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抑郁到轻生 老人灰色心态不容忽视!

  进入三月,各地设置了心理门诊的医院接到了不少老人的心理病案,更有甚者,南京两位老人不约而同选择了轻生:一位在家上吊自杀,而另一位则选择了跳楼而逝。心理医生提醒,节日后的一两个月是空巢老人的心理适应期,这段期间老人身边由热闹转为冷清,很多人会产生抑郁情绪,个别严重的就会发展成轻生自杀的灰色心态,大家必须重视起来,共同关注老人的心理障碍。

  老人成我国自杀率最高人群

  目前,中国已提前进入老年社会,近年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明显。我国自杀率最高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其中95%的老年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遗憾的是,大家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的关注远不及对青少年。青少年一旦出现心结,“解结”的人有家长、老师、朋友以及社会工作者;而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或根本没有子女在身边,老人心里有话一般都没有机会说,而他们也不愿多说,导致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疏导,一旦心病太重,就容易发生意外。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家人与社会给予加倍的关心与爱护。

  老人自杀能否预防?

  心理医生介绍说,老人自杀诱因主要有: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病;心理创伤如受子女虐待、孤独;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丧偶、丧子、退休等,前者比较难察觉,但应激性事件是老人周围的人都可以看在眼里,可以介入的,所以老人身边的人们必须多关心他们,及时察觉他们危险的自杀倾向,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自杀前有什么征兆?

  老人自杀的特点是,一般大于60岁,属于独居的“空巢老人”,他们的自杀率高,是年轻成人3到4倍。老人自杀前较少把意向告诉他人,也大部分不会寻求帮助。

  不过,老人自杀前会出现反常表现,如在情绪上,悲观绝望。倾向于自杀的老人,通常有许多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成为其情感的主要特征;他们对自己的这些负性情绪感到厌恶,很难接受;自杀者通常情绪不稳定,不成熟,表现出神经质倾向。

  在行为上,沉默不语、流泪、拒绝治疗、绝食,无故赠送礼物、交待财物去向。倾向于自杀的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是:大多孤立无助,社会交往少,与周围直接的人际关系(家人、邻里、同事、朋友)常发生冲突,经常丧失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同时害怕被别人拒绝;自杀者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不适,导致社交性焦虑和逃避社交的行为。

  从心化解轻生倾向

  专家指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内心孤独感已成为老年人最大心理困扰,必须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及时关注到老人心理需求,减少类似悲剧。

  因此,子女、亲友的关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亲切的笑脸,一声温暖的问候都可转移其对自杀的注意力;有的放矢地好言相劝,最好每天要和老人谈心15分钟,解除其心中的疙瘩,就能将其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家人、亲友和社区组织,还有老人自己都要积极妥善安排好退休生活,关注精神状态;及早发现、治疗老年人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对年纪大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有心理障碍者,要有更多关怀,发现问题要及时送他们到精神科诊疗。家人或者亲友、邻居、社工一旦发现老年病人出现情绪焦虑或有自杀倾向,应该马上对老人予以心理疏导,这样将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灭自杀倾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