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鄂伦春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大兴安岭,北极村,狩猎
  • 发布时间:2015-02-04 08:27

  这里是位于大兴安岭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这里居住着为数不多的几户鄂伦春人,刘书洋是其中之一。鄂伦春的意思是:住在山冈上的人们。至今,他们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族习惯。

  勇猛的狩猎民族

  在大兴安岭郁密的原始森林中,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鄂伦春族,他们是中国的五小民族之一。目前全世界的鄂伦春人只有八千多,在这几千人中,就有小部分散落在大兴安岭北端的边陲小城——漠河,刘书洋便是生活在漠河北极村的一位鄂伦春人。

  他有着一张典型的鄂伦春人面相:阔脸大眼,满脸古铜色,手掌宽大,骨节突出,常年在那一片白桦林里生活劳作,锻炼了他的筋骨,塑造了他的性格:他不但仍然保持着高大挺拔的身姿,性灵也是豪迈、爽达的,所处环境所致的平和心态,让他说起话来不急不躁。

  鄂伦春人对自己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地上没人,尽是鸟兽,恩都利(天神)担心鸟兽多了搅闹到天上,就把手中握的两个大锤一碰,一下子震死了不少的鸟兽。恩都利用这些鸟兽的肉和毛扎了十个男人,还想扎十个女人,可是鸟兽的肉和毛都用光了,恩都利就用泥捏了十个女人。刚捏成的女人软软的,没有劲,也不能干活。恩都利就给每个女人吃一颗野果。女人一下子变水灵了,脑袋瓜子好使了,身子板也灵巧了,干啥活男人都不是对手。男人们不服气,就向恩都利告状。恩都利赏给每个男人一支弓箭,教他们打野兽。打这以后,男人就专打野兽,比女人多会一招,说话也硬气了”。不知是否真和恩都利赏箭有关,鄂伦春人世世辈辈都善猎,不过刘书洋说,现在的鄂伦春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的日子,关于狩猎的日子,那得追溯到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了。

  在广袤的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都留下过鄂伦春祖先的足迹。

  狩猎的记忆结束于刘书洋大概二十五岁的时候,对于这段日子,他总是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游猎生活的刺激与乐趣。十五岁时,刘书洋已能根据山间地形、林子密度、河流走向、天气变化,准确寻找到各种野兽的踪迹,并进行跟踪、猎捕。每次满载而归,和大家共享猎物,他的眉宇间都会充满爽气和自豪。

  刘书洋说,打猎也是分季节性的:春季的三四月份为鹿胎、鹿茸期;夏季就捕鱼,以前鄂伦春人全部住在山里,夏天河里鱼多的时候,就在河边搭起撮罗子(鄂族人的帐篷),鄂伦春人划着桦皮船在河里寻猎;秋季的九十月份为鹿尾期;落雪后的冬季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猎的黄金季节,狩猎主要是在冬天,那时节在山上转上一段时间打到的猎物可够吃小半年,冬季狩猎主要以黑熊为猎物,黑熊进洞冬眠,对于猎人来说是狩猎的好机会。鄂伦春人每次出行打猎,都骑马,威风八面,所以,鄂伦春也堪称马背上的民族。

  刘书洋曾经有过一匹好马,有一次骑着它在山里追鹿,翻山越岭撵了三个多小时,活生生追得鹿跑不动了,累趴下了。那可真是一匹好马,刘书洋唏嘘不已:“狗都没有跟上来,待到把鹿收拾利索,它们才一瘸一拐出现。狗要自小训练,一个猎人带三四条狗上山就够了。打完猎,狗就趴那看着枪和猎物,保准丢不了,生人扔过来的肉它们也不会吃。”

  只可惜,后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已经不准再随意打猎了,刘书洋也很少骑马了,他家就在漠河北极村定居下来。那些美丽的故事,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最终留在了历史中。

  文|张元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