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力,信息时代最根本的生产力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删除力,信息时代,生产力
  • 发布时间:2014-11-07 10:15

  信息时代,当一切信息都变得唾手可得时,筛选与甄别信息的能力便显得难能可贵。这种能力,我们将它称为删除力。

  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便在其书《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人们生于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的信息空间中,一切活动都由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完成。这必将造成信息的过剩,作为相应的,人们则必将需要有辨别、筛选、剔除无效过剩信息的能力或有相同功能的服务,而并非沉浸在毫无意义的信息中甚至为其添砖加瓦。于此同时,传媒渠道的多样化与简单化,使得大量冗余、无聊、毫无意义的信息不断增长,进一步扩大了过剩信息的空间。因此,删除力这种新兴的生产力,正成为如今媒体以及信息处理部门的一种优势竞争力。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39岁那年辞去IBM的工作建立自己的都市研究公司,在这里他使用自创的“内容分析法”研究美国社会,而这种方法,事实上就是广泛收集各地报纸,将各地的信息进行编排,建立索引以及分析比较,这实际上就是删除力的一个表现。而其全球畅销1400万册的《大趋势》就是建立在这些最原始的内容分析之上,直至今日书中仍有许多观点仍然给人以启迪。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看书看报,为什么我们没有具有奈斯比特那样洞察未来的能力呢?这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将信息这种资源以及信息驾驭力这种能力混淆了而已。信息随处可得,然而如何驾驭他们则并非人人都行,这其中,删除力最为关键。

  如今发达的信息传播以及贮存技术大大增强了我们获得信息的数量,信息稀缺不再是个门槛。然而这些技术却无法解决信息驾驭力稀缺这一问题。于是当信息丰富甚至过剩时,信息驾驭力的稀缺便显得日益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发展,那么所谓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从信息稀缺性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无疑比传统媒体有着更多的优势,而就信息驾驭力的强弱来看,不论新媒体是否出现,这从始至终都是传统媒体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而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时总是不自觉地将自身套入新媒体建立的框架之中徒劳的抗争。他们经常承认自己信息缺乏的短处,却不愿承认自己信息驾驭力的缺乏,他们仍在做着旧事情,不断地收集信息,却甚少对信息进行分析、删除与总结。

  譬如如今的报纸(尤其是本地的媒体),往往一篇报道动辄千字,可通篇看下来味同嚼蜡,不知所云,他们带着惊悚或动人的标题,可内容却乏善可陈。一份报纸的16个版面上,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毫无价值,他们只不过是在拼命地收集信息,有时连菜市场中的一场争吵也能在上面占据一席之地,或者用极大的篇幅来关注国际局势,政治动向甚至明星八卦。这里并不是说不该报道这些内容,可争吵每天都在发生,政治、国际关系,每日的新闻频道会比他更专业,一笔带过就可以了,他们的受众更关心的是城市生活的本身,譬如哪里会有优惠,城市将会如何发展,今天出行会不会拥堵等等,可这些往往却容易被报纸忽略。他们并不是对此力不从心,而是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信息量固然是多的,可在选择时却出现了问题,更糟糕的是他们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改变这一问题,而是不断补充信息稀缺性这一短板而忽略了另一方面。从这个侧面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文摘类的杂志为何会这么火爆,他们从不同的报刊书籍中提取出他们所需要的,整理成一个又一个的专题,在我们还未开始阅读时就已经做好了删除与总结的工作,这让人感到愉悦。

  再比如网络媒体,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诸如前段时间疯传的“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挖掘机车震”等不良信息,本是某社交软件为了推广自身而杜撰出来的虚假消息,属于应当过滤删除掉的信息,然而诸多网媒在消息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便纷纷转发,以讹传讹,博取眼球,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事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例如车展上肉感车模的大胆言论,某地的正妻不敌小三等等,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人们的下限,闹到最后才发现只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炒作,而网媒做了最为忠实的传播者。作为人民喉舌的媒体们,删除力的缺失是可怕的,这也许是如今为何负能量充斥各处的一个原因。

  另外,信息驾驭力的稀缺直接反应在网络流行的信息之中,往往网络上所流行的信息,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他,并不是我们需要,而是因为他们在网络上最适宜传播。每天我们都会刷新朋友圈或者微博,就普通人来说,里面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段子手的笑话、推广人的广告、明星们的炒作、虚无的星座或生肖运势,或是年复一年的心灵鸡汤,而那些有价值的内容则已经被更新的这些无聊信息挤到了列表的后面,也许在还没有刷新到时我们就已经把软件关闭了。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你进入某一个人的微博或朋友圈时,你才突然看到一条对你有用的信息是你从未看到过的(可能是你想去的某个讲座或聚会),更新的时间在几天甚至一周之前,现在已经失效了。我们对这些信息丧失了驾驭力,任由他们填满朋友圈或者微博,而将真正有用的信息淹没在当中,并且在我们发现了这种情况以后,我们也没有想到去做些什么(取消关注或屏蔽),仍然让这些无用的信息占据我们的空间。如果我们统统接受而不加以辨别,那么我们同电脑丝毫没有区别。

  如何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拥有自己的“奥康姆的剃刀”剔除杂繁与纷乱,避免对真正有用的内容的追问与错过?这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面对删除力或者说信息驾驭力稀缺的问题,并借此来发现新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是应当删除的呢,是那些无用、负能量的信息。负能量的传播对于社会或者个人毫无用处,徒增民众的慌乱与不安;心灵鸡汤或段子们虽能暂时缓解精神的疲惫,但对于个人来说仍旧毫无用处,与其拿起手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刷新日日雷同的微博或朋友圈,不如去探索自己真正着迷的事情。对于媒体来说,更应如此,在信息的传播中,应做一个积极的创造者,而非一个庸俗的跟随者,分辨哪些是为了博取眼球、哗众取宠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哪些是真正值得大众去用心感悟的消息。

  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媒体更应当充当一名卫士,在冗余与无聊中保持清醒,从庞大的信息流中把握住关键与重点,并卓有成效地做出反应与答复,让民众们相信,这世界仍旧美好。

  本刊记者 任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