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的风流 迷倒历代文人的供石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供石,赏石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7-24 12:25

  一声不吭、冷冰冰的怪石,不知迷倒历朝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及至今日,这一“观”石的文化渊源仍然心印于高人雅士。不仅许多藏家心仪于此,更有诸位当代艺术俊杰以自己的方式与之遥相对话。他们在作品中频频演绎旧物新情之美,让这一凝练的传统文化符号焕发了新生。

  小微供石 高官名流的奇特嗜好

  一座清代的汉白玉石座连太湖石立峰,在2014年岁末的西泠十周年庆典拍卖上以495万元创下目前赏石类拍品的最高成交价。这件佳器的原本估价只有60万~80万元,不知是沾了十周年庆典的喜气,还是苍古嶙峋的太湖石立峰太过风流倜傥,以至于众藏家顶礼膜拜,一口气冲高到将近500万元才罢休。如此你争我夺的漫长竞价,俨然让人见识了“疯狂的石头”之魅力爆棚。

  神奇的石头宝贝能引起小伙伴们的高度共鸣,是有很深文化渊源的。

  赏石文化始于庭园艺术之中。说到庭园中的赏石,这境界的生成在于“观”的过程中文人诗意的心灵将有限的形象升华为广阔的意象。小小赏石作为一个符号,牵引出山岳的勾连、画意的叠嶂。在嘉石的欣赏中,在自然的思忆中,观者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玄奥。

  石文化至唐宋开始繁盛,而后积淀为流行不衰的审美现象。唐穆宗、文宗朝宰相牛僧儒,对石“独不兼让”。在得到喜爱之石后,他兴奋之余不忘写长诗赠予刘禹锡和白居易,与他们分享此乐。刘、白二人也均善于品石,随后写下诗文概括自己的品石经验。不仅寄以诗文,白居易更把嘉石当作自己的爱宠,与之共宿,邀之对饮,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牛、白、刘等文人的诗篇,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古人品鉴石艺的风尚。到了宋代,出现了苏轼、米芾这两位中国藏石史上的奇葩双杰。他们不只藏石,更丰富和发展了鉴赏理论,为后人津津乐道。北宋苏轼在其名篇《怪石供》与《后怪石供》中,首次提出了“以石为供”的概念。怪石供,则是以石为陈设雅玩之意,后世遂有“供石”之说。于是各种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又可“小中现大”的供石成为文人卧游清赏的绝佳对象。宋代士大夫孔传在《云林石谱序》中说,供石虽然玲珑,却蕴含大山大水之秀美。稍大一些的供石可放在庭园之中,小巧的供石则置于几案上。凝望这些石头,如远观巍峨的嵩山,又如面对恢宏的龟山、蒙山。坐而看之,清朗的思绪油然而生。这正是小微供石的神通广大之处。

  中国哲学的“气化”说认为,万物由气生成。在石文化上,人们认为石是气的典型象征,正如孔传所言“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北宋大画家郭熙在其总结山水画创作的专著《林泉高致》中写道:“石者,天地之骨也。”凡此种种对石的品赞,都把它和天地自然融合起来。

  历代文人不吝墨宝,为石高歌;崇其气骨,学其美德。这股风尚在明清之际更是达到高峰。晚清名臣赵尔丰有两句名言甚妙:“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物象简约的石头能引人如此深远之遐思,简约不简单!

  石中三绝:太湖石 灵璧石 英石

  在文人赏石中,最养眼也最具收藏价值的前三甲乃是赫赫有名的太湖石、灵璧石与英石。

  太湖石:皱漏瘦透

  “千古名石”太湖石因盛产于江苏南部的太湖地区而得名。其色泽以白为多,少有黄与青黑。这种石头属于石灰岩,相较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其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总之,在大自然的“精雕细琢”下,太湖石才有了曲折圆润的身姿。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写道,波涛猛烈冲刷腐蚀以形成石头的镂空,湖水长年浸润洗涤以形成石头的光泽,说的就是太湖石的这个形成过程。唐代吴融的《太湖石歌》中也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除天然的以外,太湖石竟也有人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苏州(当时称“平江”)的太湖石加工工人先是找来大型石材,高达一二丈,然后在石头上大致雕琢,最后放到湍急的水中让水流不断冲刷。久而久之,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就“做”好了。再用烟熏熏,或者染点色,就更为古雅了,宛如天成。看来,古人追太湖石追得太厉害,以至于供不应求,才催生了它的加工行业。这些经过人与自然合力打造的嘉石,姿态万千,颇受欢迎。

