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张艺谋的宿命,还是时代的宿命?

  • 来源:环球人物
  • 关键字:张艺谋
  • 发布时间:2015-03-14 07:35

  作家周晓枫写的张艺谋传记《宿命:孤独张艺谋》刚刚出版,这本书讲述了张艺谋的人生故事,也披露了张艺谋和张伟平的恩恩怨怨。媒体把这些恩怨概括为“十宗罪”。编剧史航这样评价这本书:“让你知道,什么是人心,什么是阴险,人心可以多阴,世道可以多险。”

  那“十宗罪”的确触目惊心,但对一个普通观众来说,真正的罪过在这十宗之外:张艺谋的创作由此变轨,一个拍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的艺术家,转头去拍古装武侠片。

  如果把张艺谋和张伟平的重要事件简化描述,大致是这样的:1989年,二张在一次聚会上认识,成为好友;1995年,两人开始合作,第一部电影是《有话好好说》;1997年,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成立,张伟平任董事长,张艺谋任艺术总监;2001年,《英雄》上映;2011年,二人合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金陵十三钗》上映;2012年,分手传言开始流传;2013年,张艺谋正式加盟乐视影业。

  如果没有最后的分手,这20多年的相处会是一个关于友谊的传奇:张艺谋处于事业低潮,张伟平投资让他拍电影;张伟平看上衣服舍不得买,张艺谋默默买下送到酒店……要知道,尽管杜拉斯宣称“写作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事业”,事实上,没有哪种创作是真正孤独的,电影人需要的支持就更多。在上世纪80年代,这种支持来自当时的文化环境,张艺谋曾说:“第五代集体成才,是赶上了厚积薄发的大环境。就算有5部过硬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也是那个时代蓬勃的文学、全民的风气、从头来过的热烈氛围造就了我们,是时代给了巨大的荣耀。”

  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支持慢慢消失了,电影人孤军奋战,张艺谋曾形容导演的状态是“婆婆妈妈、拖拖拉拉、连滚带爬”。1995年的《有话好好说》一度被撤走投资,《我的父亲母亲》票房失利。张伟平就出现在这段时间,他取代了文化支持,提供了商业支持。《英雄》出现,票房2.5亿,中国的大片史由此开始。但这种合作,却是以张艺谋的创作方向发生变化为代价:文学色彩渐渐变淡,商业色彩渐渐浓厚。周晓枫在书里说:“(此前的)张艺谋有种艺术家不管不顾的生蛮和凛冽。他不看市场的脸色,孤往绝诣,他的电影才能独特、纯粹而有力。后来,张艺谋的考量标准发生了变化,我想起他的妥协,遗憾又心痛。”

  是啊,少年时代的我们,曾被“5部过硬作品”深深打动,我们那个小城的年轻人都曾倾巢而出,去电影院看这几部美丽又深重的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的时代,我们依然雪地排队,留下了为抢票挣掉衣服扣子的记忆,但那些电影给我们的观感,已经发生变化。即便张艺谋最终再度《归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氛已经全然不同了。

  或许,十面埋伏的并不是金钱,声声紧逼的也不是商人,而是整个时代。请来的是救兵还是灾星,一段相遇到底是劫还是缘,其实也取决于时代,对于风头浪尖上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韩松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