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明星北漂记

  • 来源:世纪人物
  • 关键字:北漂记,港台明星,房产
  • 发布时间:2015-07-15 14:45

  在一般人看来,北漂一族主要是一些大学刚毕业或者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但是,随着内地的不断发展,许多港台明星也喜欢“北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台明星选择北上发展,出演内地电视剧,“北上”,已不再是个别港台艺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发展选择。至于原因,除了翻倍的片酬之外,越发完善的制作环境、更宽广的戏路也是重要因素。

  “明星大迁徙”

  许多年前,港台明星离我们还是那么遥不可及,如今,他们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偶像的符号,也许在北京的某个角落你就可以看到他们匆匆来去的身影,或者随意在某个晚上,推开三里屯几个著名酒吧的大门,就可以看见齐秦、罗大佑或者王菲在里面喝酒聊天,他们在娱乐圈市场作用的大潮下开始向北京慢慢漂移。

  “北漂一族”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多港台明星们,都早已经在北京安家落户,购置房产,他们的演艺事业的重心也都早已放在内地:李宗盛携妻子林忆莲把家和工作室都安置在上海;张信哲在上海开了自己的餐馆,他的经理人则长期居住在北京,努力为他开拓内地市场;齐秦在北京有自己投资的生意和音乐工作室;制作人吴旭文干脆卖掉台湾的所有家当,携妻带子一同来京定居。常驻内地的港台明星更是多如过江之鲫。林志炫、彭佳慧、杨宗纬、梁家辉、万梓良、温兆伦、汤镇业、寇世勋等等。

  其次,还有很多港台歌手纷纷到内地举办演唱会,或者到内地接拍电影、电视剧、广告等。滚石集团董事长段钟沂说:“中国内地最有可能产生华人最大的唱片业,因为这里有无法代替的、雄厚的文化基础,人民生活的品质和方式有无限潜力。”

  说到来内地发展的原因,许多香港艺人都很坦白。一是因为钱多。其二则是不少明星在香港已经被定型,到了内地反而可以尝试更多新的类型。

  因为出演《外来妹》一举成名的港星汤镇宗,是香港演员到内地拍戏的第一人。对于香港演员纷纷到内地拍戏,汤镇宗认为这是因为香港的工资太低了,“很多演员现在都是在香港有一点名气,就跑到内地拍戏,因为香港被‘无线’垄断了,工资给得太低,所以大家都跑到内地来赚钱。”汤镇宗还表示,目前在内地,香港演员之间也开始有了竞争。

  随着经济起飞,内地文化产业正在朝气蓬勃地发展,港台明星在内地十分吃香,到处有人请他们拍戏、演出。因此,“北漂”的港台演员们目前都发展得很好,个个都不愁找不到戏拍和找不到演出。还有的明星演艺事业下降,在内地开餐厅、开店做生意同样赚钱。

  港台明星在京现状

  香港是弹丸之地,台湾也不过一个省,一个艺人一旦过气,很难在娱乐圈继续生存。所以,早年香港有不少艺人后来都转行做了美容院、保险经纪等,八卦杂志也不时曝光王祖贤、叶子媚等过气美女的今不如昔。

  近些年,面对逐渐衰落的香港、台湾演艺市场,高速增长、经济体量庞大的内地成为港台明星们最重要的市场,蜂拥而至的港台明星们纷纷“北漂”,很多本已经“过气”的明星,在内地获得了演艺事业以及婚姻的“第二春”,而当红的,也在收获着万千偶像的追捧和不菲的身价。比如,翁虹、吕良伟等许多明星都在内地成了家,刘锡明、吴奇隆等还在内地开起了餐馆,家人也都纷纷随之北上。

  郑嘉颖入行22年,历多次事业高低潮,但真正爆红是北上接拍了内地剧《步步惊心》,一剧打通内地市场,爬上了事业的高峰。其后他陆续接剧八部,收入超过5000万,更以每集40万元接下《叶问II》,并将一支960万酬劳的广告收入囊中。如此优秀的成绩,让郑嘉颖成为北上打拼艺人中的榜样。据他自己表示,可以选择自由接剧,是他来内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比起叫“霹雳虎”,也许吴奇隆更喜欢被称为“四爷”。就像比起即使胳膊脱臼也要在台上翻跟头卖力微笑,现在坐在头等舱候机室听着粉丝小心翼翼地叫着爷,随意黑脸,显得更加有范儿些。如果要颁奖,大概吴奇隆会获得一个“最佳咸鱼翻身奖”。小虎队成了过去的回忆,惨遇婚姻破裂,吴奇隆快成了过去时,却因《步步惊心》中四爷雍正这一角色,在内地爆红,他与郑嘉颖同为北上打拼艺人们的典范。

  但并不是每个“北上淘金”的艺人们都是拿高片酬,高片酬付的值不值,一切还要靠市场说话。陈键锋自11年初离巢,并炮轰无线苛刻员工薪水之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内地市场中。早前,他在访谈中提到香港与内地拍戏的模式不相同,他更喜欢并接受在内地工作。据知情人透露,无线提供给陈键锋的薪水低廉到供车困难,但在内地接剧一部便可达七位数。好的待遇,如何不让人心动。

  不过虽然陈键锋接剧颇多,但目前并未在新的环境下创出成绩,知名度低迷,远不及郑嘉颖创造出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地方,并非换到机会多待遇高的环境就算是成功,事业的成功始终要用成绩而并非只是酬劳来体现。

  拍戏要过语言关

  香港曾流行一个口号:“学好普通话,内地去打工。”不少港台明星北上还遇到过语言困境,1990年就来大陆拍戏的“琼瑶小生”马景涛曾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内地拍摄第一部戏《雪珂》时,剧组要准备两份剧本,一份简体一份繁体。

  刘恺威也坦言自己就经历过一个极端痛苦期,“我当时刚来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都不太会讲。沟通都很困难,别说演戏了。”刘恺威自曝自己当年为了学习普通话,每天都逼自己跟同组演员聊天,回家就看新闻联播。

  北上拍戏,除了挣钱之外,突破自己的既定戏路,尝试新角色,也是很多港台演员重点考虑的因素。刘恺威是TVB老戏骨刘丹的儿子,接老爸的班入行拍戏十几年,虽然勤勤恳恳,但也一直没有得到担纲主角机会,因此他也选择了北上,“在内地发展后尝试了很多自己以前没想过会饰演的题材,特别是一些历史题材。”刘恺威第一部内地当纲主演的戏便是《大清徽商》,而这种规模宏大的历史剧在他看来,在香港几乎是制作不出来的。

  刘恺威认为自己在内地拍戏,也学到了不少东西,“香港没有中戏、北影这些科班学校,内地有很多科班出身的优秀导演和演员,他们是一步一步学习上来的。跟高手过招,对我而言每天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如今,不仅是港台艺人,一众欧美明星也纷纷来华炫技。按照蒋丛的话说,我们并不应该用地域来划分演员,但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无疑都是瞄准了内地市场这块大蛋糕。“台湾偶像剧之父”刘俊杰曾预测:“大陆市场非常广阔,未来华语戏剧的中心一定在这里。”

  文/李雪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