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哥”王永与顺风车的故事

  • 来源:世纪人物
  • 关键字:奔驰哥,顺风车,品牌联盟
  • 发布时间:2015-07-15 15:20

  电影《顺风车》于6月5日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此片中的主角是根据王永真实经历改编的,片中王永化身欧阳风,一路上与出租车司机、城管协管、小商贩六子、90后女孩麦子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故事。

  王永,其人是北京青联委员,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品牌联盟(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顺风车(拼车)发起人。说起王永,让他声名远播的并不是他的事业有多大,身价有多高,而是他坚持17年的顺风车。

  顺风车的初衷

  回忆起当时的初衷,王永说住回龙观进趟城真不容易。他在海淀区双安附近上班,距离回龙观有25公里路程。每次出门,他总把车停在344路公交车站候车的人群边,摇下车窗,铆足劲冲着十几米长的队伍,大声地招呼等公车的人:“有去双安马甸的吗?免费捎一段啊!”一些回头客会熟门熟路地钻进他的车,而另一些人带着或疑惑或好奇的眼光看着满载的轿车渐渐驶远。

  王永说:“搭车在我们农村就是一种习惯。我们那地方很偏僻,湖南邵阳市邵阳县一个村,进城很不方便,所以那时候我们都会互相搭车。比如,我们上下学骑车会带别人,带上一个不稀奇,不带人反而稀奇。如果没人做你车,说明你人缘不行,那么这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来北京之后,只是把来家这个习惯带过来。其次,我喜欢和不同的人聊天,一个人开一个多小时车,没人聊天多没劲啊,跟一群人聊天很开心。所以别人说我坚持了十几年,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我是享受了十多年,跟不同的人交流。”

  在北京讨生活不易,刚开始是自行车,伴随着事业的发展,王永开始打车,即使打车的时候,他也想着让别人搭个便车。有一次他乘出租去学车,外面刮着风。一个女孩在路边着急地想打车,他就让司机停下来捎带上她。一年后,这个女孩成了他的老婆。因为顺风车,王永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如今俩人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在北京这个充满拘谨、防卫心重的大都市,做好事并不见得能被人理解,王永甚至常常面临冷嘲热讽,但让他下定决心,坚持让人搭顺风车,是一次经历带给他的感触。那天,外面下大雨,在北洼路他看到一个老太太独自在雨中蹒跚,满脸都是雨水,“看到那一幕,让我立刻想起了妈妈,特别难受。”于是他专门将老太太送回了家。回到家后,儿子儿媳妇千恩万谢,把他奉为上宾。“那种做好事的成就感一下子油然而生,特爽快。”

  后来虽然还是经常被人不理解,被人误会,但他慢慢想明白了“不是你想帮就能帮”的理儿。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不是他家乡湖南邵阳那般。“他们根本不认识你,你却给他们出路费油钱。这事不符合逻辑。”王永说,他越来越理解北京街头那些狐疑的冷眼。

  路上的喜怒哀乐

  王永拉顺风车经常会被人误解,最尴尬的一次,是遇上一家三口。男人和小孩都想上车,女人像护雏的母鸡般将他们拦住,嘴里嘟囔:也不看看什么玩意儿你就敢上。

  他从未感到如此羞辱,气势汹汹走下车来,“大姐,我不是什么玩意儿,我是人!”他指指车:“我好歹开的是奔驰,一百多万吧,犯得着到公交站台打劫你么?”又拿出自己写的书和名片,说:“您说说现在是什么社会,我自己出车出油钱送你们,我又不缺钱,你说我图什么?”后来那位女士上了车,一路上跟王永道歉,“不是大姐不信你,实在是多少年没见过这事了。”

  不仅如此,王永还时常路遇惊险,2003年的一个午夜,他载了一个看起来并不友善的男人。“谢谢哥们儿啊,不然这大夜里一个人走太寂寞了。”王永怕人拘谨,便如此开场。那人在副驾坐定,并不接招,过后转头问王永:你收不收钱?收多少钱?又问:你年纪轻轻,怎么开这么好的车?你家做什么的?

