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阵如云 中国第一战争山脉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贺兰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0 12:06
贺兰山不仅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后勤基地,也是卫青、霍去病、李靖等大将北击胡虏的一线阵地;随着党项、蒙古、瓦剌、鞑靼与明王朝的铁骑肆掠而过,贺兰山古道上鲜血染透了尘土,留下一段段铁血挽歌……
中国的各座大山里,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各种各样的战争的状态中。
当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期(通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着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丰茂的贺兰山地区,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不过,到了公元前272年,秦国军队的杀喊声打破了宁静的天空,随着秦人的战车彻底击溃雄霸西北大地的义渠戎后,一些战败的部落纷纷北逃,在贺兰山“占山为王,重整旗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贺兰山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战争时代”。
冲突700年
从未停止的山地战
秦人与匈奴的战争打了上百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最终还是未能等到攻占贺兰山的那一天。时光转眼到了公元前127年,汉代名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这才第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21年后,汉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下辖郡县,其中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属于北地郡管辖的廉县(今宁夏平罗县暖泉农场一带),这是汉族政权在贺兰山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也标志着贺兰山开始走进汉朝政权的统治范围。
不过,规划并不等于停止,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抢劫冲突战、小规模伏击战、山地遭遇战等,一不小心就又打了700年。
到了唐朝,统治贺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先后是突厥、吐蕃和回纥,其中最骁勇的是突厥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中亚大陆上的草原狼。贞观元年,作为突厥君主的颉利可汗带领10万突厥骑兵攻入渭水,这一次是突厥军团离唐帝国心脏最近的一次,他们屯军的泾阳,离长安只有70里。
突厥人的嚣张惹恼了唐太宗。公元630年,贺兰山雪尚未完全融化,凛冽的北风裹着细雪和荒野沙粒,透出刺骨杀气。“大唐军神”李靖在探明颉利可汗的大帐后,率兵趁雪雾浓浓发动奇袭,被惊醒的颉利试图作出最后的反抗,但险峻的山岭终究让不擅长山地战的突厥军队乱了阵脚,唐军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踏破颉利的帐篷,将他与几个儿子一起活捉。
颉利可汗被捉到长安城后,李世民授其为右卫大将军,赐以田宅,至此东突厥宣告灭亡--在这之后,数以百万计的突厥人全部被内迁,这种内迁使唐代中国北方的农牧交界线由贺兰山向南推移,今天的晋北和陕北由农业区转变为畜牧区,内蒙古中部则完全成为了游牧区。
公元646年,唐太宗再次下令军队出击贺兰山,目标是突厥颉利可汗的下属铁勒人薛延陀。薛延陀的对手,占据河西走廊一带的回纥人也乘机和唐朝军队联合,联军进驻到贺兰山一带,这是继汉朝后,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700多年后再次进入贺兰山。到了公元878年,贺兰山仍处于大唐势力范围,且更多的游牧民族选择归附、内迁,唐僖宗李儇在一次讨伐中,召集的军队将领就有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白义诚,沙陀酋长安庆,萨葛酋长米海万等数个游牧民族的酋长,他们的家乡,都是那云雾彼端的贺兰山。
党项与蒙古之战
西夏王陵:一个帝国的乡愁
11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叶的200多年时间里,发生在贺兰山的战役基本在党项人和契丹之间进行。五代十国时期,他们利用各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继续壮大力量,到宋初已有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党项首领李继迁又利用宋辽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辽反宋的策略,从中虚委周旋,在经济上大得利益。最终,贺兰山在公元1038年,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一个庞大帝国依托山脉诞生。
