,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而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财税体制。”肖金成说。

  《支点》记者 蒋李 实习生 李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