  他便说起自己在湖南农村长大,20岁带300块钱闯北京,从地下三层住起,睡沙发睡地板,那房子像水帘洞一样。条件好些,便换到地下二层、一层、地上。现在奋斗几年,也算有家有业。

  他问对方要去哪里,那人说你往前开就是了。他便与人普及起顺风车的好处来。十几分钟后,车到北三环,那人让靠边停。临下车跟王永撂下一句:哥们儿你注意点啊,不是所有人都是好人。那人转身,王永看到他腰上露出一小截的刀。他后怕得不得了,他说,“其实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善念,你把他当做好人真心对待,他也会不好意思。”

  还有一次在回龙观,他远远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站在道边拦车,那孩子满头是血。绝尘而过的出租车们并没有理会她。他立马停车捎上娘儿俩,直奔北医三院。原来是夫妻打架,伤到了孩子。医生说,再晚半小时,这孩子也够呛了。

  他留下3000块钱垫作医药费,便起身告辞。几天后他经过那条路,那妇女竟又抱着小孩站在道口,旁边立着块纸牌写着:好人,你在哪里?他有些感动,但并没停车。三天后,她还站在那里。“大姐,你在等谁啊?”他终于忍不住,下车去问。她竟没认出他来,把故事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他有些失落,却说:大姐,这个事情要我的话也会这么做,可能是过路的车,你等也没有意义。既然别人愿意帮你,也不会图什么回报的。

  十几年过去了,王永的车也从红旗、本田、奥迪换到现在的奔驰,但是给别人搭顺风车的习惯却从没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认出他来,从现实到网络,他被喊成“奔驰哥”。

  他说,“有一次在路上,一位车主突然摇下窗子喊他:“王永!王永!我原来搭过你车,现在我有车了,也开始搭别人啦!”

  但有人好奇他的真实身份,搜索一下,发现他是一家品牌咨询公司的董事长,还是全国青联委员。于是,微博里总有评论质疑他是不是在作秀,有人替他回复:有本事你也秀个十几年,再过来说好不好。

  王永说:“我的心态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车主。虽然我自己有公司,我在我自己的领域也小有成就,但我觉得这和搭车并不矛盾。就像我以前在上学的时候,骑自行车的时候也带人,骑摩托车也带,打车也带。这件事我有钱没钱都会做。”

  致力顺风车制度化,将公益进行到底

  王永认为,顺风车这种公益事情每个人都很容易参与,只要你有车,只要你愿意捎别人一下,停下车把人家拉上来,然后到地方后再把他放下来,就这么简单,不需要你付出太多的时间,不需要付出太多的金钱,更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那么这种随手可以做的公益,才是真正大众能够参与的事情。公益不是有钱人或名人的专利,它是每个普通市民的权利。

  如今他挑战已不再是让人上他的车,而是怎么跟政府打交道把顺风车制度化。“你看北京每天堵在路上的车,大多只坐一两个人,如果都能满载,路上得少多少车?可是冒着被抢的风险,被骂神经病,被人指责炒作,还可能会被说是黑车,只有我这种不正常的人才会去做,但好的制度就可以让所有人都去做。”

  他说如果大家都能搭顺风车上班,不仅能增进社会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能环保低碳,同时缓解交通压力。顺风搭车,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国外一些交通拥挤的城市就早已出现,以控制高峰期的车流量。如美国一些州规定空车不能上街,以有效地利用空车资源,同时减少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有些国家为了鼓励这种乘车方式,规定载人多的车可以走快车道,空车则不能进入快车道。

  “好多人说我做这个事情不会有结果,可现在有这么多媒体关注本身就是一种结果啊。只要你坚持就一定会有结果,水滴石穿。”

  为推动顺风车合法化,王永在给各个主管部门献策时,特意用人民日报的信封邮寄建议,“这样可能比较能引起他们注意。”终于,2014年1月1日,《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其规定,上下班通勤合乘和节假日返乡、旅游合乘各方当事人,可以合理分摊合乘里程消耗的油、气、电费用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用。这项规定为顺风车提供了十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顺风车终于有法可依了。

  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长时间做好事。王永说:“我做公益十几年,被人误解过,嘲笑过,也被人感谢过,感动过。听过许多别人的故事,心酸的,幸福的,励志的。这些珍贵的回忆其实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文/博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