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外交家石学敏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外交家,附属医院,针灸大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07 09:09
1968年,中国一位针灸医生,用三根小针,对准偏瘫半年的阿尔及利亚国防部副部长萨布的穴位,当天,萨布站了起来
老祖宗被石头碰了一下,碰出“针灸”大发明。在新石器时代,受伤的人偶然被一些坚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碰到身体某部位,疼痛会减轻,最早的针具--砭石由此诞生。而灸法的发现,居然是祖先烤火时,发现身体剧痛会缓解,演变出来的。
3000年前,扁鹊曾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而半个世纪前的1968年,中国一位针灸医生,用三根小针,敲开阿尔及利亚大门,他对准偏瘫半年的阿尔及利亚国防部副部长萨布的穴位扎下去,当天,萨布站了起来。
该国最大的报纸《圣战者报》以大幅标题报道:“这不是巫术,也不是魔术,而是中国三千年历史的医学法宝!”
2014年底,在天津第一附属医院,《小康》记者见到76岁的院士石学敏,这位刚刚被授予第二代国医大师的传奇人物,1.8米的个头,面色红润,出访过110个国家,精通多国语言,但依然一口地道天津话,幽默感随时随地。
“鬼手神针”四字--悬挂在他12楼的办公室墙上,出自科学家朱光亚的手笔,而他看来,当前中国急需培养更多“鬼手”针灸人才,他们正在外流。
他的两个儿子已经移居海外,都没有从医,而是选择了金融,他说自己还是喜欢中国。然而,更多时候,他在海外,遇见的针灸人才,大多是华人,1991年出访美国第一公立医院讲学时,他惊奇地发现,该院针灸科主任,竟然是曹丕后代。
针灸外交
一枚三寸银针,徐徐扎进穴位。
1968年春季一个傍晚,30多位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眼光都停在三枚银针上,床上的病人--阿尔及利亚国防部副部长萨布患腰椎间盘突出,瘫痪在床整整30天。
石学敏旋动银针,刺了病人内关和人中两个穴位,用法语对后者说,你可以坐起来了,银针又刺向大肠俞和委中穴位,萨布的腿抬起大概30厘米,刺委中时,萨布顿感“得气”,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在场的人目瞪口呆、惊诧不已。萨布含着热泪紧紧拥抱着石学敏,连声称谢。
第二天,该国最大报纸《圣战者报》以大幅标题报道:“这不是巫术,也不是魔术,而是中国三千年历史的医学法宝!”石学敏也因此获“针灸大使”称誉,成为新中国针灸外交第一人。
那一年,石学敏30岁。1964年,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在天津中医附属医院工作两年后,石学敏被推荐参加卫生部针灸研究班--只有16人的班级,从中国各地选拔在中医内科工作过两年以上的年轻人才,从参加这个班开始,他的研究重点就转到针灸上。
正值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支持亚非拉发展经济合作,作为援外人才培养,石学敏所在的针灸研究班,特殊的意义在于培养外援人才,他们受到顶级培训:清朝老中医杨甲三、郑魁山传授针灸技术,周恩来总理亲自讲授外交课,甚至还有各种语言突击课程。
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开宣布针刺麻醉成功的消息,拉开了“中国针灸热”的序幕。次年2月,中美建交,美总统尼克松访华,其随行医师W.TKACH大力表扬中医针灸的优良疗效,就这样再把“中国针灸热”提升到高峰。以华盛顿地区为例,当时有针灸诊所十多所。
“当时去法国,需要飞一周的时间。”从28岁起,石学敏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出访过60多个国家,使世界认识了中国针灸。东南亚某国政府首脑在他的银针下,站了起来,石学敏教授在该国受到近乎国宾般的礼遇。事后应该国政府及我国驻该国使馆邀请,石教授主持召开了别开生面的“针灸招待会”,各国使馆人员纷纷前来,造成很大影响。外交部与卫生部联合表彰了他的“针灸外交”,为上世纪美国50个州的针灸立法,无形中推动一把。
目前,石学敏兼任欧洲中医学院最高顾问、德国传统医药学院名誉院长、美国纽约中医研究院顾问等诸多职务,连续四届被推举为国际针灸临床学术会主席。海外传媒也因之给以石教授很高评价,誉其为“华夏第一针”。
美国针灸教材与日本《中医杂志》
伊拉克战争,虽然过去整整半个世纪,然而美国部分伊战老兵,至今仍饱受抑郁症折磨,无法恢复。41岁的美国人麦克,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老兵,2012年来到天津,寻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石学敏。
原来,麦克女朋友的母亲发现,自己正在备考的美国国家针灸医师考试必用书中,《石学敏针灸治疗学》(英文版)为指定考试教材,其中石学敏独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是考试内容之一。在美国,此书是100多所中医药大学指定教材。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与胡锦涛主席之间的元首协议,培养美国针灸人才,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的工作之一,在中国,他建立了50个博士流动站,对关门弟子的选用标准是“要求做的,必须拿出结果”。
