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援藏产业造血功能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旅游,林芝地区,西藏,广东
  • 发布时间:2014-11-28 09:58

  ——粤藏联手推动林芝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粤藏两地党委、政府明确发展思路,以建设西藏生态旅游大地区为目标,依托林芝地区生态条件、文化资源、区位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把文化旅游作为科学援藏、提升造血功能的主导产业进行打造,推动了林芝地区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林芝地区已成为西藏仅次于拉萨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文化旅游产业正有效拉动全区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广东援藏工作紧紧围绕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当地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强化援藏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重要抓手,粤藏两地联手大力推动林芝地区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有效带动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为把林芝地区加快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西藏生态旅游大地区打下良好基础。

  一、林芝地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优势。

  林芝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备开发多类型、多层次、世界级旅游产品的基础条件,拥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恰青冰川、南迦巴瓦峰等一批具有独特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生态和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兼有高山、江河等生态景观和门巴、珞巴等民族风情及宁玛派(红教)、格鲁派(黄教)、噶举派(白教)等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资源类型囊括地质、水域、生物、建筑、人文、商品等;旅游资源分布广、层次多,整体游客承载量较大,能同时发展较多游客量的观光类大众化产品和限制游客量的生态类高端产品;独特的原生态和体验性对现代旅游消费群体形成强力吸引,具备成为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良好条件。

  二、粤藏两地联手打造林芝地区文化旅游主导产业的主要做法。

  粤藏两地党委、政府明确发展思路,以建设西藏生态旅游大地区为目标,依托林芝地区生态条件、文化资源、区位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把文化旅游作为科学援藏、提升造血功能的主导产业进行打造,推动了林芝地区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5-2013年,全区旅游人数由43万人次激增至249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24.55%;旅游收入从1.31亿元增长至22.6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42.76%。2013年,全区文化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8400余人,带动社会就业3.5万余人,文化旅游业占全区GDP的25%。目前,林芝地区已成为西藏仅次于拉萨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文化旅游产业正有效拉动全区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一)擦亮品牌,精心打造特色节庆活动。12年来,粤藏两地精心打造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这一林芝特有的旅游品牌,将文化与旅游节庆、招商活动有效结合,通过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节招商的形式,充分展示林芝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工布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随着“桃花节”知名度的提升,为了扩大其辐射带动作用,“桃花节”逐步从最初的几天延伸到“桃花文化旅游季”(每年3月上旬持续到5月中旬),使以往的旅游淡季不淡,活动区域也延伸到各县,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和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在成功举办“桃花节”基础上,深挖节庆特色内涵,整合全区域旅游资源,增加摄影大赛、自行车赛、徒步大会、特色餐饮等活动丰富节庆内容,成功塑造“寻找中国最美春天”、“爱情桃花源”等主题品牌,连续成功举办以林芝桃花节为开端、米林黄牡丹节为推进、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为高潮、工布民俗文化节为收尾的各类节庆活动。这些林芝地区独有的特色节庆活动的举办,增加了景区亮点,丰富了文化内涵,成为促进林芝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二)夯实载体,重点包装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坚持高起点、汇资源、创精品,全力规划建设广东对口援藏标志性工程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创建凸显“藏族风情、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的中国最美村镇典范,打造开拓欧美、港澳台等高端客源市场的重要窗口平台;深入推进雅鲁藏布江沿岸八一镇福清河景观带建设及民族特色化改造、波密县扎木镇和察隅县小城镇建设,打造藏东南“四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启动偏远县(场)旅游项目,实施墨脱县民俗文化古街改造、察隅县罗马桃花村旅游资源开发、易贡茶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等;积极发展工布、门巴、僜人等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重点培育第三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寻找香巴拉》等旅游演艺精品,大力推动工布服饰、墨脱石锅、易贡藏刀等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深入挖掘各县(场)的旅游潜力。

  (三)创新模式,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创建“公司+基地+农户+网络”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股份制基地,鼓励农牧民以单户、多户和村集体入股等多方式参与,加强网络推广,初步构建起投资方、村集体、农牧民共同受益的运营模式;依托林芝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工布江达阿沛村、林芝县千年核桃村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引导农牧民经营家庭旅馆、特色餐饮、马匹服装租赁及松茸、核桃等土特产品销售。目前,农牧民家庭旅馆共计233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农牧民达680户2800余人,年人均增收4400余元,有效推动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实现就业增收。

  (四)灵活营销,开拓多元化客源市场。积极探索创新文化旅游营销模式,坚持实施“固近拓远、固老拓新、政企联动、全面发展”战略,引进市场机制,借助广东对口支援的沟通联系机制,创造条件吸引众多有实力的旅游开发企业充分参与办节,积极对接广东中旅、广东环球、西藏旅游等各大旅行商,探索实施专业服务外包,逐步推动形成文化旅游活动与市场良性互动格局。运用平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向珠三角等重点客源地大力开展宣传推介,同时,建立官方微博、微信,探索利用各类媒体加大“畅游西藏·从林开始”、“进藏旅游最佳适应平台”等主题宣传,逐步树立并强化林芝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大力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形态,观光游、团队游、度假游、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自助游等有序发展,尽力满足各地各类游客的多样需求。

