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之变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计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28 11:18
云计算是一种崭新的资源使用模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使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009年11月,投行美林作出了这样一项预计:201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美元,其中商业和办公软件的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950亿美元——云计算已经不只是IT业界的名词宠儿,其日渐明显的应用趋势已经获得投资领域的重视。云计算,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近了。
而当面对一项新技术、新的资源利用模式,除了兴奋,人们更自然的反应是:这将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给企业带来哪些机遇?给产业链带来哪些破坏和建设?
云计算导致“硬件之死”?
不必再购买昂贵的硬件设施,而改用“租用”的方式从“云”上获得服务,这将导致硬件之死——很多人这样认为。
实际上,即使不是因为云计算“风潮”,在各大IT公司的账簿上,硬件部门相对于软件、服务部门的式微,也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以IBM为例,自IBM开始实施向服务转型的战略以来,软件和服务、咨询部门逐渐占据了IT服务的主导,而反映在营收和利润上,软件集团也逐渐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那么,在这种趋势和事实之下,把资源和数据置于云端,真的会终结硬件的命运吗?
这种观点的主要出发点,在于,云计算不仅能够实现“平台即服务”,还能实现“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分析认为,这反映在数据中心上的变迁,“发展到如今的第四代的数据中心是一个模块化的数据中心。下一代数据中心可以作为一个云平台,这有点像汽车产业,我觉得云计算慢慢会变得像模块化的汽车产业,有需要的时候再下订单,模块在集成地点聚合起来,终极目标是做到零库存,这将是一家云计算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这样认为。像用水用电一样用IT,软件、数据、存储、安全等都可以通过云平台之上的服务模式实现,自然就不需要自己铺设电网和水管了。
2009年7月,Gartner发布了一项报告,预计IT总开销将下降6%,而当时的数据显示,硬件的表现最糟糕,预计会下降16.3%,相比之下,软件的情况好得多,下降幅度为1.6%。虚拟化、云计算,它们让硬件销售大受冲击——这成为云计算给产业链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不过,同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借云计算机会出售更多、性能更优良的服务器,成为硬件厂商的另一轮机会所在,而目前部署于企业内部的“私有云”,即是被很多人看做是对“服务器的变相销售”——对很多数据庞大,部署“私有云”的大型企业来说,计算能力的提高也仰赖于一部分硬件设施的加大投入。
云计算让中小企业获得竞争主动
云计算对产业格局的第二个影响便是,它将使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凸显——他们可以借助云计算平台,减少IT运维支出,从而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更加主动。
我们知道,企业内部部署的“私有云”之外,面向更广泛企业范围的“公共云”才是云计算应用的核心——云计算的实现程度和效率正在于其规模,只有“公共云”的实现达到一定程度,云计算才能称作真正落地。
那么,谁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公共云”的平台?谁来扮演这个需要集信任与安全于一体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我们观察云计算在中国实施的情况时发现,云计算厂商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云计算平台成为云计算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甚至创立的关键。
IBM与iPark无锡(国家)软件园合作的“盘古天地软件服务创新孵化平台”实际上就成为了这种公共服务平台。在这项合作中,由IBM提供IT基础平台和服务,无锡软件园则负责中小企业的进驻和其他相关工作。这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意义重大:在园区的中小企业可以免去相对较大的IT基础设施投入,并享受与平台相应的软件服务。
云计算可以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也成为云计算实践的重要条件。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就看好中国在云计算领域的未来。他认为,中国现有和潜在的巨大网络用户数量是云计算规模基础,现有数量庞大的IT中小企业,将会是云计算的产业基础。云计算领域的特性,将很大的发挥中国IT产业的“规模”优势,是中国科技振兴的王牌产业。
模式之变
云计算对于产业格局的第三个转变,也是最重要的转变即是:模式之变。
一是,架构变化导致的服务模式之变。马维英博士曾这样总结云计算架构的基本框架:未来的云计算由四个层级构成:最底层是全球性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物理硬件、数据中心构成的网络;再上一层是“云中的操作系统”,包括虚拟化、应用框架、自动部署等技术;再往上是“积木服务”,包括用户的注册信息、即时通信、社交网络等等;最上面一层则是较高级的“软件+服务”,比如地图服务、交通旅游等服务。在这种架构的基础上,服务的模式即发生了改变:由一次性购买变为跟踪式服务。人们不再通过自己的服务器铺设、运维IT,而是通过公用的“云”来实现虚拟的、远程的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云计算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资源利用模式。
二是,收费模式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即是SaaS的模式。今后,更多的软件将不再采取授权的销售模式,将会放到互联网上去付费或是免费使用,这将彻底打破传统软件的商业模式。“免费”模式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特征:基础平台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是题中之义。而互联网巨头Google、腾讯则都是免费模式的典型代表。免费模式实现的关键,即在于搭建一个公用的基础平台,而从资源使用方式上来说,云计算平台,正是它们的基础。
三是,组织形式的转变。云计算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基础软件都是开源的,而开源软件的“集市式”开发将转变云计算的组织形式。更多的依靠开源式的合作、开放模式,而不是企业式的封闭模式,将改变IT服务提供的组织形式。
云计算已经汹涌而来,它带来了软硬件格局的变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竞争能力的变化,更带来了收费模式、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的转变。“云计算的发展会彻底颠覆现有IT产业的格局”——田溯宁这样判断,“个人计算机的蓬勃发展造就了微软、英特尔,使他们成为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垄断巨头,分享了整个IT行业85%的利润。在实现了云计算后,个人计算机不再需要操系统,链接网络的浏览器将可以实现现有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云计算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廉价但高效的计算能力,这就使得芯片个体性能的意义大为减弱。”云计算带来了产业格局的重大转变,而这,必将产生新的IT巨头,也必将产生新的IT机遇。
……
2009年11月,投行美林作出了这样一项预计:201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美元,其中商业和办公软件的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950亿美元——云计算已经不只是IT业界的名词宠儿,其日渐明显的应用趋势已经获得投资领域的重视。云计算,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近了。
而当面对一项新技术、新的资源利用模式,除了兴奋,人们更自然的反应是:这将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给企业带来哪些机遇?给产业链带来哪些破坏和建设?
