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真实莫斯科

  莫斯科不会让中国人感觉陌生,我们从小生长的点滴里,都渗透着苏式俄式的细节。

  一年前我去了索契,美轮美奂的冬奥会。黑海之滨的度假胜地,颠覆了我对冬季运动项目的认知,难以想象冬奥会居然能在如春气温、煦暖阳光下进行。

  然而这和《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上报道的冬奥会,完全是两回事。英美媒体的报道,完全集中在冬奥会的成本——普京在索契上花的钱,比北京还要多;然后就是各种索契冬奥会劳工问题、场馆闲置和浪费、对西方媒体的限制……对我而言,索契冬奥会的体验感,远在北京2008之上,但面对的西方质疑,也要比北京2008多得多。

  我相信奢华浪费和意识形态上,挑战肯定存在,但索契有最精彩的冰球决赛、美妙的高山小回转竞技、优雅超凡的冰舞……这些在英美媒体报道上却难得一见。普京将体育极度地政治化利用,西方媒体难道不也是这样?在这个国度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完全变成了政治攻讦的阵地。

  一年后我来到莫斯科,第一次来到这座巨大无朋、神秘无比的都市。走出过关通道,机场6号航站楼寂寥无人。也许这就是西方经济制裁的结果,一年前在此转机,人流要高出十倍。

  开往市区的过程轻松,下午三点莫斯科没有任何交通堵塞,哪怕这也是一个人口两千万的城市。一路景观,完全不像以往在西方惊险小说里读到的那种阴郁、巨大和压抑,夏日阳光普照,清风徐来,城市中七片森林,让莫斯科比其他都市更协调。除了商业中心“莫斯科城”一片,市中心完全没有高楼大厦。苏式风格的巨型建筑比比皆是,赫勒晓夫楼也随处可见,但那种被英美传播洗脑的“铁拳”和“老大哥”阴影,一点都不存在。

  莫斯科不会让中国人感觉如伦敦、纽约或苏黎世那样的陌生,我们从小生长的点滴里,都渗透着苏式俄式的细节:左右对称、中部高耸、门庭回廊宽阔伸展……颜色灰黄为多,入眼舒适平易。城市雕像建筑,大气豪迈,细节处又十分用心。我在想,四十年前,这不就是中国向往的极致?四十年后,已经有很多人看不上俄罗斯,认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已经让我们凌驾于“老大哥”之上了。

  只要在莫斯科行走上一个小时,就能知道这种谬误有多么的可笑。莫斯科任意一个地铁站里,大理石壁墙装饰,各种纪念性雕塑,说明的不是这个国家的强盛,而是这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诉求。莫斯科的干净也让我意外,街面上能见到的垃圾,多为烟头。每一处体现的都是人的素质,一个在九十年代初解体时代面临严重食物等生活用品短缺时,依然能有秩序排队的民族。这种排队,是奥威尔在《1984》里忧心的个体沦丧、体制统治,但今天的俄罗斯人,你不能怀疑他们独立的自我意识。

  论坛主题是2018世界杯筹备,国际足联丑闻仍然在延续中,布拉特没来、瓦尔克也没来,而国际媒体云集。我参加中国足球主题的环节,作了一个中国足球现状介绍的陈述,对“富豪投资足球”、“政府改革足球”、“足球全面改革政策”等,俄罗斯同行最能领会。

  英美人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能组织得严整周密,能具备如此之高的国民素质,又完全有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我同样不懂俄罗斯,但我知道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多沟通多交流,才有可能接近和理解。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来过,都败过,库图佐夫和朱可夫雕像,依然高立。也许政治对立,是国家选择使然,可竞技场上,最应该消除的,就是这些肮脏的盘算。

  网易副总编辑 颜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