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毒雾 揭秘雾都伦敦的救赎之路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毒雾,伦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16 14:18
毒雾横行,在全世界主要的发达工业国历史上大都曾经经历过,最典型的莫过于60多年前的伦敦大雾。当时,伦敦的警察不得不使用喷着巨大火苗的燃气瓶,以便在烟雾中能看清别人,并被别人看到。烟雾使数千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最终,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下决心与雾开战。
伦敦烟雾致死上万人
在莫奈的笔下,伦敦的雾是红色的。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就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这样的“雾日”,冬日破晓呛人的黄雾成为伦敦的标志性景观。
1952年12月4日,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煤烟极难扩散,12月5日,伦敦即开始大雾围城。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十倍,全城能见度下降到惊人的程度。
尽管市民们紧闭门窗,可是烟雾还是向室内扩散。英国伦敦著名的莎德勒威尔斯剧场正在上演歌剧《茶花女》,台上演员演得卖力,台下的观众却有些坐不住了,因为观众的视线越来越模糊,演出最终因为观众看不清舞台而被迫中止。不止剧院,电影院里的观众也看不到银幕。街上行人的衣服和皮肤上沾满了肮脏的微尘,公共汽车的挡风玻璃蒙上烟灰,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
公路和泰晤士河水路交通都几近瘫痪,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浓雾使救护车根本动弹不得。市内某些地区的能见度曾经降到零,人们连自己的脚都看不到。当时,伦敦的警察不得不使用喷着巨大火苗的燃气瓶,以便在烟雾中能看清别人,并被别人看到,伦敦的交通几乎瘫痪。
烟雾使数千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从12月5日到8日这4天,已有4000至6000人死亡,多数是小孩和呼吸系统脆弱的人群。12月9日,烟雾被狂风驱散,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当时举办的一场牛展销会上,不适应伦敦污浊毒空气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先是一头牛当场死亡,14头奄奄待毙,另有38头严重中毒。此时,伦敦雾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七倍,毒雾围城上升成为一桩社会事件,即“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政府主导强力控污
起初人们对大雾的认识是:环境灾害是工业发展必须接受的副产品。英国人一度还认为“煤火和高烟囱已经成为英国的独特制度”,以此为自豪,但是1952年冬天的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下决心与伦敦雾开战。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在随后的20多年之中,英国又相继出台“清洁空气法案”和“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加高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从而更好地疏散大气污染物,并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减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年降到5天,伦敦此时已经可以丢掉“雾都”的绰号了。
但是伦敦战雾并没有到此为止,上世纪80年代以后,汽车尾气取代煤烟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中的铅吸入人体后就再也无法排出,会严重影响人类后代的智力。铅问题遭到英国民众的强烈抗议,一张小女孩戴着防毒面具拿着抗议标语到英首相的唐宁街十号抗议的图片广为流传。
后来,人们发现汽车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极为有害,它们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从1 9 9 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终极解决之道
英国政府半个世纪的战雾记证明,污染并非获得财富的必然副产品。严苛的环境政策出台后,英国经济并没有恶化,政府收入也没有减少,环境却越来越好了。
2000年以后,伦敦也开始关注空气中的PM2.5问题,现任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认为伦敦空气污染80%的肇因来自于车辆的尾气排放,因此于2003年推出交通拥堵费,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即使是美国大使馆的车队也照收不误。鲍里斯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鲍里斯市长本人则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伦敦市政府还搞出了很多抗污的新花样。如在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上投放一种由醋酸镁和醋酸钙构成的灰尘黏合剂,原理类似于胶水,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实践证明,吸附剂能减少空气污染14%之高。
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也毫不避讳,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外开放,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全民监督。政府治理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也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力抨击。
对于传统的排污源——工业企业,伦敦的办法是不能再让企业像以前那样一排了之,把治理污染的事件甩给全社会,而是让企业自身承担起排污造成的社会成本,如此一来,昂贵的成本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减少排污,反而研制出了不少环保新技术。
伦敦战雾经历为工业化的后来国家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付出血的代价,重蹈英国先污染再艰难治理的老路,还是早早探索其他的道路?(来源:综合)
延伸阅读
洛杉矶:从“疯狂”到安宁
洛杉矾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然而好景不长,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这座城市变得“疯狂”起来。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随着民众对污染源和排放物及危害认识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美国在政府层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铁腕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之后的三十年相继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国家环境政策法》以及相关政策,严格控制任何有害气体的排放。
21世纪初,尽管洛杉矶依然被列为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但在一年中的多数时间,从洛杉矶市中心已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上“好莱坞”的标志,从格里菲斯山上的天文台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城风貌,而在洛杉矶郊区生活的孩子也可以数着星星入睡,那个“疯狂”城市正在重归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