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唐彬文 执着公益,不仅仅收获快乐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唐彬文,公益,留守儿童
  • 发布时间:2015-02-04 09:54

  22岁的唐彬文有着多重身份:学生、志愿者、大学生自强之星、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预备会员……但在同学眼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益达人:花了7年时间,他和自己的团队走遍了全国811个县,把关爱倾注给广大儿童;为了公益,他省吃俭用,累计投入10万元,足迹遍布全国。

  唐彬文说,做公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有一腔热情,在过程中还要懂得采用相对灵活的方式对言行逐渐加以调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公益”不再成为社会上的一个话题,从“有公益”转变为“无公益”,因为人人都参与公益,而不只是谈论。

  唐彬文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2级学生。现任文化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执委,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常委。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最年轻的预备会员之一”、“2012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7年,走出一张公益地图

  15岁时,一次“无意”的敬老院爱心之行,让唐彬文从此有了公益的情结。2008年,刚上初二的唐彬文被在大学任教的舅舅推荐到扬州大学,与大学生们一起参加志愿活动。当时,舅舅的本意是希望他在公益活动中增长社会阅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爱心和责任心。“当时人小,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公益,就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跟着志愿者们去了敬老院。”唐彬文说,到了敬老院后,他就有样学样,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到活动结束离开时,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让唐彬文第一次感到了公益给人们带去的欢乐。

  生活中,原本有许多快乐源头,可“助人为乐”应该是最能带来满足感的。从那之后,唐彬文便喜欢上了公益带给他的快乐,开始常常和扬州大学的志愿者们一起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孤儿院里与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公园和景区里捡垃圾的足迹、街头巷尾劝导行人文明交通的身影……每一次,他都以享受的心态去体验。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这些周末活动,产生了走出去,帮助更多人的念头。

  很快,唐彬文的公益之旅便正式开启。凭借着与以往结识到的一些志愿者的关系,唐彬文联系到省外的公益项目,先是在附近省份,后来足迹就遍布全国各地。迄今为止,他俨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公益达人。在7年多的时间,唐彬文的公益地图就“占领”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197个地级市、811个县,其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6000余小时。

  不仅如此,为了省钱做公益,唐彬文常买火车站票,也曾住过贫民窟、地下室。据统计,唐彬文共投入10万元支持公益事业,“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是1500元,实际花销不到800元,节省下来的钱,加上写论文发表后的稿费和奖学金,差不多有7万多元。”唐彬文说,他做公益也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在资金上也给了一定的资助。

  目前,唐彬文已拥有多个公益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北京、重庆、天津、南宁、呼和浩特、海口、广州、南通、秦皇岛、郑州、合肥、济南、福州这13个团队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唐彬文说,做公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接触公益,收获快乐”、“深入公益,启迪人生”再到“护航公益,坚守责任”。未来,他将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责,继续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们加入到公益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来。

  进山支教,改变留守儿童想法

  “我给自己的定义是生活在路上。”——这是唐彬文在18岁时便写下的自己对于生活的期待。

  正是这一年,唐彬文首次独立组织团队开展公益活动。2011年7月,他带领了一个30人的队伍,赴贵州荔波支教。

  在支教前,唐彬文与当地教育部门取得联系,确定支教的具体时间、地点,再由此制作具体方案。在志愿者的招募上,唐彬文主要依托北京高校川渝学生联合会、共青团川渝学联委员会在北京各大高校发布招募信息,经过筛选最终选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六所高校的32名志愿者。随后,还要对每个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唐彬文说,整个准备的过程就持续了几个月。

  支教的学校处在山区之中,地理环境决定了其交通堵塞,对外极为封闭。对于当地艰苦的生存条件,唐彬文颇有感触,但真正让他感觉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当地孩子的观念。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真实想法,

  唐彬文将第一堂课命名为“梦想课”。“当问他们,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以留守儿童霖霖为首的十几个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打工’。”唐彬文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一群读一年级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却是打工。仅仅是因为想要走出大山吗?“因为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只要打了工就可以和父母在一起了。”霖霖说,即将读初三的她,准备初中毕业就去广州和父母一起打工赚钱。唐彬文一开始以为霖霖的学习成绩不好,可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她是学校里的第一名。他觉得霖霖就此放弃学业实在可惜,便常与霖霖交流,告诉她山外面的生活和读书的重要性。从支教结束后,唐彬文几乎每月都会与霖霖联系,不管是以电话还是网络的形式。直到现在,霖霖有任何的烦恼或者心事都会跟他倾述。正是由于这三年多不间断的心理辅导和交流,改变了霖霖想靠“打工”改变命运的念头。今年霖霖已满18岁,现在在上高三,成绩特别好。唐彬文说,霖霖现在的理想是考上一所重庆最好的大学。

  在短暂的20多天的支教中,除了必要的知识文化的传授外,唐彬文更愿意把外面的世界和一些先进的思想介绍给学生们。在此次支教期间,唐彬文受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原贵州省省长林树森的亲切接见。在交谈中,他这样说道,“我想这些理念、思想在支教期间传递给他们,也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他们的一生,这才是他们更需要的。”唐彬文说,这才是短期支教真正的意义所在。

  对于短期支教,唐彬文共亲身参与了三次,两次在贵州,一次在四川。其后几年,唐彬文策划和组织了赴河南、重庆、四川、广西等地的支教活动,他也从支教的参与者转变成策划者。

  启动“日光工程”,照亮孩子们的读书路

  唐彬文除了组织同学们到山区支教、帮助留守儿童改变生存状况等公益活动外,还致力于帮助中西部山区小学教室安装上照明灯,照亮孩子们的读书路。“日光工程”这一概念便是由唐彬文提出,并倡导民间公益人士于2013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联合启动的。

  “日光工程”专注于改善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特别是解决山区学校教室的照明问题,使孩子们的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唤起全社会的重教意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西部山区儿童的关注程度,调动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儿童的教育上。“日光工程”的想法源于2013年11月,唐彬文在巫溪、奉节、云阳等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只要是阴天,教室里就是黑乎乎一片,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书,孩子们的眼睛吃不消。”

  见这一幕,唐彬文心生感慨,也深深触动了他。经过前期调查,他发现没有照明灯的情况,在山区不少小学都存在。唐彬文说,“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家公益组织或个人专门帮助教育照明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目前,“日光工程”的试点城市分别在重庆、江苏、广西。一方面唐彬文对此是做足了努力,另一方面这也获得了国家级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由文化部主管的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和中国文联主管的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传统文化委员会作为项目的牵头组织,并且还设计了LOGO和网站(http://www.rggc.org.cn/)。启动之初,在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志愿者走上街头捡垃圾,为“日光工程”筹集了第一笔捐款;在江苏,高邮市天山实验小学的孩子捐出零花钱,帮助远在西部的小伙伴;在广西,广西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将亲手制作的布偶、泥人收集起来,为“日光工程”进行广西高校巡回义卖。

  “目前,我们将重庆的国家级贫困县巫溪作为第一个试点,准备帮助当地150所小学2000个教室装上10000个照明灯,让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书写作业。”唐彬文说,由于“日光工程”涉及的地域大、范围广、人群庞大(西部4000万山区儿童),目前各方面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加入他们,共同为公益项目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廖玉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