  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隽物凝思”专场中,一方水松石山房主人莫士挥(Hugh Moss)旧藏的清代白太湖石随形赏石,配以当代画家刘丹的此方赏石描摹画作,就达到302万港元的佳绩。此方赏石正是一件平江府太湖石。

  灵璧石:色如墨声如磬

  “声如青铜色如玉”的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云山,形成于8亿多年前。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居首。上乘的灵璧石,漆黑如墨,连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

  明代王守谦的《灵璧石考》提及在不少大文人、书画家的宅子中都有它的倩影。董其昌的戏鸿堂、米万钟的勺园、曾莲生的香醉居、刘际明的悟石斋……这些大家的书斋、轩室中皆以灵璧石作供。

  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曾推出“道法自然——翦凇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27座赏石成交26件,总额高达1840万港元,创下了不少纪录。其中,“元玉山璞黑灵璧石”,曾被元代文学家顾瑛和清初书画家王时敏题字及铭,又在2005年杭州西泠印社展出过,以385万港元高居成交价榜首。此拍卖高价在灵璧石行情中至今仍独占鳌头。

  英石:倒悬岩下以锯取之

  英石的名声虽然没有前面两者响亮,但也是文玩中出镜率很高的石头宝贝。它呈淡青灰色,间有白色纹路,质坚而脆,扣之有共鸣声,像敲击铜的声音。这种奇异的石头,原本倒悬于岩石下。要得到它,必须以锯取之。所以英石都是平底,底部都有锯痕。大的英石,底部有七八尺长,起峰高的达三尺,矮的至寸余。润泽的英石很是可爱,若是枯燥者就不足为贵了。在书斋几案前,摆上一座英石“小山”,平添好多意趣呢。只是它产于东南沿海的广东省英德县,在古代属蛮荒偏远之地,去一趟可是舟车劳顿。这也让英石显得更为金贵。

  目前,英石供拍卖的最高价仍然来自2008年“道法自然”那场标杆性的专拍,一方“明至清初逸云峰英石”以193万港元傲视群峰。而2014年一场“聚—当代文人艺术”专拍,荟萃古代艺珍与当代水墨。在这场俯仰古今的特色拍卖中,一件清朝英石供以184万港元成交,再次印证英石的“英”明神武。

  这些凝聚着宇宙奥妙的嘉石,可遇而不可求。所以相比于人工创作的艺术品,大自然的杰作更为独一无二。作为推动文人艺术的专家,苏富比的仇国仕(Nicholas Chow)本人也是一位文人赏石的痴粉。他说,自己家中也收藏了不少石头。“周末的休闲时光,我喜欢静静坐在自己的房间,凝望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头,发呆神游。对我来说,这是特别惬意的享受。”当代女画家彭薇也有这样的体会:“我常与宝石倾谈良久。”

  米家祖孙:殿堂级痴粉

  宋代大书画家、大收藏家米芾(1051—1107)和明代书画家米万钟(1570—1628),是相隔500年的米家祖孙。米芾在赏石、论石上的精深造诣和一片痴心,不知隔了多少代,传给了米万钟。祖孙二人在中国藏石史上遥相呼应,都是殿堂级的痴粉。

  米芾:爱石爱到颠

  正是米芾,提出了赏石四原则“皱、漏、痩、透”,如今学界仍将此四字作为品评供石高下的标准。米芾爱石癖的故事很多。据《世纪补》记载:米芾曾在江苏涟水做地方官,因好石,终日在书房中一一品题,不理公务。朝廷派来的监察使杨杰,本打算来教导米芾。他对米芾严肃地说:“朝廷把千里之城交付于你,你却天天玩石头,都不管郡县的事情!”可是在见到米芾所珍玩的三块石头之后,立刻激动地说:“此石怎能不爱!不但您喜爱,我也喜爱呐!”然后从米芾手上拿过三块赏石,径直登车而去。

