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村官”的新农村梦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村官,新农村梦
  • 发布时间:2015-01-20 16:25

  “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如何让活着的价值最大化,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退休之后能够回老家,帮贫穷落后的家乡做点事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深圳警备区原副司令员李元成

  “知道刘炎村的李元成吗?”“当然知道啊,‘司令村官’嘛!”

  在湖南省桃源县,提起马鬃岭镇刘炎村,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声名远扬的“司令村官”李元成,他是深圳前警备区副司令员,现任刘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刘炎村,一个坐落在湖南北部的山区小村,是新四军原第一师政委刘炎的故乡。这里远离都市,地处丘岗,但这个原本偏远的闭塞小山村,近年来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

  近日,《小康》杂志记者走入了刘炎村,看到村里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蜿蜒通向田间和民居,一栋栋现代小楼房新颖别致,漫山遍野的橘树围绕村前屋后,楼房前停放着摩托车或者小车等代步工具,偶尔传来声声鸡鸣狗叫,好不怡人。

  然而早在10年前,这个村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连山上也是光秃秃的,是出了名的穷村。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一位功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元成。

  李元成,1970年入伍,1972年入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他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先后担任师作训科科长、集团军战勤处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96年11月任广东省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大校军衔,2004年退休。

  解甲归田圆家乡建设梦

  2014年12月15日,记者见到了李元成,眼前的这位大校军官完全褪去了副司令员的威严,扑面而来的是极为接地气的“村长”气质,笑容可掬,平易近人。虽然曾经远离家乡多年,现今说话仍是浓浓的乡音。

  李元成回忆说,“组织宣布退休命令的第三天,我回刘炎村探亲,但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探就是10年。”返乡之初,眼前的情景让李元成内心颇为酸楚。“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的家乡经济发展依然相当滞后。”为此,他毅然接受了县委组织部的委任,出任刘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挑起了带领家乡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担子。

  在李元成看来,制约农村发展的第一位因素就是人才。为此,他动员了全村人民修建了村里的第一所学校--刘炎学校。在此之前,刘炎村之前连一所幼儿园都没有,孩子上学要跋涉到十里之外的镇上或借读于隔壁村的学校。

  为此,李元成邀请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家中座谈,商讨建校大计,并将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20万元拿出来作建校启动资金。乡亲们见村长如此慷慨,便你50元、他100元纷纷捐款。李元成甚至动员自己的女儿赞助了6000元。

  然而,要建好一所达标学校,这点钱远远不够。为筹措资金,李元成先后五次跑常德市、三次上省城长沙,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打了10多份报告,最终争取到50万元的建校项目资金。

  有一次,李元成在深圳会朋友,得知有位新四军将领的后裔,是位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于是他当天就登门拜访,诚恳地说明来意希望援助建校。这位企业家被李元成的真情感动,慷慨解囊,捐了100万元。通过李元成大半年不辞劳苦的“游说”和“化缘”,终于募得建校资金2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集幼儿、小学与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全市一流的村级学校。事后有村民提议,将学校命名为“元成学校”,被他婉言拒绝了,坚持刘炎村的学校就叫“刘炎学校”。现在每天清晨听到校园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李元成备感欣慰。

  与此同时,刘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也在李元成的带领下蒸蒸日上。10多年里,他四处奔波,为家乡的事业牵线搭桥,把先进的发展理念、技术、设备、资金等等带回乡村,造福乡亲。村里修起了上接县省国道、下通各村民小组直至田间地头的硬化道路网,办起了自来水厂,建起了以柑橘为主的农副产品大市场、水泥预制件厂、大米加工厂、幸福食堂和娱乐中心,成立了柑橘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水田300多亩、流转土地近千亩用于种植优质水稻,实现了村里群众家家有租收、户户有产业工人,人均收入从十年前的2000-3000元达到2013年的1万5千元左右。近些年来,李元成为刘炎村共引进各类建设资金近500万元,基本上每年都为村里办上两至三件好事、实事。