云计算导致“硬件之死”?
不必再购买昂贵的硬件设施,而改用“租用”的方式从“云”上获得服务,这将导致硬件之死——很多人这样认为。
实际上,即使不是因为云计算“风潮”,在各大IT公司的账簿上,硬件部门相对于软件、服务部门的式微,也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以IBM为例,自IBM开始实施向服务转型的战略以来,软件和服务、咨询部门逐渐占据了IT服务的主导,而反映在营收和利润上,软件集团也逐渐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那么,在这种趋势和事实之下,把资源和数据置于云端,真的会终结硬件的命运吗?
这种观点的主要出发点,在于,云计算不仅能够实现“平台即服务”,还能实现“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分析认为,这反映在数据中心上的变迁,“发展到如今的第四代的数据中心是一个模块化的数据中心。下一代数据中心可以作为一个云平台,这有点像汽车产业,我觉得云计算慢慢会变得像模块化的汽车产业,有需要的时候再下订单,模块在集成地点聚合起来,终极目标是做到零库存,这将是一家云计算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这样认为。像用水用电一样用IT,软件、数据、存储、安全等都可以通过云平台之上的服务模式实现,自然就不需要自己铺设电网和水管了。
2009年7月,Gartner发布了一项报告,预计IT总开销将下降6%,而当时的数据显示,硬件的表现最糟糕,预计会下降16.3%,相比之下,软件的情况好得多,下降幅度为1.6%。虚拟化、云计算,它们让硬件销售大受冲击——这成为云计算给产业链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不过,同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借云计算机会出售更多、性能更优良的服务器,成为硬件厂商的另一轮机会所在,而目前部署于企业内部的“私有云”,即是被很多人看做是对“服务器的变相销售”——对很多数据庞大,部署“私有云”的大型企业来说,计算能力的提高也仰赖于一部分硬件设施的加大投入。
云计算让中小企业获得竞争主动
云计算对产业格局的第二个影响便是,它将使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凸显——他们可以借助云计算平台,减少IT运维支出,从而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更加主动。
我们知道,企业内部部署的“私有云”之外,面向更广泛企业范围的“公共云”才是云计算应用的核心——云计算的实现程度和效率正在于其规模,只有“公共云”的实现达到一定程度,云计算才能称作真正落地。
那么,谁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公共云”的平台?谁来扮演这个需要集信任与安全于一体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我们观察云计算在中国实施的情况时发现,云计算厂商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云计算平台成为云计算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甚至创立的关键。
IBM与iPark无锡(国家)软件园合作的“盘古天地软件服务创新孵化平台”实际上就成为了这种公共服务平台。在这项合作中,由IBM提供IT基础平台和服务,无锡软件园则负责中小企业的进驻和其他相关工作。这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意义重大:在园区的中小企业可以免去相对较大的IT基础设施投入,并享受与平台相应的软件服务。
云计算可以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也成为云计算实践的重要条件。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就看好中国在云计算领域的未来。他认为,中国现有和潜在的巨大网络用户数量是云计算规模基础,现有数量庞大的IT中小企业,将会是云计算的产业基础。云计算领域的特性,将很大的发挥中国IT产业的“规模”优势,是中国科技振兴的王牌产业。
模式之变
云计算对于产业格局的第三个转变,也是最重要的转变即是:模式之变。
一是,架构变化导致的服务模式之变。马维英博士曾这样总结云计算架构的基本框架:未来的云计算由四个层级构成:最底层是全球性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物理硬件、数据中心构成的网络;再上一层是“云中的操作系统”,包括虚拟化、应用框架、自动部署等技术;再往上是“积木服务”,包括用户的注册信息、即时通信、社交网络等等;最上面一层则是较高级的“软件+服务”,比如地图服务、交通旅游等服务。在这种架构的基础上,服务的模式即发生了改变:由一次性购买变为跟踪式服务。人们不再通过自己的服务器铺设、运维IT,而是通过公用的“云”来实现虚拟的、远程的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云计算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资源利用模式。
二是,收费模式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即是SaaS的模式。今后,更多的软件将不再采取授权的销售模式,将会放到互联网上去付费或是免费使用,这将彻底打破传统软件的商业模式。“免费”模式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特征:基础平台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是题中之义。而互联网巨头Google、腾讯则都是免费模式的典型代表。免费模式实现的关键,即在于搭建一个公用的基础平台,而从资源使用方式上来说,云计算平台,正是它们的基础。
三是,组织形式的转变。云计算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基础软件都是开源的,而开源软件的“集市式”开发将转变云计算的组织形式。更多的依靠开源式的合作、开放模式,而不是企业式的封闭模式,将改变IT服务提供的组织形式。
云计算已经汹涌而来,它带来了软硬件格局的变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竞争能力的变化,更带来了收费模式、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的转变。“云计算的发展会彻底颠覆现有IT产业的格局”——田溯宁这样判断,“个人计算机的蓬勃发展造就了微软、英特尔,使他们成为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垄断巨头,分享了整个IT行业85%的利润。在实现了云计算后,个人计算机不再需要操系统,链接网络的浏览器将可以实现现有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云计算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廉价但高效的计算能力,这就使得芯片个体性能的意义大为减弱。”云计算带来了产业格局的重大转变,而这,必将产生新的IT巨头,也必将产生新的IT机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