  米芾有一幅传世之作《研山铭》,是他迷恋供石的雅证。研山,又称砚山,是天然形成的砚石,作临池研墨之用,也可供清赏。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考证,米芾曾经珍藏两方砚山,都是南唐旧物,后来分别被薛绍彭、苏庵基两人易去,从此不复得见。米芾常常怀念被易去的砚山,于是分别作《研山铭》。其中一件书法手卷在2002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2999万元以定向单人形式拍下,目前藏于北京故宫。

  《研山铭》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39个:“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仅看此气象万千、神通天地的铭文,或误以为米芾是在赞叹某雄奇名山,但实际上“研山”是一块小有洞天的灵璧石砚台。米芾晚年得此奇石,如获至宝。在他眼中,这块天然形成的石头已化为自然万象之缩影。米芾将之赋予各种情思想状,如潭、龙怪、黑云、电痕等。他对于砚山的情感及其想象力之丰富由此可见。

  这块灵璧石呈山形,并且“群山”之间形成平坦“洼地”,刚好可做墨池来研墨。米芾刚得到这件宝贝时,对其爱不释手,连续三天夜晚,抱着这块奇石才能入睡。即便如此,仍意犹未尽。此砚山被易去后,他思念不止,挥毫泼墨,便留下此名帖。所以,清代书画家陈浩题作跋尾:“研山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

  米万钟:以石为知友

  或许是500年才修来的缘分,米万钟继承了祖上米芾老爷爷爱石成癖的基因,时称“友石先生”。他一生走了很多地方,跋山涉水,无惧险阻,收藏了大量奇石。对每一块石头,他都细心观察,认真研究。有的还画貌题赞,整理成《绢本画石长卷》,如今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除了收录成卷的,米万钟还偶有几件石头题材的画作在拍场出现。一幅《奇石图》2014年在上海嘉禾以92万元成交,一张《寿石图》在2011年北京保利也拍得29万元。

  藏石界有个说法叫作“石(谐‘时’)来运转”。米万钟收藏了这么多奇石,运气是不是好到家了?恐怕未必。友人赠诗说他:“米公弄石如弄丸,十年改邑不改官。”说他玩石而官运不达,10年间虽然在各地调来调去,官职却始终不过是个七品知县。话又说回来,对米万钟这样有“石癖”的人来说,能与心爱的宝贝长相为伴,已是无上乐事。10年不升官,又怎样?

  石头不但没有让米万钟官运亨通,反而同他被罢官有些关联。话说,他有一次访石来到大房山,发现一块长8米、宽2米、高4米的巨石。此石经自然风化,通体千孔百穴,嶙峋瘦透,看上去仿若昂头俯身、停下脚步的样子。用水洗过后颜色发青,轻轻叩之则声音悦耳,堪称奇珍。米万钟痴劲大发,欲将此石搬到北京府内收藏。然巨石超重,无法起运。于是米万钟不惜花费重金,雇了数百人,再加上44匹骡马,拉了7天,才将此石拉下山来。又花了5天时间艰难地将其从大房山下运至良乡。正当他准备一鼓作气将此石运回勺园时,却不幸遭一手遮天的宦官魏忠贤诬告而罢官,巨石遂被弃在路旁。当地乡民认为此石不吉利,称其为“败家石”,从此无人问津。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硬是不信这个邪,派人将“败家石”运至清漪园。这就是今天立在颐和园内的“青芝岫”。

  当代艺术的“石头总动员”

  颜值极高的石头宝贝,不仅风靡万千古代文人,在当今文人圈内,仍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鸟见鸟呆。特别是在艺术界,传统的供石化身为诸多艺术家的缪斯。从刘丹的水墨、徐累的彩墨,到周春芽的油画、展望的雕塑,再到徐冰的装置等,大腕儿们乐此不疲地以不同视角呈现这一古老而经典的文化审美符号,借古开今,启迪凝思。

  纸本水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丹就意识到了石头在中国山水画结构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他说,“石头被认为是‘山精湖骨’,文人供石是我绘画的常见主题。”但是,他笔下供石的精神轨迹却比传统走得更远。他常常会描绘一块石头的多个面,以展示鉴赏供石的过程。通过绘画石头的多个面,观众可以在二维画面中仿佛从不同位置观看同一块石头。

