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失业者

  计划实施之初锁定的2万名长期失业青年中,大约有9000人不是主动去登记失业,而是被孟祥海这样的就业援助员等“发掘”出来的。

  上海市杨浦区梅林居委会办公室里,鲍力杨从孟老师手中接过一张“上海市职业见习人员见习证明”。因为激动,他的手有些颤抖。

  这次为期3个月的见习经历,帮助这个一说话就脸红的腼腆青年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并让他在失业一年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新工作——一家餐饮企业的出纳。

  孟老师,名叫孟祥海,已近知天命之年,是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的一名就业援助员,负责梅林、长海两个社区未就业人员的摸排、联络。

  在他做这一行的7年多时间里,孟祥海已帮助近百名未就业人员获得新工作,其中超过半数是像鲍力杨这样的年轻人。

  失业青年当上就业援助员

  孟祥海最近刚刚帮助社区里的“老大难”小马找到了工作。小马成长于单亲家庭,初中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

  第一次见到小马时,孟祥海吃了一惊,这个身高175cm的小伙子,体重却达400斤。因为外形和学历因素,小马找工作四处碰壁,干脆待在家里再也不愿出门。了解到小马有电脑方面的专长,孟祥海开始留意适合小马的工作岗位,带着他一次次去面试。

  终于,在2015年春节帮困招聘会上,小马找到了一份后台信息维护的工作。“侬也好去瘦瘦身,把形象弄好一点,在单位工作会更顺利,也有利于健康。”孟祥海不忘提醒小马。

  孟祥海自己也曾有过失业经历。35岁那年,在船厂做质量检验的孟祥海因企业规模缩小而下岗,在就业市场奔波几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2007年的一天,待业在家照看孩子的孟祥海,接到了社区就业援助员陆大姐的电话:社区正在招聘新的就业援助员,想不想来试试?

  “我做过好几份工作,有不少经验教训,如果能帮到别人不是挺好?”2007年9月1日,经过笔试和面试,孟祥海正式挂上了就业援助员的工作牌。

  2007年,孟祥海所在的杨浦区制定了《就业援助员“学政策、学理论、学技能”三年培训行动计划》,以职业指导为主,通过劳动就业保障相关政策法规、基础理论和实务技能等培训,提高了就业援助员的水平。各街道也结合实际组织了心理知识讲座等特色培训,组建了一支援助员队伍。

  孟祥海发现,他接触的35岁以下失业人群中,普遍存在学历不高、待人处事能力欠缺、反复上岗又失业等问题。“他们往往性格内向自卑,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孟祥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每当遇到这样的青年,他总会和他们分享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包括提醒他们注重个人形象。

  眼高手低是就业障碍之一

  相较于一些因外在条件而造成的就业困难,更让孟祥海忧心的,是一些年轻人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初当就业援助员时,他的第一个援助对象是一个技校毕业的青年,高大帅气,脑子灵光,按理说并不难找工作。可当孟祥海带他到用人单位时,他却告诉对方:“我要考清华北大,不会在你们这长呆的。”

  “有理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啊。”这句话在孟祥海嘴边打了个转,又咽回了肚里。对于这样心高气傲的年轻人,他采取了迂回方式。

  此后,孟祥海常常找他聊天,等到熟悉后再慢慢向他灌输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最终帮助他钻出了牛角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孟祥海第一次给鲍力杨打电话时,鲍力杨正捧着一本会计专业书苦读。因为与辅导员闹矛盾,年轻气盛的他从上海海事大学退学。仅凭高中文凭,打过几份短工,一直失业在家,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学起了会计课程,并决心要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

  “这个证书毕竟不那么容易考,在此之前你可以先找些相关的工作积累经验,对于将来做这一行肯定有帮助。”孟祥海劝他。

  为了让鲍力杨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孟祥海特意为他介绍了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见习岗位。3个月期满后,鲍力杨改变了很多,也找到了就业机会。

  父母也需要就业教育

  “你希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每当孟祥海这样问失业青年,得到的答案多是:坐办公室、工作稳定轻松;最好不要出差、不要加班、离家近点;钱多最好,钱少点也可以;不做销售,不做收银,不做工人……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但往往缺乏实实在在的社会经验,看不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孟祥海说。

