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时隔3月再出降息利器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降息,央行,中国银行
  • 发布时间:2015-04-21 13:06

  是什么原因让央妈多次出手?面对降息降准,人们的理财方式该怎么变化?银行又需要探索出哪些新出路?金融改革未来一年前路到底如何?降息降准是否还将纷至沓来?通过对相关专家学者的采访和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我们或许能得到答案。

  从2014年年尾到2015年年初,降息降准的消息充斥着各个财经媒体的头版头条,两次降息一次降准,金融市场经历了一波三折。

  降息降准不仅影响着普通人的投资理财,也对银行的盈利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对金融改革也有着不磨灭的功劳。是什么原因让央妈多次出手?面对降息降准,人们的理财方式该怎么变化?银行又需要探索出哪些新出路?金融改革未来一年前路到底如何?降息降准是否还将纷至沓来?通过对相关专家学者的采访和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我们或许能得到答案。

  降息的背后

  央行在降息后表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降息降准又再次降息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是不是真的如专家预测的那样中国已经进入了降息和降准的通道?

  2015年1月我国的CPI破1,创五年来新低,PPI出现连续35个月负增长,环比降幅扩大,通货紧缩正在由传说变为现实。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刘杉分析指出,物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消费不足,其中商业银行传导机制失灵导致央行定向投放的流动性,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也就无法形成支撑物价上涨的力量。

  中国银行发布的2015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各国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地缘政治风险暂时缓解,全球经济继续缓步复苏,步入“低增长、低通胀、格局分化”的“新常态”。因此,针对这次的降息,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降息主要是针对当前低迷的经济增长现状,消除市场对经济可能陷入通缩的担忧。同时央行也表达了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仍是保持实际利率水平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通过采取对称方式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直接对金融机构贷款实际利率产生一定下拉作用,同时存款基准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也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带动各类市场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下行,对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有一定好处,同时也利好股市和楼市的发展。

  但是对于3月1日降息的效果,兴业银行鲁政委并不看好,央行降息有必要但效果钝化了。他认为央行对称降息是对目前经济下行和通缩压力的反应,但刚兑不破银行负债无法下降,由此导致贷款利率难以明显下行。我们一直认为,汇率不贬降息效果甚微;刚兑不破,降息效果钝化。降息之后,存准率未来也将继续持续下调,汇率也会继续走弱。

  在央行的降息降准政策中,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值得关注。央行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拓宽,对其定价机制建设和自主定价能力以及经营模式转型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金融改革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甚至有专家预测,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存款保险制度5月1日即将正式施行,放开存款上限以及完成利率市场化都有望在年内成真。

  另外,针对央行推出的一系列降息降准政策以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春节后第一周就降息,意义非同寻常。第一彰显了国家稳增长的信心,第二宣告了中国正式进入降息周期。

  对未来的预测,众说纷纭。有专家认为预计年底前还会有一次降息和多次降准;有的专家则认为不必对通缩过分担忧,不可过度使用降息降准工具,也可以综合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如SLF(常设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来“保增长、调结构”。总结来说,当前的货币政策基调仍属中性。央行在降息后表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后降息时代”如何理财

  降息影响不容小觑,在“后降息时代”人们该如何理财?钱放在哪里最合适呢?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3月1日起金融机构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降息影响不容小觑,在“后降息时代”人们该如何理财?钱放在哪里最合适呢?

  银行存款:换成三年、五年定期

  回头看2014年的降息风波,许多银行采用了“一浮到顶”的政策,不仅没有降低存款利率,反将存款利率上浮20%,出现银行间“抢钱”的现象。而这次降息,从降息首日各上市银行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定价上出现差异化,不再“一浮到顶”。

  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的放在银行里的钱该怎么办?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认为,降息后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至1.3倍,银行的自主定价权更大,各银行之间利率差异将进一步拉大,尤其是中长期的存款利率。如果说你的资产中需要配置一部分存款的话,那么趁着机会现在最好换上三年、五年期较高利率的存款。而且,以后做定期存款也要像买理财产品一样货币三家,尤其是大部分资金都做定期存款的中老年人,若资金量较大,利率的差异影响也会大一些。

  顺便说一句,如果不想存款,想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工商银行的理财师会告诉你投资时关键要看产品投资的是什么类型,现在是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机会。