  更深来说,刘丹是以“石”为“引度”,将中国古人对宏观世界的理解转向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中国园林,喜用假山为基础结构,通过石头孔洞的致幻作用产生特有的时空意识。刘丹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中,最早运用太湖石在造型及精神层面上的特殊性,结合精深的素描功底,呈现出奇石特有的幽深温润。正是这种特质,让他的作品在30年前就受到欧洲古董商的赏识。比如英国资深古董商、水松石山房主人莫士挥(HughMoss)就是早年慧眼识珠,发现刘丹巨大潜力的伯乐。而莫仕挥后来也操起画笔,画了不少自己珍藏的精妙嘉石。笔法与观念虽然不同,但是作品中流露的文人气息可谓异曲同工。

  与刘丹白纸黑墨的供石画作相比,徐累在其山石题材的纸本作品中很自然地加入他招牌式的深深浅浅的蓝调,同时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岛石》系列中,岩石形似奇石,后又幻化为宏伟的自然景观。奇石只在水面崭露一角,仿如冰山,亦似孤岛。水上部分以传统笔触描绘,纹理清晰;水中部分则线条模糊许多。徐累由此开辟了全新的奇石表达方式,相信世界─尤其内心世界─是隐藏而未知的。

  油画、雕塑与装置

  油画领域内,周春芽的“石头”很有代表性。1999年,与周春芽朝夕相处的爱犬黑根去世后,他暂时停止创作“绿狗”系列。而后三赴苏州造访各大园林,开始正式创作“太湖石”系列。但其数量极少,因为2005年他就开始“桃花”系列的新探索了。周春芽承认:“我画石头并不是出于图像或符号的考虑,完全是由于趣味。我喜欢古典文人笔下石头的形态,但不满足于那种过于温和、内向的性格。我想到一种张扬而冒险的尝试——借助这种典雅的形态去传达一种暴力甚至是色情的意味。”抱持着这样的实验心态,“石头”系列在优雅流动的文人画传统上,注入现代艺术潮流的热情与力道。静态的“石头”被赋予情色或性感的姿态,顿时生动起来。他2000年画的一张巨幅《太湖石》,高近两米,以1500万港元在2012年台北罗芙奥高价易主,成为迄今最贵的“太湖石”。

  在立体创作中,展望的“假山石”别具一格。1995年,展望从扭曲的锡铂纸中找到灵感,开始创作不锈钢假山石系列,尝试以新时代的产物“不锈钢”,演绎传统文人之情,以创造当代的文人艺术。2006年展望的《假山石10号》由于其符合古今对照,与传统美学能够对话的条件,成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亚洲当代艺术的首件永久收藏。

  这样的作品,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创作本身所传递出的美好与魅力。展望透过雕塑的镜状表面,投射出斑斓的色彩与周遭环境的多种光影。他通过作品所赞颂的,正是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14年11月,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展出《假山石46号》。这是展望假山石系列中最重要也是独立单体中最大尺寸的作品。斑驳陆离的抛光不锈钢体面,艺术化地映射出每一个在机场停留的身影,以中国含义的镜像和世界在互相辉映。

  在T3航站楼,与展望作品交相辉映的是徐冰的新英文书法的题字。虽然徐冰是主打“文字”的,但是在他的装置大作《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中也启用了大量石头。2013年寒冬,在伦敦著名的V&A博物馆内,中庭花园一潭明静的湖水,被徐冰的《桃花源》环绕其间。观者穿过规整而气派的欧洲古典建筑群,进入绿草茵茵的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圈连绵起伏的中国山石。徐冰选用中国5个不同地区的9组石头来代表山峰。“中国人有赏石的传统。它们是浓缩的山水。其纹理造型的节奏韵律,与山的筋脉极为相似相通。”在《桃花源》里,徐冰寄托了自己诗意栖居的渴望。

  这份诗意栖居的渴望,贯穿古今文人的内心。正如唐代白居易在《玩新庭树,因咏所怀》中所感:“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他将这份归隐的幽思寄于庭园与嘉石,得到慰藉。善哉善哉,居于恬淡宁静之境,以松石为友,与琴书为伴,远胜于富贵朱门和喧嚣井市。

  文/杜卡 编辑/永焱 图片提供/杜卡、苏富比、佳士得、西泠印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