史料记载,唐末时期党项人因参加了对黄巢农民起义军的镇压,作战有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藩镇割据的势力。到了其后人李元昊统治时期,党项贵族已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化,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回鹘等民族在内的封建国家政权,因其地处中国西北部,故史称西夏。
西夏时期,贺兰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个大兵库。在西夏建立前两年的公元1036年,党项人就拥有50多万兵力,而驻守在贺兰山一带的有5万人,将全国十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这里,足见贺兰山的重要。至今,西夏人练兵战斗的传说仍然在县志中有详细记载:传说他们总是希望将神力赋予大军,军队出征前必须卜卦问吉凶,他们拿一只羊,先对羊焚香,喂以粮食,摇摇羊头,然后把羊宰杀,剖开腹,若羊肠胃贯通,则表示出师顺利,将凯旋而归。如羊肠胃里积有血,则表示出师不利,要推迟出兵时间……
到了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西夏抵御蒙古族铁骑的天然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失败了--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随后他又先后5次发动攻势,其中4次的攻击锋芒都直接指向贺兰山腹地;1227年8月,蒙古军队彻底攻占银川,从此,贺兰山进入了蒙古族的统治范围。
党项人在贺兰山留下的数百年辉煌文化,就此没落,仅留下一片荒于贺兰山中的帝王陵,供后人缅怀--从开国帝王元昊将自己的爷爷李继迁埋葬在贺兰山东麓开始,西夏历代君王都非常看重贺兰山东麓背听松涛、俯瞰黄河的风水之地,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这里,经过190多年的持续修建,才形成了贺兰山下壮观的帝王陵墓群。千百年来,世态变迁,那些收留昔日帝王身躯的西夏王陵,如今已成一堆堆土冢,坐落在贺兰山下,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县的宋陵并称中国三大帝王古陵。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几十个土堆零零星星地散居在一片约50平方公里的开阔地上,置身于宏伟高大的贺兰山大背景前,看起来是那么瘦弱和寂然,它们仿佛在静静聆听古老帝国的脉动,也聆听着贺兰山这片曾经的古战场上的鼓角声和震撼人心的悲壮呐喊声……
九边重镇的彪悍民风
满清入关,战争才终于停止
明朝建立后,国土边防线大大收缩,当时的宁夏被朱元璋规划为“九边重镇”,贺兰山成了明廷在西北地区和蒙古残余势力中的瓦剌、鞑靼之间的界山。
明朝中期,也是瓦剌、鞑靼常常突破贺兰山和明朝军队征战的时期,尤其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带兵征讨瓦剌,却被瓦剌人俘虏。惨痛的教训让明王朝大兴土木,于贺兰山地区修筑起一座长城作为防御基地,并在宁夏建立了总镇、卫、千户所、屯堡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
笔者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正是这样的军屯制度,造就了贺兰山人彪悍的民风,以及他们勇猛的战斗力。据说贺兰山的各村各户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因为这里只有士兵,没有平民--其实早在被规划为九边重镇时,这里的居民就不怎么种地了,传统职业就是当兵。平时街坊四邻聊天,说的也不是今年种了多少地,收了多少粮食,大都是打了哪些地方,砍了多少人头(朝廷会按人头拨发赏钱)。
迁徙的游牧民族是靠天吃饭的民族,在气候变幻无常的世界里,他们常在天灾的驱逐下,骑上战马,拿起战刀,去农牧地区追逐已经南迁了的草原。而用现代语言来说,当时的贺兰山人跟游牧民族似乎“结过很深的梁子”,比如听说瓦剌人和鞑靼又来了,就算只是路过,都极其兴奋,冲出去就打,男女老幼齐上阵,说什么隔壁老王楼上老张,上次就死在他们手里,喊一嗓子,能动员一群亲戚。
即使到了明王朝后期,瓦剌、鞑靼已经没落,但贺兰山的彪悍民风仍然未曾削落,因为他们又发现了新目标:乱窜的贼军。据说当时的高迎祥和李自成在陕西被明朝大将孙传庭打得没地方躲,曾想过往更西北的地方跑,甚至到贺兰山地区打游击,但他们与来自贺兰山的部队初次交手后便放弃了想法--二人惊讶地发现,对手全军包括大妈大爷在内,没一个投降的,光一个小村落就和自己的近万部队死磕8天,实在太过强悍。
明王朝灭亡后,满清入关,同是游牧民族出生的满人随即对贺兰山地区的各大村落部落进行了招抚,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也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贺兰山才得以结束了长期的军事局面。随着清朝疆域面积的扩大,贺兰山东边也不再有大的战事,一个相对宁静的贺兰山,才出现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不过,那千年战争留下的民俗往事,还依然在山间流传--比如“箭弓舞”,传说它曾是党项人的战舞,“以箭敲击弓弦”、可以“听其发出的声音,判断敌人到什么地方,交兵是胜或负” ……
图 周玉麒 卢海林 解鹏 田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