  马鬃岭镇副镇长曾斌告诉《小康》杂志记者,在2004年他刚调任马鬃岭镇时,刘炎村当时在整个镇的八个村中基本属于垫底的,但通过这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稳居全镇前两名。

  2010年,刘炎村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村,这是常德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与省级示范村。“在李司令的带领下,刘炎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斌表示。

  退休之后“闲不住”,现在的生活“很有乐趣”

  与李元成共事多年的村民漆喜庭告诉记者,军人出身的李元成至今仍保持着每天晨跑的习惯。“司令每天一大清早就会绕着村子跑三圈,经常冬天也会跑得大汗淋漓,回来就下地干活,干得热火朝天。受司令鼓舞,村里已经有不少村民加入了司令的晨跑队伍一起强身健体。”除了身体硬朗,李元成看上去精神矍铄,并且交谈中表现出思维相当活跃与开化,尤其是关于新农村建设这一领域,很有自己的研究与思考。

  戎马生涯的李元成曾经说过:“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如何让活着的价值最大化,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退休之后能够回老家,帮贫穷落后的家乡做点事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对于为什么放弃深圳优越的养老生活回乡“折腾”,李元成表示:“因为农村有干不完的活,想不完的事,有多大本事都能够使出来。我这个人闲不住,一直就想要干点事。”对于退休之后就应该“好好玩”、“好好生活”,李元成对此也深表赞同,“我觉得现在的日子就很有乐趣很有成就感。自己日子过得好不算什么,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这就是我认为的更高层次的乐趣和‘好玩’。”

  目前,李元成正在“玩”的是生态农业园。在刘炎村村委会附近,能看到挂有“生态佳苑”四个大字的一处类似农家乐休闲中心的场所,那就是李元成带领下建设的刘炎村农业生态园示范基地。在生态园里,有绿色有机菜园、垂钓鱼塘、度假酒店等基础设施,主打生态有机品牌,十分适宜休闲度假。漆喜庭告诉记者,“李司令最主张的就是绿色天然,我们的鱼塘和猪圈里从来不让放饲料,全是天然养料,就是为了吃得更环保更健康。”

  李司令的乐趣不止如此,他还热衷于将一些好的先进的想法和理念与村民分享。在刘炎学校,李元成开设农民夜校,担任校长,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进行每周一次的电脑、科学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种植管理技术等课程学习,并且将一些先进的农村建设理念传递给村民。

  “刘炎现象”初见成效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刘炎村的发展初见成效,但谈到刘炎村未来的发展以及现今中国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时,李元成坦言,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里面,人才是第一位;其次是资金与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政策支持。他举了个例子,现今农产品太便宜,一斤大米两块钱,一亩田收成好的700斤稻谷,1400元,连人工费都不够。所以要转变思维,需要发展高端农产品,如富硒大米等,这就需要资金和人才的投入。

  其次,农村村民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在李元成看来,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肯定是农村向社区转变,只有形成社区效应,农村发展才能成规模,单家独户“发大财”肯定成不了气候。因此就需要加大修街道、学校、商店等设施的力度。

  再者,农业向产业化转变也是必然趋势。2013年,李元成组织成立了柑橘和粮食生产两个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走农业生产产业化的路子,开全镇先河。2013年,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水田300多亩,当时要实现机械化作业,机耕路缺乏成了最大障碍,稻谷烘干也成了一大难题。李元成拿出10万元用于机耕路的建设,又投入20万元购置了烘干设备,解决了后顾之忧,也调动了村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今年这个粮食合作社流转水田1000多亩,农民翻身当了“地主”收租金,又能当工人拿工资,还能兼顾养殖业,多渠道创收。

  “现在看来刘炎村的发展第一步还比较成功的,最起码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来村里住了。我一个外甥女婿在广州街道办当主任,看中了这里的环境,已经在我们刘炎村买了房子准备退休过来住了。估计今后打算接我的班呢!”李元成笑称。

  李元成同时表示,自己所做的还只是一个开始。好的开始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动力,但新农村的建设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看着家乡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点的变得越来越好,司令心中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也定会越来越广阔。

  本刊记者 杨雅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