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实现路径、风险控制,必须基于创新的思维和历史经验的借鉴。如何实现稳健、持续、可控的人民币国际化?在“1990~2010:走向资本强国—中国证券市场2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举行之际,《经理人》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
金融必须与实体经济相平衡
《经理人》:您是怎么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
吴晓求:人民币国际化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可以按市场汇率自由兑换,没有任何管制。第二是成为世界重要的储备性货币,作为财富资源进行储备,不仅仅是交易性货币。目前,第一层含义我们还没实现,第二层含义更谈不上,当然周边国家有些人已经把人民币作为储备手段了。
《经理人》:人民币国际化讨论很热,大家觉得金融危机之后,这一进程应该加快完成,您怎么看?
吴晓求: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是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实现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人民币汇率,可以自由兑换,目前来看还有一定距离。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主张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尽快实现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但今天看来,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看,我觉得还有一个顺序问题。经济有足够竞争力,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真正地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同时比较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可能是目前更为重要的任务。这与金融体系实现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之间有个平衡问题。
汇率改革横跨在两者之间,是一个桥梁。汇率政策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人民币一步到位的国际化、市场化的改革,还应稍稍往后排,保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维持人民币缓慢的、可控的升值,进行渐进式的改革,我认为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它能平衡好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两步走实现国际化
《经理人》:您曾经提出,人民币国际化需10年,应分几步走?
吴晓求:的确需要10年。也许最近两三年还是渐进式地升值,到2013年或2015年,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估计是可以实现的。届时再用5年时间,让大家了解中国经济还会持续增长,人民币会慢慢变成储备性货币。同时通过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实现人民币的储备功能,实现第二个层面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除了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实体经济支撑之外,还需要一个与此相匹配的开放的金融市场,如果没有后者,人民币国际化也走不远。
《经理人》:那么,理想的与之匹配的金融市场,应该是怎么样的?美国那一套出问题了,我们还能学么?
吴晓求:这样的金融市场非常复杂。首先要有足够的规模;其次品种要具有多样性,除了基础产品,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之外,还需要衍生产品,衍生产品我们正在推出,比如股指期货,还需要改善市场的交易方式,比如融资融券等交易方式。资本市场上的产品要有财富管理和财富储备的功能,人们觉得这些金融产品是有投资功能的,与中国经济增长能保持一定的相关性。第三个是金融市场一定要开放,否则外面的资金进不来,那也不行。第四是法制健全、信息透明。
汲取日元国际化的教训
《经理人》:欧元、日元国际化也非一帆风顺,有什么教训值得借鉴?
吴晓求:欧元区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东西,基础不是很牢靠,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日元的国际化过程中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元快速升值,日本金融资产出现严重的泡沫化,导致资本早期的大量涌入和泡沫经济之后的大量撤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经理人》:那中国应该怎么做?
吴晓求:首先,中国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而不是基于某种压力。其次,头脑要清醒,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发展经济仍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第三,对外资大规模地进出,要进行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第四,要防范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核心的目的是控制金融风险。
外贸企业应对之策
《经理人》:人民币缓慢升值,可能会给外贸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他们应如何准备?
吴晓求:可以做一些锁定风险的品种,比如掉期、互换等,还有就是要及时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缓慢升值,还有一个意图,就是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还应该做一些价格弹性的处理,如果人民币真的升值了,要不就是降低成本,要不就是适当提高价格。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外价格是相对低廉的,是有价格弹性的。原来卖5美元,现在人民币升值了,卖6美元,也是可以的。
金融对产业转型的作用
《经理人》:您提到要学美国金融架构,我们也学习美国推出创业板,助力产业升级。在全世界创业板中,为什么只有纳斯达克诞生了世界级公司?
吴晓求:那个时代,正好是产业结构变革前夜,新兴产业,如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开始蓬勃发展,加上美国金融市场本身也具备这样的条件。两者结合成就了纳斯达克,同时全世界未来前景很好的企业也聚集到纳斯达克。企业的成功和纳斯达克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经理人》:中国创业板也遇到低碳、绿色等产业升级机会,能成为第二个纳斯达克吗?
吴晓求:中国创业板,具有帮助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性质,不是一个标准的创业板。第一,创业板相当部分企业已进入成长期;第二,真正成为未来领袖型企业,还是少数。相当多的会原地不动,也有相当多的会被淘汰。还是要把握未来产业变革的趋势。我们只是被那些成功企业的光环掩盖了视野,不成功的人们看不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