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揭开从江的神秘面纱--贵州省从江县县长张广渊专访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高铁,贵州
  • 发布时间:2015-01-20 16:27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接壤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从江县,自古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最著名的莫过于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七个一”、“七个香”、“七张名片”。随着交通、经济的发展,如何平衡好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养心圣地,神秘从江。这个位于贵州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县,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从江县长张广渊告诉记者,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曾提:“天下山水从江美,苗侗精髓在从江”。拥有丰富民族原生态资源的从江县,究竟散发出怎样的魅力?

  2014年12月29日,记者一路驱车,经过重重山路,终于到达距离从江县城不到7公里的岜沙苗寨。那天早上刚好伴随着轻盈的雾气,整个苗寨被衬托得犹如“仙境”一般。这时,从寨门走出一位挑着担挑的岜沙女人,虽然她因为天气寒冷披着羽绒外衣,但外衣之下还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贵州省从江县旅游局副局长粟爱平笑称,岜沙还“固执”地保持自己的传统不改变。

  走在岜沙苗寨的路上,记者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淳朴时代。这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少,至今仍保持远古遗风及独特文化习俗。男人坚持用镰刀剃头,发型四周剃光,顶部头发挽成鬏鬏(jiu)--称为“护棍”;腰间挎刀以及绣花烟袋,长枪扛于肩上,因而岜沙苗寨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女人上装为对襟无领无扣紧身小袖衣,内穿蜡染围胸,下穿蜡染百褶裙,左右两边装饰以红绿白布条,套蜡染脚笼,服饰全由手工制作。

  岜沙更有神秘的树葬文化,小孩出生后家长会种一片树苗,其中长得最好的称它为孩子的生命树;而人死后,他们会砍下那颗生命树,同时在埋葬死者的地方再种一棵树,寓意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正是神秘从江的最好写照之一。”张广渊介绍道,“我们还有侗族、水族、壮族等传统文化,都是独特和鲜有的。所以在高铁时代,从江要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去充分发展。”

  三个“七”打响名堂

  2007年4月,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日本。来自从江县小黄侗寨的侗族大歌队随同出访参加“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幕式演出。侗族大歌作为第二个节目出场,小演员们走上场时,叮当作响的银饰先声夺人,还未开口,场下已是掌声雷动。当天籁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在演出大厅响起时,全场轰动了。歌止,掌声还久久在大厅里回响。

  温家宝在接见9名小演员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原生态唱法,确实非同凡响,这歌不用伴奏,不用乐器,也能唱出这么整齐、这么和谐、这么美好的和声。“当时,我们以为总理会选择其他能歌善舞、人数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侗族大歌。”张广渊回想道。

  小黄的侗族大歌正是从江打造旅游品牌形象的“七个一”之一。余下的还有“一支枪”、“一片田”、“一座楼”、“一副药”、“一棵草”、“一碗茶”。“如果来从江,最好体验一下这神秘有趣的‘七个一’。还有美味的‘七个香’。”张广渊笑称。

  “一支枪”出自前文提到的芭沙苗寨,成年男人每人配枪是当地传统。“一片田”则是加榜梯田。苗族的稻田都是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因地制宜。加榜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但由于数量之庞大,当成千上万梯田聚集在山坡之时,到访的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苗族先辈们把一座座山峰修整成了一片片雄伟壮观的梯田,付出了多少勤劳和智慧。

  另外,“一座楼”是增冲鼓楼。鼓楼是侗族每个村寨必存的建筑,它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楼上置鼓得名。每当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便击鼓聚众,因此鼓楼是议事的会堂,平时也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而增冲鼓楼是鼓楼中的“佼佼者”,为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

  “一副药”就是著名的瑶浴。瑶族药浴与桑拿、土耳其浴一道被誉为“世界三大洗浴文化”。其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构成,主治47类疾病。张广渊给记者讲了些例子,当时他们给瑶族的村寨妇女做妇检时,没有一个妇女有妇科病。妇女生完小孩后,三天就能下地干活。“更有一些将近百岁的老人,自己上山摘药,回来自己煮药,自己洗。瑶浴能增强他们的抵抗力,并延年长寿。”

  最神奇的莫过于“一棵草”--换花草。在占里侗寨,几乎98%的家庭的孩子均为一男一女,很少有双男双女的现象。他们用一种叫做“换花草”的草药来平衡胎儿的性别。“所以几百年来,他们都是基本保持人口零增长的状况。”张广渊说。最后的“一碗茶”是指油茶。将煮好的糯米饭晒干,用油爆成米花。待喝油茶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米花放入碗中,再用油炒一下茶叶放水煮后放入碗中。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沁人肺腑。

  看美景看“七个一”,吃美食则要吃“七个香”--香禾、香猪、香鸡、香羊、香鸭、香牛、香辣。其中,从江的香猪是中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仅产于从江县月亮山区。由于经过长期近亲交配繁殖选育而成,香猪香味浓郁、早熟易繁,且极少体重超过30公斤。张广渊告诉记者:“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省州县各级都非常重视。”

  怡人山水、美味佳肴等一系列特点,更让从江拥有“七张名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中国双拥模范县”、“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中国香猪之乡”、“长寿之乡”和“中国侗族大歌之乡”。