而石学敏自己的针灸求学之路上,遇到无数“传承之师”。
石学敏出生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石各庄村,中学的班主任劝他学习中医,他成为天津中医学院首届大学生。几十年后,当这位班主任去世时,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石学敏和三位儿时的伙伴一起,为老师抬灵柩,送一程。
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石学敏成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名中医内科医生。两年后,他被推荐到卫生部举办的全国针灸研究班深造,当时国内许多知名专家亲自参加授课,他处处留心,老师偶尔提到喜欢的天津特产,他专程回家买来。“他从内心掏给你的,比对儿子还好”。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古医术面临的两难选择,与尊师的传承不同,石学敏更倾向于针灸的应用创新,他的石氏针法“醒脑开窍针刺法”,成为古老针刺麻醉术之后,国外认知中国针灸的另一专项。
中国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约l20万人,每年死于该病的患者80万人。而这一疾病病种绝不是3000年前的扁鹊能未卜先知的--石学敏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融会贯通,大胆取舍。他选用人中、内关、三阴交等穴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的治疗方法,收到满意效果,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石氏针法--“醒脑开窍针刺法”。
日本山本胜司教授主编的权威杂志《中医杂志》评述:“如果将针刺麻醉作为针灸治疗第一阶段的话,那么这次石学敏的醒脑开窍法,可以说开始了迄今为止针灸的一个崭新阶段。”
心直口快,由来已久
1973年3月15日,是石学敏心目中向国家起誓的日子。那一天,中国第一个针灸科成立。
独立针灸科,在那个年代何其难?时值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还未结束,刚刚回国的石学敏惊讶地发现,以前他所熟悉的医院结构和运作程序都已不复存在:针灸的名字被取消,改称“新针科”;没有医师资格的人也能给病人诊治。看到这种混乱的情况,石学敏提出要重建针灸科室,并且要开始培养人才。在当时,这一举止是有风险的。
“说假话我受不了,说假话都成艺术家了。”最后,石学敏的意见获得通过,天津中医一附院在中国第一个把科室重新分开,针灸科得以重新建立。
石学敏的心直口快,由来已久。他曾拒绝组织安排机关工作岗位,坚持到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一名中医内科医生。石学敏风趣讲述:“天津话讲,从天津到北京,不能走廊坊,要从怀柔,我这种人不能绕怀柔,所以我不能当官,还是得治病,我治不好也治不坏,一个下午,我就围着这几句话转,反正就是不当官,你说破天也不行”。
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他工作了40个年头。从1983年起石学敏担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从重建针灸学科、开设全国第一个针灸病房,到建设全国首家针灸科“电生理室”乃至“CCU”病房,石学敏院士创建的针灸科目前拥有28间门诊治疗室,开放床位18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病床使用率超过100%。
76岁的石学敏,1.8米的个头,身材适中,气色俱佳,他透露自己的法宝就是运动,这个一下午跑步两小时的老院士,被职工称为“不是一般的强壮”。医院同事告诉《小康》记者,他年轻的时候能喝酒,能熬夜,酒量很大。当院长期间,为争取资金、争取项目,要跑好多地方,见很多人,很多应酬也免不了,包括临时准备报批材料,“那是很着急上火的事情”,和他一起临床的大夫说,临床上扎针,“那是脑力体力结合的活儿”,如果身体不“强壮”,脑子“不清醒”,根本达不到进针精准、掌握捻转的力度。
石学敏不愿意谈医患关系,不提给病人掏钱治病,理由是“不准往外讲,如果这样,大家都来了,怎么办”。他不愿定居国外,表面说法是,不习惯国外生活习惯,进一步理由是,“我不稀罕你们写这个”。
(链接)
石学敏
男,1938年6月生,天津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20世纪70年代初,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达分子基因水平。近年来,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致力于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与诊疗,并就针灸临床与机理研究,开展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国际合作,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文|《小康》记者 屈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