  就业援助员的帮助对象不仅仅是青年,还包括他们的家长。“有些年轻人的就业观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孟祥海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代替子女筛选职位甚至参加招聘会的家长,“他们往往对子女宠爱过度,认为这个活太累,那个活没出息,白白让孩子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几年前,杨浦区五角场镇在上海市率先开办了“家长学校”,由市十佳职业指导师、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心理专家指导青年和家长,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学会理智择业。

  近一半失业青年不愿主动就业

  每个工作日早晨8点半,孟祥海准时出现在居委会的办公室。

  他手中有一份定期更新的社区失业、无业人员名单,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20多个,这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每隔三个月,他都要给这些年轻人打电话问问就业情况,如有需要,还会上门了解。

  一位就业援助员曾经说,现在的失业青年和过去的“4050”(指40多岁、50多岁的人)不一样。当年“4050”一下岗,就急吼吼地来找就业援助员,希望快点找到工作。而现在的小青年,不少人家境富裕,生活压力小,就业意愿不强烈,很多人宁可“宅”在家里玩游戏,也不愿出来就业。

  2012年起,上海市开展了“启航计划”,这是一项针对失业青年就业的专项扶持活动。计划实施之初锁定的2万名长期失业青年中,大约有9000人不是主动去登记失业,而是被孟祥海这样的就业援助员“发掘”出来的。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失业青年不愿意主动就业。

  把宅男宅女从家中拉出来

  把这些“宅男”“宅女”们从家中拉出来参加培训见习和招聘面试,很不容易。

  刚做就业援助员时,孟祥海打电话或上门了解情况时常常遭遇闭门羹。一些年轻人听说是来帮助他们找工作的,表现得很不耐烦。在他们看来,连父母都默许自己“啃老”,外人何必操心管闲事呢?

  孟祥海为此没少动脑筋。他时常活跃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主动和社区居民拉近关系。为了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他特意订阅了青年读物,还学会了上网收发邮件,以便及时将最新的就业信息发送给失业青年。

  2008年底,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专门创设了“扬帆职业指导室”,后来还开设了“扬帆职业指导”的微博,希望借助网络扩大影响,通过多元化职业指导、针对性职业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青年就业成功率。

  每逢有好的职前培训或招聘会等活动,孟祥海就会立即拨通失业青年的电话。一开始,总有几个人以早上起不来、忘记了或不感兴趣等理由缺席。就业促进中心还为此特别作出调整,尽量不在早上九点半之前安排活动。

  就业援助员正在消失

  2002年4月起,为配合上海市政府“净增10万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实事项目的实施,上海劳动保障系统在社区扶持建立就业援助员队伍。此后,上海的每一个居委会都逐步设立了就业援助服务点,这是全国首创的社会化就业援助机制。

  在上海,曾有5000多名就业援助员,他们需承担“人力资源调查、配合开发岗位、政策咨询宣传、劳动维权服务”四项职责。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学者刘惠芬告诉本刊记者,多年来,就业援助员在解决大龄失业人口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更多元化的就业诉求,他们却有些力不从心。

  2013年,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就业援助员和劳动监察协管员两支队伍合并、统筹使用,成立了上海杨浦区扬帆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但队伍规模逐步萎缩,队伍承担的就业服务、劳动监察工作压力日增。

  比如,孟祥海所属的五角场镇有43个居委会,原本每个居委会都配备了一名就业援助员。但人数现在已缩减至19名,这意味着一个就业援助员要兼顾两个居委会。

  据刘惠芬介绍,未来,上海社区就业工作的主体将重新回归到居委会。2014年,在参与上海市委1号课题时,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提出,居委会要明确就业服务职能,安排专人负责社区就业工作。

  目前,包括杨浦在内的上海市几个区县,已经或将要让部分就业援助员通过换届选举进入居委会,并将就业援助员工作职责纳入居委会政府类工作项目中。

  再过几个月,孟祥海将卸下就业援助员的职责,他的工作会由年轻的社区工作者继续下去。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上海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