  与众不同的原生态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连荔波、榕江两县,北靠黎平县,居都柳江中游。东三西北接壤的县都拥有特别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此之下,从江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张广渊认为,从江有其特色的方面,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上,从江世居着苗、侗、壮、瑶、水等19个民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独特性、组合性和规模性的特点。所以,神秘的原生态民族风情是我们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宝贵的资源。”

  “在我看来,从江千百年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他们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斗牛张扬豪情,巧妙的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自然风光和原始的民风民俗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朴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 张广渊总结道。据介绍,从江境内有多姿的花桥、雄浑的鼓楼、靓丽的服饰、缤纷的节日、和谐的大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和感染力。

  其次在地理区位上,从江位于黔桂两省(区)交界,是贵州通往“两广”和泛珠三角的南大门。张广渊说:“区位优势也是独一无二的。随着厦蓉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相继开通,从江由贵州最偏僻的县变成了沿海入黔的‘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给从江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高铁时代之下的承接

  2014年12月26日,连接贵州、广西、广东三省的贵广高铁正式开通,从江作为两广入黔第一站,其神秘而美丽的面纱被掀开。当日上午10时45分,首列“和谐号”动车组缓缓驶进贵广高铁“从江站”,引来上万群众到车站观看动车首次经过家门口,数千名苗族、侗族同胞自发组织起来,身着民族盛装在从江高铁站前广场载歌载舞,喜迎动车的到来。

  “当时非常热闹,周边村寨的很多老百姓过来。由于人数太多,我们还做了一些分流。从12月26日开始到12月30日我们先不做什么大型活动。但从12月30日开始到1月2日,老百姓自发地举行大型演出、比赛。也是非常精彩。”张广渊说。

  除此之外,26日晚上19点06分,D2814次动车抵达从江。随车到达的还有广州“广之旅”组织的“乘贵广高铁,游神秘从江”高铁首发团200多名游客。张广渊提到:“他们游览了岜沙苗寨、加榜梯田等景点,听说对从江原生古朴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十分赞赏。”

  他认为,贵广高铁的建成开通,使从江迎来了全新的高铁时代,将进一步拉近与全国各地的距离。“特别是大大拉近贵州与粤、桂两省区的时空距离,将融入黔粤桂三省区‘4小时经济生活圈’。便利的交通一方面将大大降低游客到达从江的交通成本,提升游客出游的意愿。这也为从江带来大量的客源,促进从江旅游景区游览的常态化,促进景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高铁带来的丰富的人流、物流,将有效带动餐饮、购物、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旅游产业链的快速形成。”

  另外,张广渊相信从江县丰富的原生态名族文化旅游资源“锁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也会随之结束。他在采访时幽默地反问记者:“你来从江第一眼看见侗寨有什么感觉?”记者答道:“豁然开朗!”张广渊笑着说:“没错,这就是差异性。正因为和都市生活的大不相同,你才会更愿意到这里来感受。”

  因此他提出,从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要适合城市人消费“口味”、符合当代消费潮流,这样的独特旅游资源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所以,我们将坚持实施好‘旅游活县’战略,千方百计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以从江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吸引各方游客到从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通过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从江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

  “发展和传承总是矛盾的,要怎样把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平衡好、发展好,这都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张广渊说,随着高铁的开通,受市场经济发展及汉文化的影响,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肯定会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驱车到达七星侗寨之一的銮里,由于接近县城,其开发也较抢先。据了解,从江以侗族文化为依托在銮里建设侗族文化风情园。该风情园建有侗族旅游集散、民族广场、大歌堂、侗族博物馆、民族风情街等。

  张广渊介绍,位于銮里的侗族文化风情园只是其中一部分。从江县侗文化产业园--七星侗寨旅游区才是总体的项目。产业园由銮里、银良、平求、高增、岜扒、占里、小黄七个侗族村寨和园区核心区组成,总投资20亿元。其中,项目依托当地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按照“一村一品牌,一寨一特色”进行规划布局。分别是美食侗寨“銮里”、斗牛侗寨“银良”、水磨侗寨“平求”、巧手侗寨“高增”、相思侗寨“岜扒”、农耕侗寨“占里”和大歌侗寨“小黄”。

  “其实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就思考要如何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当地文化。现在某些距离县城近的侗寨已经汉化比较严重,以前用木头建房,现在却都用水泥砖头,一些民族特色的东西都渐渐被消磨。”张广渊说。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主任周建就此认为,这些村寨以前也是没有的,是树皮、山洞,后面也是慢慢演变成木房,形成南方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也是要演变,演变成一楼是砖头、二、三楼才是木,解决消防问题。另外,还要解决私密性的问题。如果在木房这边说话,隔壁房间都听到,就会吵闹,满足不了游客需要。所以,周建认为这些都是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和矛盾。

  就此,张广渊说要对民族村寨立法,去保护这些历史、传统。“政府把房屋的产权收购回来,老百姓拥有经营权。外面也利用生态移民、公租房的方式来让当地人民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如此一来,一举两得。”

  他提出,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做到开发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积极打造“黔东南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本刊记者 麦婉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