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博览会中收购画作

  • 来源:高峰
  • 关键字:艺术,博览会,收藏
  • 发布时间:2015-05-07 09:58

  许多本地画廊正在减缩甚至停止营业,然而在新加坡的画展却从来不乏外籍画廊参与盛事的身影。当本土画廊感叹于没有顾客上门之余,画展筹办单位却宣称每场展览都有上千位参观者,交易量更是达到数百万元。事实真是如此吗?若是如此,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似是而非、相互矛盾的现象?

  是的,许多本地的画廊确实正在缩小营运规模。就我们所知,一家位于新达城(Suntec)的画廊在2013年开幕后,不到一年便已停止营业。与我们交谈过的多家画廊,连一些营运已久的画廊在内,大都表示上门的顾客已越来越少,除非老板的口袋够深,否则很难继续这门生意。

  原因很简单。一间占地100平方米左右的象样画廊,成本相当高。人潮多的地点每平方米要价便可轻易达到150至200元、加上较高的员工成本、花费昂贵却不见效的宣传费用,画廊老板必须不断调高画价才能支付不断增加的成本。

  另一方面来看,购买画作的趋势在过去几年已有所改变——大部分的顾客已经不受广告和宣传的影响了。邮寄目录这类主动上门的宣传方式已不再讨喜;人们的居所也益形狭小,大大减少了容纳艺术画作的空间;本地买家在购买画作前也希望有更多的作家、作品供他们选择。此外,外国画家以及先锋派风格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近年来也越来越受欢迎,形成另一趋势。当然,也许一些人认为外国艺术家比较好吧。

  这些就是外籍画廊在本地的画展中一直都很踊跃的原因。他们都知道本地艺术市场兴盛不已,开画展无疑就是进军本地市场的最佳选择。特别是那些洞悉本地市场状况的精明艺廊老板们,业绩通常都比同行好。想象一下吧——以区区不到到一万元的支出,就能够换来一两万名愿意支付15至20元入场费的观众。

  而对买家而言,博览会中参展画廊多,同一个场地内就能一览上百位画家的画作,选择不但多样,而且同行在竞争,买家会认为会中画价更为合理。这些好处,只能在艺术博览会中遇上。

  而且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参观画展应是每一位艺术收藏者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因为其中所陈列的作品来自世界各地,而且还囊括了新老艺术家的最新作品,能够徜徉在最新的艺术潮流里,所以博览会好处多,人们愿意付费前往。

  下面跟读者们分享一则刚刚过去的艺术博览会与会心得,分享者是本画廊的顾问,他分别从艺术收藏家、画廊老板以及艺术家三者的观点切入探讨、分享。

  Affordable Art Fair 春季版

  2015年4月17至19日,地点:新加坡 F1 Venue。

  展前预览在4月16日(四)的6点到10点举行,目测约有2000人参与。如果你幸运地在受邀之列,那这将会是你看画展的最好时机,因为你赶在了画展开放给公众之前抢先浏览或是购得你所喜爱的作品。

  不过,在贵宾抵达之前,我已经看到了好几幅作品,上面贴着「预定」或是「已售」的标签。当然,这有可能是画廊更早前就被卖掉的画作,也有可能是画廊的销售伎俩而已。预览会上,价格合理的好画作在首两小时内早已被抢购一空。

  星期五当天,会场约有3000多名与会者。我想他们一定很认真地寻找能够收购的作品。依据那些已经被包装好的作品揣测,我想那日应有不少画作被收购。买家们有的在讨论各类作品,有的准备出价,还有一些正在讨价还价。一些画廊也将画家本人请到现场与顾客做更直接的交流。

  在预览会上,来参观的人们穿著都较为正式。依我来看,受邀的人并非全都是买家。虽然有作品售出,但以往参加过画展的展览者告诉我,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人少了许多。

  星期六与星期日参展的人潮最多。其中有许多人是带着孩子们周末出游来的,另外还有一些人是早些时候已看过展览,然后经过多番考虑才决定购买画作的人。

  在展览中,我与许多参展者聊天,我们的共识是这些性质相同的展览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相较于「Affordable Art Fair」刚开办时,如今参观者与买家的人数都已大不如前。

  许多买家也告诉我,画展中有很多的复制品(有的可能还模仿得不太像)。画作价格虽不全然是人们所负担得起的,但由于参展费用实在太昂贵,大家也无可奈何。对于这个现象,买家也须负起部分责任,因为他们一直都抱着「贵就是好」、认为外国艺术家比本土艺术家好等未必属实的错误观念。

  除了大型的美术展览,本地也有一些较小型的展览,如在购物中心或是公共场所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非常不错,大众负担得起的艺术作品。位于Suntec一楼的艺术广场(在Lamborghini展示间对面)便是其中之一。由于这里被指定为「社会企业」场所,这里的价格相对而言也较为公道。

  黄基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