  三、林芝地区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障碍。

  目前,制约林芝地区发展的交通、人才等瓶颈仍然存在,多层次、多形式援藏合力尚未发挥最大效能,未能将林芝地区资源优势完全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一)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出台统筹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政策和专项发展规划,各类配套管理规范,包括各个文化旅游项目布局建设的规划衔接、文化旅游市场的规范指引以及文化旅游企业的培育方针等仍未完善,导致了项目建设不连续、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散小弱差等问题,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林芝地区的陆路和航空等交通仍然不够便捷畅通,如至今没有直飞主要客源地北上广等地的航班。电力、医疗卫生尤其是景区环卫设施等基础保障设施有待加强,而餐饮、住宿等基本接待设施也不充足,接待条件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旅游旺季的接待需求及各类游客的高中低多样需求。这些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水平、公共生活服务保障体系,是林芝地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亟须突破的瓶颈。

  (三)软件配套体系尚未成熟。林芝地区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仍然较为缺乏,品牌形象与旅游产品的宣传、策划、推广工作有待加强,信息化网络营销体系尚未成形,缺乏完整、生动的旅游产品网上展示和实时、互动的在线旅游服务,精细化、高要求的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也未确立。整体软件配套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制约着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影响了国内外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产业融合发展准备不足。林芝地区特色农牧业、水电能源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较好的融合性,但由于至今仍未树立起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追求综合产业效益的现代理念,缺乏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规划,不利于构筑健全、协调的特色产业体系,更难以发挥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

  四、关于强化援藏产业造血功能的几点建议。

  粤藏两地党委、政府应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加强规划与引导,充分发挥林芝地区资源优势,以打造林芝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产业,带动整体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增强援藏造血功能。

  (一)注重科学规划设计,完善文化旅游支持政策体系。一是研究制定推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专项政策与总体规划,引导援藏项目、资金、技术与人才等向文化旅游产业倾斜,严格规范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规划的科学论证与监督落实,做好各县(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体规划的衔接,逐步充实完善相关管理规范与建设标准等配套政策体系。二是重视文化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制度建设,制定完善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援藏文化旅游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建立健全常态化市场跟踪分析机制,着力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推动文化旅游行业体系发育健全。三是依托作为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核心发展区的契机,积极争取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重视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认真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标准文化旅游物质保障。一是加快立体化、便捷化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县(场)、镇、村公路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风险路段安全保障水平与抢险施救能力,重点加强公路网沿线服务站以及临景线路观景台布点,推进快速铁路规划建设,合粤藏两地之力争取开辟更多客源地直飞林芝航班。二是高标准布局打造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全面推行建筑与设施的特色化设计,大力加强供电、供暖、供水、环卫及医疗救助等基础保障,重点推进景区购物、问询等服务点标准化建设,引导现代化高级酒店与农牧民家庭式旅馆错位发展,切实提升旅游接待与文化服务能力。

  (三)强化公共服务配套,争创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一是推进景区管理与文化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优质化,以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基础,加快出台景区餐饮住宿、环境卫生、商业经营等指导规范,细化完善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矛盾纠纷处置机制。二是健全、优化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市场委托、对口帮扶、志愿服务等方式,重点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和网络技术等专业人才,同时探索建立民俗文化研究院所,加强传统民俗技艺传习基地建设,培养能发掘、发扬林芝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人才。三是创新品牌宣传与形象营销,综合运用传统与新兴媒体,深化与知名媒体、品牌节目合作,高度重视游客的信息扩散作用,加强全区文化旅游主题形象的专项策划与持续宣传,重点加强精品旅游线路宣传推广,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客源地开展针对性、常态化宣传推介,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手段面向国际市场展开营销,不断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

  (四)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大力发展智慧文化旅游。一是积极推动通信与信息技术融合,大力发展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的智慧旅游,激励旅游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争取进入“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弥补林芝目前交通宣介短板,逐步构筑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突破地理限制、打进国内外高端市场。二是重点推进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扩充信息容量、增强服务效能,开发移动终端的特色化导航、导游和导购等基本功能应用,打造景区游客流量监管、各类灾害监测等信息集成平台,实施旅游资源、规范指引、服务动态及旅游感受等信息全面上网、实时互动,全面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积极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企业消费者服务、市场分析等全面信息化管理。

  (五)坚持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一是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群、产业链,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载体,以高端酒店业为龙头,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规划建设。二是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与特色农牧业结合,开发农牧民家访、牧场与茶园观光等旅游形式,为农产品注入特色文化内涵,借旅游宣传打响“圣果”品牌;推进与水电能源业结合,立足产业综合效益,坚持生态环保、适度开发,加强能源保障;推进与藏医药业结合,发展示范园区观光,开发推广医疗旅游。三是加强产业富民工作,重点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以生态村创建为依托,加大绿色环保生活理念推广,加强农牧民“吃旅游饭”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市场化运营模式,不断放大文化旅游惠民效应。

  文/广东援藏工作调研课题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