  宝宝类产品:关注互联网保险

  作为近几年的“吸金大户”,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这次的降息中也纷纷出现“跳水”现象,特别是“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下滑。

  然而,与互联网结合的传统保险公司却仍能稳住“优势”。据统计51家寿险公司旗下共546个万能险产品调查发现,22家保险公司多达54款产品的结算收益超过了6%。以珠江人寿为例,其14个万能险产品中,有8个账户的结算利率在6.5%~6.91%之间,无论在数量还是收益率水平上都名列前茅。

  在“后降息时代”环境下,投资者更注重的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稳定性和保障性,保险理财产品有保底收益且兼顾保障,受到降息的影响比较小。而有的互联网平台对这些新兴的保险理财产品也有一定的支持与补贴,这对不少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股票投资:三个品种最受益

  在最近一轮牛市行情中,重拾人气的A股正迎来第五轮开户高峰。这些新的投资者被业内称为“第五代股民”。他们中的80后、90后新股民最为抢眼。他们入市普遍操作大胆、反应迅速,借助上涨行情有的获利80%甚至100%。可见,降息是点燃股市的一把火。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2015年股市或将继续保持牛市格局,从投资者的大类资产配置来看,有投资经验或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2015年应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提高资产收益。

  此外,也有分析认为,房地产、券商和电力板块是央行降息最受益的品种,投资者不应错过。短期来看,房地产、金融、有色以及钢铁等周期品估值可以得到显著修复,关注有色中稀有小品种、汽车以及建筑建材的投资机会。

  楼市行情:刚需可买,投资谨慎

  对于“房奴”来说,降息意味着减负。在降息实施一个月后的3月30日,央行、住建部和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二套房首付下调至40%,公积金首套贷款最低到20%,公积金二套房贷款,最低到30%,2年以上住房免征营业税。

  这些消息,如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给冰冻已久的楼市送来了温暖。这种情况下,购房者和开放商对市场的预期都是向好的。对于刚需族来说,这是个好消息,毕竟要交的首付少了。但是反过来也应该看到,贷款要还的利息也相应的增加了。另外,如果把买房作为一项投资的话,还是要谨慎下手。

  银行跨入3.0时代

  银行的转型直接关系着我们未来的金融生活。可以设想,当银行步入3.0时代,那么“银行不再是客户要去的地方,而是一种随时可得的服务”。

  被视为对经济“利好”的降息,却给银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降息并允许利率浮动空间扩大,将使商业银行净息差显著收窄。如果说监管趋严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还在不远处招手,那么面对与降息同时而来的利率市场化起航和互联网金融的倒逼,银行则只能迎战不能后退,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腹背受敌”的形势,银行到底该何去何从?是暂时困守现状,通过在存款、贷款方面大打资金价格战,还是通过与监管部门、金融消费者迂回周旋,确保自身的收益最大化?事实证明,这种保守性举措只能让银行经营越走越窄。所以说,银行业的转型应该是再造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同时,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目标。因为离开了实体经济,银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银行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存贷汇”,拓展为“存贷汇理”等综合业务。银行通过和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开展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托管等轻资产业务,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来拓展利差收入。在理财业务上也逐渐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类转为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等。不管是理财业务还是其他资产管理业务,都是对银行市场判断力、投研能力、资产配置和交易能力的比拼,最终都以为客户创造收益为标准来衡量。此外,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一带一路”是当下的最好机会。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倒逼,银行也已经开启了“互联网+银行”模式。通过运用先进的IT基础设施和海量的信息数据,不断优化完善包括网上银行、支付平台、银企直联、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知平台以及自助银行机具的电子银行服务网络,来为客户提供不一样的、更好体验的互联网银行。在银行系电商里你可以购买想要的商品,获得的积分还可以直接抵现再次购物;通过银行的社交平台,可以获得想要的理财资讯和专业的指导;而在银行的直销平台上,就算是门外汉也可以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针对不同的身份,银行能提供契合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差异化服务。在线下网点,智能银行网点得到普及,人员成本大大缩小,办理效率不断提高,客户享受更好的服务体验。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最后一步,而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和探索也正在逐步推进。银行的转型直接关系着我们未来的金融生活。可以设想,当银行步入3.0时代,那么“银行不再是客户要去的地方,而是一种随时可得的服务”。

  文_本刊记者 李明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