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皮文化——鄂伦春族文化符号性的存在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鄂伦春族,工艺,游猎
  • 发布时间:2015-02-04 08:39

  鄂伦春族独特的与森林永续共生之道,使得他们世代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厚馈赠。这样的森林文化,也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手工艺。生活于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桦树皮文化。

  古老文化的传承人

  广袤的大兴安岭生长着大片的桦树,桦树挺拔俊秀,树皮柔韧易塑,成为了鄂伦春等北方游猎民族制作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材料。在漠河北极村,有一位掌握着这门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人——刘书洋。

  白色底、黑色纹,这是桦树皮的特色。在民间艺人刘书洋手下,黑白分明的桦树皮,剪剪贴贴之间,成为了一幅幅别具韵味的桦树皮画和一件件牢固实用的生活用品。

  刘书洋从事桦树皮工艺已有二十多年了,这是一项在鄂伦春族之间十分盛行的手工艺技巧。鄂伦春作为通古斯语系的一支,与其他古老北方捕猎民族一样,桦树皮器物是鄂族日常必需品之一,是上几千年的北方民族生活中历史文化的产物。因为桦皮有着柔韧轻巧,不透水,不易腐烂,可塑性强等特点,尤其器皿具有轻便耐用,不怕击打,不易埙坏并且便于携带等优点,鄂族人基本上都掌握着这项技能,用桦树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也非常适合在鄂伦春族特有的捕猎生产和生活中使用。

  虽然,随着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搬出森林,定居下来,并逐渐因为禁猎而改为农耕生活,让这项老手艺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符号性的存在,但刘书洋,却十年如一日地,用他的双手,敲敲打打,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具有鄂伦春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桦树皮艺术品。刘书洋说,支撑他不停创作的动力,是北极村这片肥沃土壤上的古朴的勤劳人,他们给了他质感,黑色的土地、蓝天白云和茂密的森林还有那洁白葱郁的白桦林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这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让他的作品更富灵性和生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鄂伦春人至今仍偏爱桦皮盒子,用它来放首饰、放盐、放糖。随着年份的增加,桦皮盒子的颜色会由开始的白色逐渐变为褐色。刘书洋的手艺好,他的作品随着岁月流逝,依然能保持一开始的结实、轻巧和细密。

  现在市面上也能找到一些粗糙的桦皮盒子,一般都是用于蓝莓、蘑菇的包装盒,这些现代流水线产品往往是用胶水粘起来的。而刘书洋则依然一板一眼地用最传统的办法来制作桦皮盒子:以前做桦树皮制品,用的都是森林里的东西,用狍筋、犴筋做线,用磨过的兽骨做针,桦皮盒子的边框一定用柳木来箍。

  做桦树皮盒子的第一步是剥桦树皮。在秋天到来之前,桦树皮又潮又软,拿一把尖刀竖直划下,轻轻一掰,桦树皮就剥开了。“咔!就下来了。”在刘书洋的描述里,剥桦树皮就像拉开拉链那么简单。要制作桦皮盒子,剥下来的桦皮要先压平,然后再在水里泡一天一夜。而桦树皮画的工艺技巧相比之下,就更复杂得多。无论是蜿蜒的崇山峻岭,还是静水流深的江河,在刘书洋的巧夺天工之下,桦树皮天然的色彩与纹理巧妙地将浓郁的水墨丹青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带有浓浓历史痕迹和淳朴民风的桦树皮艺术,不仅神采奕奕地走出了大山,还成为高端市场的一块香饽饽,为地域性产业的开发起了一个好头。刘书洋说:“因为我本着名人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自然的,越是美丽的’原则,来拓展我们民族的文化,把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成为我们民族原生态的活化石。”

  文|张元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